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1-02-18
一、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水利建设成就显著。我省是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建设,治黄、治淮取得一定成效;农业灌溉体系有所改善,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民生水利建设扎实推进,供水保障体系、防洪保安体系初步形成。各类水利工程在发展农业生产、抗御水旱灾害、满足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水利地位尤为重要。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但目前我省水利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水资源短缺且利用效率不高,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旱涝保收田比例偏低;民生水利建设滞后,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较多;流域生态较为脆弱,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水利在保粮食、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中的支撑作用极其重要,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必须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强化水利工作,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切实推进重点工程,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15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重要支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5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以上;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34.3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2.2%;初步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稳步提高;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万元工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