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10版讯:(记者陈仁泽)记者从山东省水利厅获悉:山东以用水方式转变促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去年底,山东在连续8年经济总量年均递增10%以上的前提下,年用水量保持在220亿立方米左右,实现了用水总量零增长。
水资源短缺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从总量上看,全省多年平均可用水资源总量仅为303亿立方米,目前用水缺口达4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34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1/6,属严重缺水地区。面对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山东制定新时期治水方略,严格把住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纳污容量控制等"三条红线",因地制宜,以水定发展,确保区域规划布局、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与当地水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
严把用水总量关。依据《山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山东划定了各设区市、各县(市、区)地表水、地下水、区域外调水等全部水源类型的开发利用红线。日前,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明确实行区域限批制度,凡是达到或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取水许可,初步形成了"以供定需"、"一控双促"的倒逼机制。
严把用水效率关。去年以来,山东相继颁布了9个重点工业行业的产品用水定额、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饮用水企业产水率标准等地方标准,严格按照定额对各类取用水户实行用水计划管理,有效促进了全社会节水。2009年,山东省万元GDP取水量已下降到72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少用137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提高到0.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
严把纳污容量关。山东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一、二级水功能区的1780处省级水质监测站点,济南、青岛、枣庄、烟台等市完成了市级水功能区划定和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工作,淄博、济宁、泰安、临沂、滨州、菏泽等市完成了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明确水功能区管理范围、类别、水质保护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