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水文工作,分析当前水文发展面临的形势,科学谋划“十二五”水文发展,安排部署2011年的重点任务。
部水文局和厅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梁家志副局长专程来参加会议,王仕尧厅长和于合群副厅长也在百忙中到会、各位领导都做了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贯彻好落实好。下面,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十一五”水文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水利厅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部水文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全省水文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大水文”发展理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夯实水文发展基础,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水文体制机制,为抵御水旱灾害、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文支撑。
(一)防汛抗旱水文服务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河南水文在防汛测报中屡立新功。
2007、2010年发生超历史性特大洪水,2008、2009、2010年出现严重旱情。全省水文系统充分准备、精心测报、科学分析、及时准确发布预警预报信息,为抵御洪涝灾害屡立新功。在2007年淮河全流域特大洪水中,水文部门提前预报,为大型水库削峰蓄洪、老王坡两次分洪、淮干王家坝分洪等决策提供可靠的水文信息支撑;在2010年豫西、豫南发生的特大洪涝和山洪灾害中,攻坚克难,成功测报出荆紫关水文站洪峰流量11400立方米每秒、老灌河西峡水文站洪峰流量7380立方米每秒,淇河西坪水文站洪峰流量4950立方米每秒等,都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广大水文职工千方百计发出预警预报,为灾区10余万群众的成功转移和全省防汛调度、防洪减灾做出了突出贡献。水文信息准确率和畅通率都在95%以上,全省所有信息在20分钟之内都能到达省水情中心,预报精度整体达90%以上,防洪减灾效益达20多亿元。
水文抗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面对我省2008-2009冬春、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发生的大范围特大干旱,及时启动水文抗旱应急响应,主动加强雨水情、墒情、地下水等综合信息的监测、分析和预报,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分析、论证等工作,为实时指导抗旱提供科学决策依据。2010年底新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的河南省土壤墒情及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有力提高了雨水墒情信息采集、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为我省“抗旱保丰收”、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省领导的多次好评。
同时,不断提升服务主动性,为了让各级领导及时掌握雨水情信息,从2009年开始要求全省50处重要水文站每日7时和20时必报水情,保证在每日8时以前将雨水情图表、简报等报送省委和省政府、省防办及厅领导手中。2010年启动向省委和省政府领导、省防指成员、水利厅所有处级领导发送雨水情短信息服务,正常信息每日7:30前发布,城市降雨和特大暴雨信息随时发布,并均冠以“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发布雨水情信息”,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扩大水文的影响力。
(二)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圆 满完成各项水量、水质监测和分析评价。完成全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河南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及方案编制,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河南部分的编写工作,开 展全省水功能区、省辖流域省界断面流量监测、入河排污口、水污染联防水质监测等。编制发布年度河南省水资源公报、简报,地下水通报、水质通报简报等。2010年落实水资源费700万元,用于开展河南省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方案编制和水功能区监测等七大方面的工作,为全省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全面专业的水文服务。
开展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及报告编制、世行贷款项目灌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及主要支流布设水质控制断面,并承担起水质监测任务;参与《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水资源规划》等重要规划的编制,为重大工程和项目提供优质服务。
应急监测作用突出,在2009年初河南大沙河砷污染和当年6月郑州索须河下游氟化物超标等突发事件中,精确测量,准确预报,为成功处置污染事件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 与全省水土保持监测与分析评价及水保公报的编制,开展藻类监测试点,与省环保厅联合实施生态补偿流量监测,参与开展水利普查工作;不断围绕社会需求在水 电、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开展大量的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进一步拓宽了水文服务领域。加强水文资料的统一汇编,开展水文年鉴恢复刊印工作,向社会实 时发布雨水情、地下水动态信息等,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生活多个方面提供水文资料和信息服务。
(三)水文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
水文基建投入大幅增加,五年来共落实资金近1.8亿元用于加强水文测报能力建设,为“十五”基建投入的3倍多。其中:落实投资3214万元完成河南省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建设;首次从省长基金中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用于山洪灾害易发地区雨水情监测建设;落实投资1308万元推进河南省中小河流暴雨易发区水文监测工程建设;落实投资949万元进行全省危旧水文站房改造建设;由中央投资800万元在南召等4县开展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建设项目;投资1200万元完成河南省土壤墒情及地下水监测系统一期建设;“十一五”水文水资源工程投资935万元;在沙颍河、涡河近期治理,淮干一期水文建设等项目中落实“工程带水文”投资约5100万元;2010年投资2258万元启动我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自动雨水情监测站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省大部分水文站得到了更新改造,新建水文站房约2.4万平方米;建成1个省中心、14个水情分中心、1100处遥测雨量站和322处遥测水位站的水情自动报汛体系,实现了从“语音报汛”到“遥测传输”的巨变;新建水环境监测分中心2处,巡测基地4处,新增地表水质站374处、地下水水质监测井173眼、