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部栏目
  • 全部栏目
  • 水文要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 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
  • 政策法规
  • 规范标准
  • 通知公告
  • 水资源监测
  • 水环境监测
  • 水情信息
  • 专题专栏
您现在: 首页 » 水文文化 » 水 文 志 » 正文
第九章 情报预报
发布时间: 2014-01-09 15:13:45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182

第九章 情报预报

水文情报预报是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及时掌握雨情水情信息、随时分析水情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洪水变化的应用科学。1949年前由于国民党政府不关心人民疾苦,不重视水利事业,更漠不关心水文工作,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水文站及少数雨量站,以后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水文观测先后停测,故谈不上水情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配合大规模开展的水利建设事业,从1950年起省设立防汛办公室,水情测报工作逐步开展。1954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后,控制主要河流的水文站网建设迅速展开,根据防汛工作和水利建设的实际需要,逐步形成了能够采集全省暴雨洪水信息的报汛站网,扩大测报内容和改善测报手段。1955年省防汛指挥部成立报汛组、预报组,以后改称为水情组。50年代后期起,各地市相继成立了水情组,负责本地(市)的水情工作。1977年以后,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项目齐全、趋于稳定的测报站网。到1999年全省共设各类报汛站416处。建国后的近50年来,河南省先后出现了多个大水年份,在淮河、沙颍河、洪汝河、卫河等大、中型河道沿岸的抗洪抢险中,在昭平台、宿鸭湖、鲇鱼山、鸭河口等10多座大型水库的防洪调度以及泥河洼、老王坡等滞洪区的历次运用中,水文情报预报发挥了重要作用。削减洪峰确保铁路、城市安全度汛。报汛手段由建国初期主要依靠邮电部门的通信系统传递水情,到70年代中期开始筹建水利系统的无线通信和遥测传输信息,水情传递明显改进。水情资料处理,从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到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和复印技术的广泛使用,水情资料处理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用微机进行水情电报的接收、译电、处理、输出打印简报图表等,从而结束了水情工作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联机洪水预报的新技术应用使水文情报预报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建国50年来,河南省水情工作事实上已成为各级政府领导指挥防汛抗旱必不可少的耳目和参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曾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和鼓励,为河南省水文事业和防洪减灾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节 水文情报

河南省分属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黄河横贯东西,历代都设有治河机构,早在明万历二年(1574年)就有“

塘马”制即驿站快马传递水情,这是黄河从上游潼关向下游传送水情的最早记载。淮河报汛始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年六月,乾隆皇帝提出:淮河应建立报汛制度,按照黄河用塘马报汛的办法。七月,河南抚院复称:于信阳州属之长台关河口、罗山县之周家渡口、息县之大埠口、乌龙集、固始县之往流集、三河尖等处设立水志,如遇水发,填单飞报下游。豫境其它诸河,自民国九年(1920年)始设河南水利分局,专司水文工作。但历来没有防汛机构,报汛工作基本没有。建国后随着治理淮河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及防汛抗旱的迫切需要,水情工作才系统地全面地发展起来。现就全省水情站网、水情拍报及资料处理等工作开展情况分述如下。

一、 水情站网

水情站网是水情工作的基础,是为满足防洪预报和水情服务的需要,能以控制和掌握水文情势变化而科学、经济合理地布设水情站点所形成的网络系统。

(一) 布设原则

以最经济合理的站,达到能够采集各主要山川河流的暴雨洪水信息,满足水文情报预报为防汛调度服务的目的。水情站通常是在现有水文、气象站网的基础上选定布设。布设时考虑:(1)在山区布设较密的雨量站,以控制山洪暴雨,并满足水库调度需要。平原雨量站较稀,要有面上的代表性。(2)在大型水库、重要防汛河段的城镇及大型蓄滞洪工程设立水文站。(3)在临时分洪口、滞洪区坡心与需要加强防守的重要河段,设立水位站。河南省江、淮、黄、海四大流域的报汛站,都是按照上述原则并考虑通讯、交通条件而设立起来的。即在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等布设了较密的雨量网点,每站控制面积100~300km2;设立南湾等18座大型水库水文站;在大中型河道的山、丘交界地带,设立长台关、潢川、遂平、杨庄、官寨、何口、紫罗山、泌阳、白土岗、合河、新村等10几处防洪预报前哨站,以测报山洪出现情况。进入丘陵平原后的防汛重要河段城镇,设有固定的国家水文站为防汛报汛服务,如息县、淮滨、班台、漯河、周口、唐河、淇门等主要国家报汛站网,在1957年前就基本建立。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大、中型水库闸坝报汛站逐年增加,形成了能测报大面积暴雨洪水的报汛网络系统,基本上控制了全省雨情、水情,满足全省防汛需求。

