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我省旱情持续加重,已造成2700多万亩秋粮受旱,70多万人口、1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水危机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各级各部门正在全力以赴开展抗旱保秋、抗旱保供水行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旱情的严峻挑战再次凸显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我省水资源状况如何?怎样提升全社会的节水意识,进而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记者7日就此专访了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省水利厅厅长王小平。
河南属严重缺水地区
“按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标准,河南属于严重缺水省份。”王小平说。
他向记者列举的一组数据,为“严重缺水”做了最好注解: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03.5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195.2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0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1/16。
“水资源整体严重短缺的同时,时空分布也很不均匀。”王小平说,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山区向平原两个过渡地带,受季风影响,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从南到北由1400毫米递减到600毫米。
分布不均的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也不匹配。处于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的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市,水资源量仅占全省总量的21%,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60立方米。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干渴”的中原大地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为了保障供水需求,不少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海河流域更是超过了100%,已接近或超过其承载能力。
展望未来,水资源状况更不容乐观。据测算,到2020年全省总需水量300亿立方米左右,实际可供水量280亿立方米左右,缺水量20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缺少20座蓄水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
王小平认为,我省已经进入到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用水方式转型最为紧迫、水资源管理要求最为严格的关键时期,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迫在眉睫。
节水意识亟待提升我省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了一些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但许多群众的节水意识依旧淡薄。
生活中一些令人痛惜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洗脸刷牙时开着水,矿泉水喝一点就扔掉。同时,节水器具、设施普及率低。
“客观上来看,降雨量大幅减少是今年严重干旱的主要原因,但折射出的节水意识淡薄问题更值得我们反思。”王小平说,目前在许多人心中还存在着认识误区,觉得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挥霍浪费一点不是大问题。
但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却造成大浪费。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流掉3至25立方米水。而据测算,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习惯,就能节水30%-70%。
此外,工农业生产中目前用水方式还比较粗放,也是我省面临的重要节水问题。
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我省GDP近年节节攀升,万元GDP用水量逐年下降,用水效率比十年前提升了百分之六七十,但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王小平举例说,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接近50立方米,是我国部分省市和发达国家的3-5倍。
作为“第一用水大户”的农业灌溉,也一直是水资源“第一浪费大户”。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虽然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但大水漫灌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9,与世界先进水平0.7至0.8有较大差距,节水潜力巨大。”王小平说。
爱水惜水建美丽河南
严重缺水的中原大地,如何让每一滴水发挥出最大效益?王小平介绍了我省下一步的一些打算。
“我省今年已开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将建立起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的长效机制。”王小平说。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了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各项指标已分配到市县,将有效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
同时,我省还将加快水源工程建设。为突破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将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小浪底南岸、北岸、西霞院、赵口二期四大引黄灌区和出山店、前坪两大水库建设前期工作进度。
“从长远看,我省还将努力建设南北调配、东西互济、优势互补的中原水网,不断提高全省水资源的保障能力。”王小平说,河南地跨四大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贯穿南北,这些都是有利条件,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的部署要求,将抓紧谋划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引黄调蓄工程。
此外,一些节水举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我省将推进各行各业节水,继续把农业节水作为重要举措,推进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市公共用水管理,促进废污水的处理、回用。同时,积极构建全民参与的平台,提高公众参与节约用水的主动性、积极性。
“旱情再次发出提醒,惜水节水爱水刻不容缓。要让节约用水成为一种全社会的集体自觉,共同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河南!”王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