121处人工墒情监测站、86处墒情和150处地下水自动监测站,水文站网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新建和改造缆道43座,引进ADCP测流设备14套、GPS定位系统16套、德国产先进的便携式土壤墒情移动监测设备16套、气泡式水位计5台、水文巡(桥)测车38辆,测船5只、冲锋艇8只、卫星通讯系统2套、更新缆道操作台17台,引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进口气相色谱仪等先进水质监测设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得到广泛使用,职工工作条件和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四)水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2007年,全省77处重要水文站实现科级建制;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全省14个勘测局全部实现省市双重管理体制;2009年将原“河南省水质监测中心”更名为“河南省水资源监测中心”,水质监测工作向全省水资源保护、管理及地下水的全面监测拓展;2010年4月省编委批复三门峡、焦作、济源、鹤壁四个省辖市成立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实现全部按照市级行政区划设置水文机构;2010年12月省编委正式批复我局为副厅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设8个处室,规格为副处级,水文体制机构上了新的台阶。
(五)水文政策法规建设不断深化
2005年《河南省水文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我省的水文事业进入了有法可依、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几年来,全省水文系统先后成立了河南省水文水政监察支队和14个水文水政监察大队,组建了60人的执法队伍,完成水文站定边划界水文测验保护区的确权设桩工作,先后查处影响水文测报设施的违法事件20多起,依法保护了水文的合法权益。
(六)水文科技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积极实施“科技兴局”战略,围绕水文事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24项成果获奖,其中《淮河流域面源污染分析研究》、《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地下水源污染防治及可持续利用研究》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农村水环境现状与安全饮水问题研究》、《岭南高速公路跨河工程防洪影响研究》等5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南省雨情墒情综合分析系统》、《数字化水资源监测站模式研究》等7项 成果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三等奖,《山洪预警信息终端》获第三届全国职工优秀技 术创新成果优秀奖,“河南省水资源研究”成果,获得由国家工程院院士组成的专家组高度评价,开展了《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等国家基础研究,2008年我局被评为全国水利科技先进单位。
(七)水文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竞聘提拔副处级干部10名、科级干部221人。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学校培训、岗位锻炼、在职进修、交流实践”等多种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几年来,组织223人参加大专函授班、83人参加本科函授班、15人参加工程硕士班,公开招聘大学生120余人,培训测站站长145人次,组织18人参加部水文局局长培训班,先后举办1届水文勘测工、2届水质监测工技能竞赛活动,组织1000余人次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班。目前,全系统本科以上学历由2005年228名增至406名,中级以上职称由312名增至471名(其中高级职称达130人,约占12%),水文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八)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深 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认真落实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审计,加强基建工程项目审计,有力保证了工程、资金、干部安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省局成功争创省级文明 单位,18个单位、37人次先后荣获省部级表彰;参加全国和省、厅多项文体赛事并取得较好成绩。大力开展水文宣传活动,特别是成功承办2010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和“水文杯”生态河南美丽家园摄影大赛,水文的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加强基层水文站管理,开展文明水文站评比活动,表彰了28个文明水文站,测站面貌有崭新变化,水文整体形象明显提升。不断加强信访稳定、离退休老干部、工青妇、后勤保障工作等,为水文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稳定的工作环境。
五年来,我省水文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首先离不开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对水文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2010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在河南召开,加快了河南水文的发展步伐,水文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水文工作更加受到各级领导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注。仅2010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副省长刘满仓等领导就多次到省局水情中心视察工作。其次,得益于部水文局“大水文”发展 理念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大水文”发展观为新时期水文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全省水文职工在“大水文”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恪尽职守,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得到 全面推进,成为河南水文史上发展目标实现最好、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