(二) 布设情况

河南省水情站网的发展,建国以来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1950年6月成立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该年10月成立治淮委员会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开始治理淮河与其它河流,大量设立水文、雨量站。自1950年开始防汛报汛,设有报汛站8处,并成立省防汛办公室延续至今。1951年全省共布设报汛站32处。随着实际抗洪斗争的需要,省、地、县的防汛报汛工作,也都迅速发展起来。1952年由淮委会设立的淮河流域报汛站网交河南省领导,当年设站48处,1953年平原省撤消,所设立的卫河水系报汛站网移交河南省,全省共布设了62处报汛站。1954年河南省将伊、洛、沁河的主要站网移交给黄委会,至此已形成我省水情站网的初期阶段,全省设站96处;1954年淮河大水后,1955年全省防汛工作加强,报汛站网得到迅速发展,并按不同要求将报汛站分为常年站、汛期基本站、辅助站三类,站数也逐年增加。到1965年全省已发展报汛站网295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水情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阶段,给防汛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如1969年无专职水情人员,当年澧河大水,新手不熟悉情况,造成泥河洼滞洪区拖迟分洪的被动局面,这个阶段水情工作处于低谷时期;1980年随着水文体制的上收,全省水情工作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该年全省设立报汛站447处,是河南省报汛站数最多的一年,以后站网趋于稳定。由于电报费涨价,自1983年12月1日起,全国水情电报由每个字人民币0.03元提高到0.07元,之后又提高到每字0.13元。1985年5月1日起,全国开始实行水情电报收费的规定,各单位根据各自需要进一步审订,经综合调整,全省水情站数稳定在420个左右,基本上满足防汛、抗旱需要。1990年全省共设水情站419处,其中流量站80处,水位站26处,雨量站183处,闸坝站19处,大、中型水库111处。按流域划分:淮河250处,长江74处,黄河34处,海河61处。向黄委会、气象部门等外单位委托报汛站123处,其中淮河42处,长江14处,黄河58处,海河9处。1990年全省总计报汛站542处。单站控制面积:淮河流域为302km2/站,长江流域为309

km2/站,黄河流域393 km2/站,海河流域218 km2/站。全省历年水情站网发展情况见统计表。

历年水情站数统计表

年份 总数 其中委托外单位

流量 雨量 水位

1950 8 8

1952 48 29 19

1954 96 55 34 7

1955 174 71 82 21

1957 211 92 95 24 44

1959 225 93 103 29

1963 224 96 117 11 75

1965 295 168 113 14 70

1970 308 149 152 7 69

1975 389 178 174 37 103

1977 439 184 204 41 125

1980 447 198 206 43 133

1983 426 220 174 32 156

1986 418 209 182 27 129

1990 419 210 183 26 123

1995 416 216 176 24 103

1997 419 216 179 24 103

注:表中流量站包括闸坝、水库站。

1990年水情站分类统计表

站 分类

流域 数 流量 雨量 水库 水位 总数 委托站 合计

淮河 63 118 53 16 250 42 292

长江 14 35 23 2 74 14 88

黄河 6 9 18 1 34 58 92

海河 16 21 17 7 61 9 70

合计 99 183 111 26 419 123 542

二、 水情拍报

(一) 情报内容

1950年报汛站以拍报水位、雨量为主,以后拍报内容逐步增加。1954年水库站开始拍报蓄水量、闸门启闭情况。1960年3月水利电力部颁发了《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1964年又进行了修订,全国统一规定了报汛内容:雨量、水位、流量、蓄水量、闸门启闭、泥沙、雹、雪、风、浪高以及水文特征、特殊水情(决口、扒坝、漫滩)等项目,这些拍报内容延续至今。1960~1965年,主要水文站曾测报墒情,为当时抗旱服务,以后停测,利用气象部门墒情资料。

