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良,男,回族,1962年4月出生于驻马店市驿城区,中共党员,1981年12月参加工作。该同志于2011年1月27日(农历腊月24)下午在芦庄水文站工作期间,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
去年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丁金良同志起了一个大早,他要到下面的雨量站去看看,赶春节前把最近几个月的观测费亲自送到他们的手上,这已成为他当站长以来的历年习惯。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从不在观测员家里吃饭,以尽量减少他们的负担。这次到雨量站,他还惦记着要测流,所以下午三点多赶回站上,就立刻和站里职工小吴一起到河里测流。山区河道沟叉多,测一份流量,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他们测完流量回到办公室,已经是快5点了。这时小吴恰好有事出去了,站上就只剩丁站长一个人。他把刚测的流量计算好放在桌子上,也许是实在太饿了,才感到一天多没吃东西,就泡了一碗方便面,没想刚吃了一半,就突然感到胸部剧烈的疼痛,紧接着就一头栽倒地上,不省人事了。当外出办事的小吴回来发现时,他已经停止呼吸多时了。桌子上留下一份计算好的流量表和剩下的半碗方便面。周边的群众赶来了,驻马店水文局的领导和同事们赶来了,家属和派出所的民警也赶来了。经法医鉴定,丁金良死于劳累过度引起的突发性心脏病,年仅49岁。
人们在纷纷惋惜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站长的同时,也无不表达了对他那平凡而优秀的一生的无比敬仰之情。
一生选择
1981年高中毕业的丁金良参加工作,来到了距驻马店市120公里外的班台水文站。他勤快好学,很快就成为了站里年轻的技术骨干。1983年6月测站人员调整,他多次要求到最艰苦的芦庄水文站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他被上级任命为芦庄水文站站长。从此他便和芦庄水文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一干就是27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对自己选择的无怨无悔。
芦庄水文站位于确山县瓦岗乡常庄村,系薄山大型水库的进库站,始建于1954年。从繁华的都市来到最偏远的乡村,不仅测验条件简陋,工作生活环境艰苦,人员定编也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两个名额,工作量越来越繁重。尤其是该站位于溱头河边,孤零零地守候在丛莽的山坡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最近的瓦岗乡街需要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几乎与世隔绝一般。即使买个日常生活用品也非常困难,遇到大雨天更是十天半月不见外人。面对枯燥而又艰苦的水文工作,丁金良同志总是笑眯眯地说:“这点苦不算什么,反而更能锻炼人”。
在工作中,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以站为家,爱站如家,忠于职守,牢记党的宗旨。每当洪水来临,他总是带头冲在风口浪尖第一线收集宝贵的洪水资料;每次寒风凛冽,总是他脱衣下河涉水测验。他不仅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更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清杂草、护地锚、除铁锈、擦黄油等维护设备,弄个划破手脚面目全非对他而言是家常;爬铁塔、过缆索、吊铅鱼等排查隐患,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对他而言是便饭。芦庄所属雨量站大都处在偏远的大山里。其中去柴岗雨量站要绕过一座座大山,蜿蜒的山路要走40多公里。由于不通汽车,他只能下山骑着自行车,上山推着自行车,过河扛着自行车,每次来回都要两三天,全部检查一遍都要半月时间,人都瘦了一圈。
27年来站上的职工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就象他亲手植下的樱桃树,一直坚守在这里,开花结果。他常说芦庄水文站就是我的家,我要用终生的心血来守护这个家,建设这个家,就是死了也要把我埋在站后山坡上,生生死死守着我们的水文站!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顽强拼搏
作为一名水文人,丁金良牢记职责,怀着对水文这个神圣职业的无比热爱和满腔热情出色地完成一场又一场洪水测报任务,用实际行动抒写着自己无悔的人生,永葆着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2009年7月中旬,强降雨轮番袭击驻马店市,大部分地区持续普降暴雨,芦庄水文站是薄山水库上游的主要控制站,也是水库防汛第一哨。上游溱头河属山溪性河流,洪水暴涨暴落,测验项目多,测验工作艰巨。几天的强降雨,一次又一次的洪水过后,他们几经施测的流量已30多份。22日凌晨水文站上游又开始普降大到特大暴雨,河水迅速上涨。丁金良凭着丰富的测洪经验,带领站上的唯一一名职工,再次检查了各信号线路是否畅通,缆道滑轮、钢丝绳、地锚等是否有磨损,同时备足了电池、蜡烛、应急灯等应急物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制定了两套完整测洪方案,只待大洪水一到,尽显水文尖兵本色。7月22日凌晨5时洪峰如期到达芦庄站,丁金良带领职工吴建新借着探照灯的余光冒着大雨,奋力抢测洪峰。河面上被洪水冲毁的大树和杂物在水中沉浮,对测验造成很大的威胁。他又来到河边借助望远镜和探照灯同时在河道上游来回扫瞄,使测流仪器一次次躲开了漂浮物。汗水夹杂着雨水,全身都湿透了,他全然不顾。经过紧密配合,同时强忍饥饿与连日战斗的疲倦,争分夺秒,顺利完成了该站20多年来最大洪水各项测验数据的采集工作,这次最大洪水过程共施测流量12次,发送测报信息20余条。事后查证所测1080立方米每秒的峰洪流量为该站30年一遇。为薄山水库及各级政府部门及时开展防汛调度提供了准确的水情信息。去年10月份开始驻马店降水明显偏少,旱情加剧,按照上级要求,丁金良带领芦庄站职工积极开展墒情监测,监测费时费力,特别是加大监测频次后,作为测站负责人丁金良感到时间紧、责任重,但他不顾身体多病和许多水文职工一样始终战斗在监测第一线,每天按时为地方政府和抗旱指挥部门提供实时墒情信息,为地方抗旱指挥部门及时掌握旱情变化、采取有力措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大局为重
