一、古代部分主要内容为水系变迁、水旱灾害、对水特性的认识、水文测报的首事、有关工程水文等方面,具体摘编原则如下:
1、水系变迁主要是对水系、流域有重大变动的则记,如卫河形成、济水消失、沙、颍、汝河水系的变迁、黄河夺淮改道等,对一般性局部水系的变化则不记。
2、水旱灾害主要是记重大水旱灾害,引起社会动乱或灾情惨重的则记,如商都数迁、明末连续干旱等。对某一历史时期内水旱灾害特别频繁,则综合记述。其他一般性常见的水旱灾害则不记。
3、对水特性的认识,主要是指古人在社会实践中对水或河流特性的认识。均采摘于有关的蓍作之中,如对水循环,水沙规律的认识等。是河南的人和事就记,或虽非河南人,而实践活动在河南的就记,虽是对水或河流特性的认识,但非是河南的人和事就不记。
4、水文测报的首事,主要是河南在古代进行水位、雨量、报汛等首事,以便掌握水文测报发展的历史沿革。
5、有关工程水文方面的认识,主要指古代水利工程中孕育着的工程水文知识,如大禹治水中,主要记述他治水活动中的观测水位和水文调查,要有别于水利大事记的记述;对古代水利工程主要记述有关工程水文的知识,而不是记工程。
二、河南地处中原,洛阳是“九朝故都”,开封是“七朝都会”,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出现过许多古代的思想家和水利专家。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古代治水的中心区域,因而写古代水文大事记,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容,是河南水文志的编纂特点之一。
三、资料来源多蕴藏在古文献之中,编写时参考了《中国水文志大事记》的索引资料,进行了源于河南的考证加工,对引文有条件查对原文的尽量查对了原文。
四、中国古文献浩如烟海,编水文大事记,犹如沙里淘金,遗漏在所难免。这次编写有的条目时间尚须考证,文白语言夹杂,也需清理修改。尚需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和补充完善。
传说时代(公元前23世纪)
最早洪水记载
据《通鉴纲目》载:“帝尧六十一载洪水”(公元前2297年)。《尚书.
尧典》记有该次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咎”。意思是说遍地洪水为害,淹没了丘陵和平原,人民遭灾难啊!
尧舜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
大禹治水活动中的水文调查
大禹治水时,据《尚书.禹贡》记载:“禹__随山刊木┄┄”,又《史记.夏本纪》载:“禹┄┄行山表木┄┄”。据唐司马贞所作《史记索隐》中说:“表木谓刊木立为表记”是说大禹当时用木立于水中以观测河水涨落。《史记.夏本纪》中还记载了大禹进行洪水调查,用“准绳”和“规矩”进行简单测量的事迹。
夏帝癸十年(公元前16世纪)
据《竹书纪年》载:夏帝癸十年,“伊洛竭”。为伊洛河发生枯水现象的最早记载。
商汤二十四年(公元前16世纪)
商汤大旱
据《竹书纪年》载:汤“十九祀(商代称年为祀)大旱,二十至二十四祀均大旱,大祷于桑林,雨”。是最早的一次连旱记载。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仆后继1世纪)
商因大水数迁都城
据《通鉴纲目》记载:“商汤元年都城在亳,后因河患数迁其都。先迁西亳(今偃师),仲丁六祀(公元前1557年)迁都于嚣(今荥阳西北),河颤甲元杞(公元前1534年)迁都于相(今内黄),祖乙元杞(公元前1525年)因相毁于河,又迁都于耿(今温县),祖乙九祀(公元前1517年)耿毁于河,后迁都于邸(今山东郓城,盘庚十四祀(公元前1388年)迁都于殷(今安阳)。
商盘庚以后(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甲骨文中的水情信息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中有大量水文、气象方面的记录。郭沫若蓍《甲骨文字研究》中之第57片甲骨记有“ㄓ从雨”,郭氏解释为“谓有急雨,有骤雨也”;又第676片甲骨记有“不雨,其雨,翌日戊又大雨,辛又大雨”,是说丁日无雨,第二天戊日大雨,至第五天辛日又大雨。甲骨文上的“昔”字,是写作
或 的,将水波纹画于太阳的上方或下方,意思是说,已经过去的日子曾经有过洪水的泛滥。
周穆王十三年至十四年(公元前489年~前者88年)
最早的水文地理记述
据顾实所蓍《穆天子传西征讲疏》(成书于1931年)中考证:由周史官记于周穆王十三年至十四年之际的《穆天子传》,〔于晋太康二年(281年)与《竹书纪年》一书同时出土于汲县古冢〕以日记形式记述了穆王及随从于十三年闰二月自宗周(今洛阳)出发经西北诸省,经中亚,于十二月到达欧洲华沙,于十四年三月起程东归,十一月回到宗周。沿途跋山涉水,所记经过之河流湖泊和雨雪风旱等天气情况。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水文地理游记蓍作。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
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据《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王所穿也”。清胡渭在《禹贡锥指》中说:“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一般认为这是黄河第一次改道。河徙后的河道,大改从滑县附近向东,至濮阳西,转而北上。入山东境。
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
最早阐明水面蒸发机制
庄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一说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据蓍《庄子.徐无鬼篇》(约成书于公元前369年~前280年)载:“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说明水面蒸发与风和日照有关。
《吕氏春秋》记冰情
吕不韦(?~前235年)秦国阳翟人(今河南禹县),他主编的《吕氏春秋.冬纪》篇中记有:“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裂开之意);┄┄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说明在先秦时期,黄河流域人民对冰情现象已有观察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