在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水文工作依然存在着监测站网不够完善、部分测站测报设施标准偏低、应急监测和移动监测能力薄弱、水文预测预警预 报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部分勘测局和测站的工作生活条件需进一步改善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加大水文投入,进一步增 强干事创业的能力来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水文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标题,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一轮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即将展开,水文事业也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要求,准确把握水文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使河南水文事业在“十二五”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水文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践行“大水文”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作部署,以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为目标,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 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强化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水文现 代化水平,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十二五”的总体目标是:
按 照水利部水文局“三夯实五强化”的要求,大力夯实水文人才、水文法规和水文站网三个基础,切实强化水文管理、水文监测、水文服务、水文科技和水文文化五项 工作,基本形成法规完善、体制健全、站网合理、技术先进、信息及时、预报准确、运行可靠、精兵高效、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社会水文管理服务体系。
今后五年水文事业发展有五大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水文站网和测报设施建设。
根据全省防汛抗旱体系部署,新建设、改造和调整一批水文水资源站点,做好三门峡、鹤壁、济源、焦作四个分局基地建设,进 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山洪灾害、水生态、水文实验站等站网布设,初步建立起覆盖山洪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的水文监测预警体系。充实水文测报设施和附属设 施,增强水文站网整体功能,达到省级和国家级重要水文站能够施测五十年至百年一遇洪水,特大洪水有应急措施,水文巡测基地满足区域水文机动应急监测能力、 水文测验方式改革和扩大水文信息收集范围的要求。加强城市水文监测工作,提升城市水文服务能力。推进全省土壤墒情及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深化抗旱服务 内容,进一步增强水文服务抗旱能力。
二是提高水文预测预警预报水平。
对 全省语音报汛系统和省水情中心网络、云图、会商等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开发统一标准的水情服务应用系统、自动洪水预报系统等专业应用系统,雷达、卫星、遥感 等技术在水文监测预警中得到广泛使用,提高信息采集传输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安全性。实现实时和遥测雨水情传输网络有线无线双保险,使水情信息及时准确地 在10分钟内传至省中心,20分钟内传至国家防办和其他兄弟省市。突出做好中小河流水情预报和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增强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服务的能力。
围绕中原经济区、粮食核心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单一服务为全方位服务,增强水资源监测服务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县域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三条红线”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对 全省水质(分)中心进行全面改造,配置一批应急监测设备,使水质监测及应急监测能力得到加强。全面建成地下水监测中心、分中心和地下水遥测监测站,解决我 省多年来地下水监测能力薄弱和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提高地下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水平,不断增强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服务的能力。
四是推进水文信息化建设。
扩 充和建设省二级节点水文数据库,构建国家水文数据库河南数据平台,建成统一标准的雨情、水情、墒情、地下水、水质、旱情等内容丰富的水文数据库,实现水文 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和发布。建立和完善水文科研实验监测体系,以水文研究和引进开发新技术、新仪器为载体,及时监测研究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 问题,促进理论应用和技术创新,提高水文科技的支撑力。完成内部网站、办公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加快公务信息的运转,进一步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五是强化水文行业管理。
深 入贯彻落实《水文条例》,加快《河南省水文条例》的修订,推进与之配套的水文站网规划管理、水文监测资料汇交、水文资料使用审定等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深 化水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县级水文机构建设。依据《水文条例》赋予水文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强化面向社会的行业管理,稳妥推进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进一步 健全完善水文专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的标准化建设。
三、全面做好2011年水文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水文系统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认真做好2011年全省水文工作。
(一)认真做好水文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
要继续立足防大汛、抗大旱,全面落实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扎实做好各项汛前准备,汛前完成河南省遥测查询分析系统、7个分中心的遥测监控管理系统以及南阳等8个 勘测局雨情信息自动分析绘图软件的改造,加强仪器设备和应用系统、软件的检查维护,确保安全可靠运行。完善测报预案和应急方案,做好重点中小河道控制断面 实用水文预报方案编印、荆紫关预报方案编制、西峡和西坪预报方案的修改等。加强洪水预报,增强山洪灾害、城市雨洪监测和预警预报,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提 升水文情报预报服务水平。围绕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全国抗旱试点省份建设,进一步加强地下水、墒情监测,强化旱情监测预警分析评估,丰富服务内容。配合做好河 南省旱情综合分析服务系统的开发,为科学抗旱提供可靠的水文服务保障。
