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5日,水利厅直属机关党委在红旗渠干部学院举办直属机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本人有幸参加,课堂听取讲座,红旗渠畔体验教学,参观纪念馆,观看纪录片,劳模互动,交流发言,畅谈心得体会。学习紧张而有序,纪律严明,远离喧嚣闹市,放下繁忙公务,专心致志,颇有收获。
在 学习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震撼”!红旗渠工程、红旗渠精神震撼着每一个学员的心。周恩来总理曾向外国友人自豪地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 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尽管大部分学员都到过红旗渠,也看过红旗渠纪录片和宣传报道,但是没有深入的现场体验,全面的考察和深层次的挖 掘,那理解、感受、收获完全不一样。学习中,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并找到了答案。
一 是当时林县县委为什么要下决心修建红旗渠?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红旗渠工程浩大,经费困难,地形复杂,专业人才奇缺,技术上困难重 重。可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红旗渠这样的工程,基本上是天方夜谭。但是,林县十年九旱,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异常困难的惨痛现实,祖祖辈辈盼水念水 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考验着当时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等一班共产党人的党性和责任。“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杨贵等一班共产党人以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创 新的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豪迈气慨下决心修渠引水。可以想象这个决策冒着多么大的风险,要下多么大的决心,但是,他们别无选择,修渠引水是林县人 民的殷切期盼,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是红旗渠何以成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有几个名词颇能说明问题,那就是:人工,天河,特殊时期。红旗渠的修建全部是靠人工完成的,现代化的设备当时没有也用不上,打炮眼、挖山洞都是人工一锤一钎凿出来的,凌空除险,作业人员随时准备着牺牲自己,这叫人工。红旗渠总干渠70多 公里,全部翻山越岭,在半山腰修建而成,林县人民硬是靠锤、钎、炸药和一双手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平面而修渠建闸,这叫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修建正值我国三年 困难时期,没有工具,人民群众自己带、自己生产,没有炸药自己制,没有石灰水泥自己烧,石料就地取材、自己煅造,没有帐篷就睡野地、半山腰,粮食最困难 时,每人每天4两,就靠野菜、树叶充饥;专业技术人员当时只有一名刚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大专生,他带领一班人,凭着仅有的几台仪器,不仅绘制了水闸、过水涵洞、干渠等各种蓝图,而且在8000比1的 纵坡下,成功实现了自流通水。这些困难还不算,杨贵等人还多次被停职、批斗,红旗渠工程几次差一点下马。面对重重困难,林县人民没有被吓到,“一颗红心两 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不仅创造了奇迹,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三是新时期怎样传承红旗渠精神?林县人民十万大军“战太行”,历时10年,修建引水干、支、斗渠1500公里,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 方。不仅根本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而且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水源。林县人民在成就红旗渠精神的同时,也成就了敢闯敢干、顽强拼搏的坚韧性格。改革开放后, 林县人十万大军“出太行”,干工程,办企业,打响了红旗渠品牌,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红旗渠引水几十年,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状况,保障了工 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在红旗渠精神鼓舞下,林县人民再创业,谋发展,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大幅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年居于全省十强,成功实 现了“富太行”的宏伟目标。今天,林县人民又绘制了“美太行”的宏伟蓝图,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红旗渠精神深深扎根于林县人民的血脉 之中,有了这种精神,什么样的困难克服不了!什么样的事业干不成功!新时期传承红旗渠精神:一要切记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二要切记务实,党 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脚踏实地,务实重干;三要敢于创新,不等不靠,因地制宜,敢想敢干,勇于担当;四要重在持续,不懈怠,不颓废,持续奋斗,自强不息; 五要甘于平凡、无私奉献,立足实际干事业,不讲面子不居功,不贪大求洋、好高骛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红旗渠精神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 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这 次培训学习,厅党组十分重视,王小平厅长于百忙中亲自授课,用大量的事实和生动的事例全面解读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进程,并参加结业仪式。厅纪检组长郭 永平应邀授课,解读共产主义信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等。厅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副厅长王继元带队并全程参与,就怎样当好党支部书记畅谈心得体会,提出了希 望和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和现场教学,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魅力,进一步锤炼了党性,坚定了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决心。 (商丘水文局 张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