丁金良在搞好业务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处理自己和家人、水文站和周边群众的关系。他的妻子是驻马店市棉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近年来因企业改制也下了岗,上有80多岁的父母双亲身患疾病需要赡养照顾,下有唯一的儿子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全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微薄的工资来维持。作为一名水文站的站长,他是一无节假日,二无礼拜天,为水文事业做到了无私的奉献,但对家庭的贡献却是少之又少,为了工作他是经常顾不上回家。2008年站上盼来了多年不遇的危房改造和薄山水库除险加固水文改造工程,协调站群关系,建站房,修缆道,筑围墙,里里外外,跑前忙后,一连3个多月没有回家,吃不好饭,睡不安觉,连衣服脏了也顾不上洗。妻子实在看不过去了,就时不时到站上为他们做几顿好饭,洗洗衣服。对于家里人,丁金良心里是有愧疚的。所以每次回家的时候,他都会抢着做饭、洗衣服、做一些家务事,尽可能的作一些弥补。他的妻子说:“他一年365天,他能在家待上30天就不错了,他站上人少,工作忙,我能理解”。
在芦庄站改造重建过程中,首先遇到了用地等问题,芦庄站占地5亩左右,由于没有土地使用证,一些闹事群众就多次聚众到水文站干扰刁难正常改造建设工作。一是要求赔偿土地款20万元,二是要他们来承建水文站的改造建设工程。对于他们的过激举动和一时紧张的站群矛盾,丁金良总能以维护水文站国家利益出发,耐心做工作,反复讲道理、讲政策,最后在村支书和部分关系比较好的群众出面协商,终于化解了矛盾,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建设。由于经费紧张,在施工中从挖土、垒墙、到站房测验设施施工,凡是能自己做的都要站上自己亲自动手做,尽量减少雇佣外人减少开支,对此附近群众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现在一个崭新的芦庄水文站已经矗立在溱头河边,成为了当地的一个亮点,可丁金良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正如当地群众所说的那样:丁站长在这里吃了一辈子苦,为了水文站可没少费劲,花心事,现在建好了,也没享受得上。
真情感人
丁金良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对待职工也关怀备至。芦庄站一名青年职工吴建新,因在偏远山沟水文站工作一直找不到对象,眼看年龄大了,丁金良急在心上,多方打听,终于在检查雨量站时发现了一名老乡的女儿和那位职工很般配,就主动当起了“红娘”,经多次撮合,姑娘被水文人的真诚感动,终于成就了他们美好姻缘。如今他们的儿子已经上了初中,一家人幸福美满。新站房建成后,他又把唯一的小套房给了吴建新同志,而自己坚持屈居在一间小房里,房间里依旧是他原来用过的陈旧双人床和一张旧桌子,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
芦庄水文站下属几个雨量站大都设立于60年代,而且都分布在偏远山区。随着岁月变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的老观测员,大都不干了。而年青人嫌工资少又都不愿意干,为此丁金良就经常下去做他们思想工作,和他们沟通交流,鼓励他们发扬父辈优良传统,继续为水文事业做贡献。与此同时,他经常主动和观测员沟通,关心他们家庭生活,时间长了就与观测员建立了深厚友谊,使他们都安心地做一名委托观测员。现在,芦庄所属6个雨量站观测员不但没有人提出不干,而且对水文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社会他也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四川汶川地震,他在自身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两次捐款1200元。多年来还默默资助周围村庄多名失学儿童,受到当地群众称赞。
丁金良在领导眼中是一位好站长、好党员;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位好大哥、好师长;在父母、妻子眼中,他也是一位好儿子、好丈夫。丁金良参加工作30年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他生前唯一愿望就是死后能安葬在芦庄水文站,他的这个要求没能得到实现,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铭刻在芦庄水文站,也永远留在了我们水文人的心中。
日前,中共驻马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支部委员会、驻马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已发出关于向丁金良同志学习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