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水文工作始受外来影响的时期。晚清时,河南水患频繁,但地方史志资料较有详述。民国时期,始建水利机构,开始专司水文工作。由流域水利部门顺直水利委员会、江淮水利局等和本省水利部门想继设立水文测站。1931年大水后,测站始渐增多,水位、雨量、流量、泥沙等测验项目逐渐齐全,开始发展到采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规范测验工作。但受近代政治局势的影响,战乱不已,水文工作发展仍然比较缓慢,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全省测站几近全部停测。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祥符张家湾决口 河督文冲被革职充军
陕州万锦滩黄河于6月上旬“长水二丈一尺六寸”。武陟沁阳于6月上旬“长水四尺三寸”。据东河总督文冲奏称:“历查伏汛涨水,从未有如此之盛者”。6月16日祥符上汛引堡无工处所(张家湾附近)滩水漫过堤顶。22日口门“刷宽80余丈,掣溜7分”。黄水决堤而出后,至开封西北城角分流为二,均向东南下注至距省十余里之苏村口,以下又分为南北两股,北股溜约三分,由惠济河经陈留、杞县、睢州、柘城至鹿邑之北归涡河,注安徽亳州以下。南股溜有七分,经通许、太康至淮阳、鹿邑交界之观武西冲成河槽9处,弥漫而下。受灾20多州县。由于河督文冲思想麻痹,估算水情不足,防汛不力,祥符河决传至京城后,道光帝下渝革职河督文冲“枷号河干,以示惩儆”,后充军伊犁。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黄河中游特大水,中牟决口
6月上中旬,沁河连接10次涨水。陕州万锦滩又“长水5尺5寸”。水至下游后,中牟下汛九堡(今辛寨)出险。26日堤身蛰陷,“口门塌宽100余丈”。以后黄、沁河继续涨水,至7月19日,中牟九堡“口门宽360余丈,中泓水深2丈八九尺不等,东坝头水深5.5尺,西坝头水深5尺”。中牟决口后,溜分为两股:贾鲁河经中牟、尉氏、扶沟、西华等县入大沙河;一由惠济河经祥符、通许、太康、鹿邑、亳州入涡河。受灾30余州县。
该年洪水,陕县有“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之说。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0月在水利部水文局谢家泽局度率领下,调查1843年洪水,推算陕县洪峰流量达36000m3/s。
清咸丰五年(1855年)
黄河决口改道
6月中旬,黄河上中游大水,各河汇注下游,以致洪水漫滩,望无际,下北厅兰阳汛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乡以西)三堡以下“无工之处登时塌宽三、四丈,仅存堤顶丈余。”19日决口过水,于20日全行夺溜,下游正河断流。黄河决口后,先向西北斜注,淹及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再折向东北,淹及兰、仪、考城及直隶长垣等县村庄。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黄河夺淮的历史。
光绪三年(1877年)
河南发生连续3年的大旱灾
光绪三年前后,河南发生连续大旱年,而以是年为尤甚。据河南各地方志记述,无雨日数一般为7~12个月,最长者达到18个月。“河南有四、五季未收者,有二、三季未收者”,报灾87厅、州、县”,“待赈饥民不下五六百万”,饿死者无数,状极凄惨:有“攫遗骸而吮其髓者,有抱髑髅而盐其脑者,及呼吸无力,而亦倒矣。甚至割煮亲长之肉,并有生啖者”。据清代户籍统计,这次大旱黄河流域各省死亡1300万人左右,按引估算,河南饿死者近200万人,约为当时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荷兰单百克等在考察铜瓦厢时测验泥沙
本年,荷兰工程师单百克和魏舍来华对黄河下游进行考察,曾在河南铜瓦厢处测验过黄河泥沙含量。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黄河下游河道图测成
东河总督吴大微于3月间奏请自河南阌乡金才关至山东利津铁门关间测量河道,并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山东、河南巡抚张曜、倪文尉会商。旋即“遴派候补道易顺鼎总司其事,分饬各员按段测绘,于十六年三月全图告竣”,名为《御览三省黄河全图》,这是黄河上最早用新法测出的河道图。
1919年(民国八年)
全国颁发《河川测验办法七条》
10月,由农商部、内务部、全国水利局会衔布置全国各省开展水文测验工作,随文印发《河川测验办法七条》,测验项目有降水量、流量、流率、水位等。
1919年(民国八年)4月
顺直水利委员会在洒始办水文站
顺直水利委员会于1918年3月在天津成立,是华北各河进行近代科学的水文观测工作的首创机关,认为水利“均有赖于悠久之水文记录,一切乃有依据”,它的水文经费开支曾占当时整个水利经费的四分之一,并规定在“华北各大河沿河设立水尺,逐日记载水位之涨落,谓之水标站,分主要、次要两种,主要者,每昌自上午8时至下午8时,每隔2小时观测水位1次,在汛期盛涨时,则改为每小时或半小时观测1次,且昼夜不停,以防遗漏最高水位。其次要者,在平时仅在上午8时及下午4时观测2次,但在汛期要增加观测次数,并昼夜观测,与主要站同。水文站要测验流量、含沙量,在平时,每2~3日施测一次,若遇洪水或河底有变迁时,则随时施测。巡测站是在汛期中,于平汉铁路各大桥梁处增设临时水文站,施测水位及流量。”
1919年(民国八年)4月,顺直水利委员会在河南省境内黄河上,设立陕州水文站(今陕县)测验项目有雨量、水位、流量、含沙量。它是黄河上最早设立的两个水文站之一(另一个是设在山东省境内的泺口水文站),也是河南省境内设立最早的水文站。
1919年(民国八年)11月
江淮水利局在河南始办水文站
1919年(民国八年)11月江淮水利局在河南省境内设立洪河口水文站和三河尖水文站,但1920年起方有水位资料,洪河口水文站在1921年仅有少量资料。
1920年(民国九年)
河南水利分局成立,专司水文工作
1920年(民国九年)元月,河南水利委员会(1915年7月成立)改组为河南省水利分局,专司水文工作。
1921年(民国十年)
设立彰德、淇县、新乡汛期水文站
1921年(民国十年)顺直水利委员会又在安阳河彰德(今安阳)、淇河淇县、卫河新乡三处设立汛期水文站,利用京汉铁路桥,施测水位、流量和含沙量,安阳站还观测雨量,这三个站分别于1926年以后停测,汛期的巡测资料曾刊载在1948年7月华北水利工程总局编印的《南运河流域资料记载表》中。
1922年(民国十一年)
淮河流域增设一批雨量站
1922年(民国十一年)江淮水利局在河南省境内又增设了桐柏、信阳、商城、驻马店、新蔡、叶县、周家口、长葛、杞县等一批雨量站。
1923年(民国十二年)
《豫河志》出版
由河南河务局局长吴陨孙主持,黎世安等21人参加编纂的《豫河志》出版。该书为记述河南黄、沁、河的一部专志,共28卷29万字,分成图、源流、工程等7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