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文局下设14个水文勘测局,现有水文站119处,其中国家级水文站33处,省级水文站86处;水位站25处,雨量站747处;地下水观测井1356处,水质监测点369处,地表水水质监测点119处,地下水质监测点250处。
我省最早水文观测从1950年开始的漯河,淮滨站,1951年开始的新蔡站,班台,遂平,长台关,息县站等,此后初新增的水文站外,资料连续性较好。
最早雨量观测从1931年开始,主要是长江流域的泌阳站、唐河站、邓州站、南阳站、镇平站等,约有7到8年的连续资料,1938年到解放初基本停测。从1950年开始,雨量观测站大量增加,到1956年以后趋于稳定。
我省水文数据库建设开始于80年代中期,是由水利部水文局协同部分流域、省开展的建设项目,最初的设想是要把过去水文行业以年鉴形式发行的最基本的地表水观测数据建设成电子存储信息,便于数据的维护和查询。
1987年水利部开始组织基础水文数据库的建设,1990年出台了《全国水文数据库表结构方案(试行稿)》和《标识符手册》,皆属于地表水部分。1994年《全国水文数据库表结构方案3.0版》发行,其中包括测站信息、日值、过程、统计、实测、时段降水、注释等60个表结构,表结构基本上是以年鉴结构形式定义,便于查询和阅读。2005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基础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正式发布,与《全国水文数据库表结构方案3.0版》比较有了大的变化,共设计了107个表结构,基本表结构也有了大的变化,项目更加细化。
1986年,在水利部的统一组织下,依照《全国水文数据库表结构方案3.0版》初稿,我省起动了水文数据库的建设,省水文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于有记录以来的水文基础数据进行了人工录入,校验、整理、建库,称之国家水文数据库河南省水文数据库。我省最早纳入数据库的降水数据始于1931年(唐白河的南阳、镇平、新野、泌阳、唐河),地表水记录始于1950年(周口、漯河)。到了1999年,我局基本完成了68年全省基础水文资料的录入,并对以往年鉴出现的错误和遗漏进行了更改和勘误,耗时十多年。1987年水文资料实施计算机整编,从1990年开始,水文年鉴暂停刊印。
2002年,根据 国发[2000]20号《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水利部恢复了全国重点流域重点卷册水文年鉴汇编刊印。2007年7月,水利部293号文件《关于全面恢复水文年鉴汇编刊印的通知》下发,停止刊印的水文年鉴从此开始全面复刊。目前,我省水文数据库建设和年鉴刊印工作开展顺利。
地下水数据库介绍
河南省现有地下水观测井1356眼,有30多年的历史观测资料,地下水观测井丘陵山区约站40%,平原区约站60%。东部、南部地下水埋深较浅,山区较深。地下水观测项目包括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水温及地下水化学分析成果等。
我省地下水资料2000年以前为年鉴刊印保留,2000年以后,在继续保留年鉴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地下水资料数据库,现有地下水数据库水文资料6年,主要项目有: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水温等资料。
水质水数据库介绍
我省水质数据库还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