(二)加大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积极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水文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抓好全省45个山洪灾害防治县的721处自动雨量站,135处多要素自动雨量监测站以及70处自动水位站共926处自动站建设。继续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14处 水位站建设、“工程带水文”项目的建设和“十一五”水文水资源工程扫尾工作等,完成“十一五”及前期安排的水文工程验收。抓紧“十二五”可研报告的修改完 善和报批落实。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等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储备,围绕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落实好水文配套建设,抓好重点项目的跟 踪落实。做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墒情采集系统和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河南部分前期设计等工作,为争取投资创造条件。
(三)提升水资源监测服务能力
继 续做好全省水资源量、质的监测和分析评价基础工作,按时编发全省水资源公报、简报等。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我省将逐步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管理 体系,水文要主动为规范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地下水管理、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等做好监测服务,特别是抓好信阳、南阳、洛阳、三门峡四个试点市用水总量 控制方案的编制工作;认真开展全省482个地表水功能区和400个 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健全应急监测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加强藻类试点监测研究、生态补偿流量监测、水土保持监测等,把河湖普查作为重点基 础工作抓实抓好。同时,参与做好全省水利发展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及各项专业发展规划,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水文资料整编和档案管理, 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水文资料。深入了解和及时捕捉经济社会各部门的需求,整合全系统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不断拓展水文服务发展的新空间。
(四)深化水文法制建设和体制改革
要 加大水文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水文工作基础性、公益性的认识。推进水文条例配套规章建设,争取出台水文资料使用审查办法。 水利部关于《水文监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已经公布,已于今年施行,要认真抓好宣传贯彻,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水文正常的工作秩序。
深化水文管理体制改革。协调做好三门峡、鹤壁、济源、焦作四个市级水文机构的建制工作;要进一步争取地方政府对水文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促进水文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调研,争取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县级水文机构的试点工作。推动全省45个基层水文测站的科级建制,继续研究推进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更好地履行水文的管理职能。
(五)强化水文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
认 真做好年度水文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展与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重点针对影响水文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加强水文技 术支撑研究。推进水文科技发展规划,加大水文科技的投入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先进水文仪器设备,推进水文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
加 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按照“建设素质优良、专业齐全、层次合理、服务高效的水文队伍”的要求,着力抓好“水文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技能人才队 伍”三支人才建设,做好年度公开招聘工作,加强岗位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举办好水情、测验、水文宣传等业务培训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及时做好 后备干部的调整充实,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
(六)着力提升水文综合管理水平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和测站管理,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落实,确保政令畅通,加快推进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完善内部办公网,提高工作成效。
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做好预、决算,细化预算分配,管好用好各类资金,全面推行省水利厅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大财务检查和内审力度。
加 大水文宣传,组织广大水文职工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反映全省水文改革发展的新举措和新进展,及时报道在防汛抗 旱、水资源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效以及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件等,构建体现水文行业价值理念、展现水文行业外在形象的水文文化体系。
(七)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迎接建党90周 年为重点,继续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有针对性地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等水文特色活动。紧紧围绕“四个重在”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建和党员队伍的实践能 力,努力把创先争优活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领导干部责任审计,深入开展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和内部审计监督,保证资金安 全、项目安全和干部安全。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水利、水文行业精神,以文明测站、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等为载体,建立健全规范水文行业行为的制度 体系。认真做好工青妇工作,加强离退休工作,进一步规范信访流程,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的水文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厅的坚强领导下,在“大水文”发展观的指引下,凝心聚力,求真务实,为实现河南水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