(二) 拍报办法

建国后1950年6

月13日,中央水利部颁发《报汛办法》共21条,对水情拍报的有关问题作了规定,具体列出了直接向中央报汛的测站名称。1951年4月30日,水利部颁发《报汛办法》共19条,对报汛时制,拍报办法及报汛站有关考证资料内容及汛期水情旬、月报表,作了具体规定。我省开始用水利部规定的水情密码报汛,报汛要求由省自定。1954年,水利部水文局修订报汛办法并重新颁布执行,对报汛站进行了编号,从此所有报汛站均用站号代码。1958年2月水利部水文局提出《水情电报拍报办法》初稿,初稿中除水情、雨情、冰情外,还包含了水文预报电报拍报办法,并规定了各流域、地区、河系报汛站站号组的控制号码,站号组的第一位数代表所在流域,海河流域为“3”字起头,黄河流域为“4”字起头,淮河流域为“5”字起头,长江流域为“6”字起头。1960年水利电力部修订水情拍报办法,于该年6月1日起开始执行水利电力部以(60)水电文字第247号颁发的《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同时为及时掌握旱情,在平原地区开展了墒情测报。1964年水利电力部再次进行修订水情拍报办法,河南省派员参加该次修订工作,并提出了根据洪峰大小与涨落快慢分别定出不同的水情拍报段次以及雨量拍报按4段4次10mm累计制标准,为1964年12月部颁《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和《降水量水位拍报办法》所采用。1965年4月1日全国开始执行水利电力部以(64)水电文情字第661号颁发新修订的拍报办法并一直沿用。1963年水利电力部颁发《旱涝水情电报电码型式及拍报规定(试行稿)》。1966年又颁发了《旱涝测报须知(初稿)》,河南省在1963年至1965年短期执行。

(三) 技术标准

报汛时制,河南省50年代规定汛期为6~9月报汛。60年代以后,规定淮河、长江流域报汛起止日期为5月15日~10月1日;海河、黄河流域6月1日~10月1日,并视汛前汛后水情,提前或延长汛期时限。水情定时发报时间,1953年前规定日分界为9时,即每日上午9时拍报雨情、水情一次。自1954年始,规定每日上午8时(北京时)为日分界。1961年报汛时间,按中央防总通知,改为上午6时日分界。实行两年后1963年起又恢复8时为日分界延续至今。水情测报标准,汛期基本站除每日8时定时发报一次外,洪水期间按时段和标准加报。60年代初,河南省制定了根据河段地面高程、堤防情况并参考警戒、保证水位,将各站水位加报标准分为三级:河道半槽洪水达到一定水位时定为一级起报水位,达到警戒水位上下时,定为二级加报水位,接近保证水位时,定为三级加报水位。按照各级标准要求,增加拍报段次,洪峰随时发报。总的原则:高水多报,小水少报,涨水多报,落水少报,紧急水情即时报。水文站报水位均报相应流量,实测流量酌情报,高水实测流量随测随报。汛期辅助站水情达到拍报标准时,立即按规定要求发报水情,直报到洪水落平为止。大型水库遇大中洪水入库时,均要按要求拍报入库流量过程。

雨量拍报,除规定报日、旬、月雨量外,并按4段4次10mm累计报时段雨量,和2小时20

mm暴雨加报。即逢14时、20时、2时,其前6小时(一个时段)雨量达到和超过10 mm(或两个时段累计雨量超过10

mm)时,即发报时段雨量,遇连续两小时雨量超过20

mm时,即加报两小时内的暴雨量。这样既掌握了降雨过程,又及时了解到山区致洪暴雨的强度,基本上满足了河南省洪水预报和防汛斗争的需要。从此雨情、水情拍报要求基本定型。

三、 资料处理

资料处理是水情信息收到后的第一步整理工作,内容包括对各类水情电报的分类,翻译登记、制表、统计、绘图、分析等,为编制“水情简报”、“防汛简报”、“等雨量线图”以及为防汛抗旱提供综合报道所需基本数据。资料处理的手段是随着水情工作的开展和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得到发展的,按其处理手段的不同大致可分两个时期。

(一) 手工操作(50年代~80年代初期)

50年代到80年代初,河南省水情信息的资料处理主要依靠手工进行。这一时期作为省一级的防汛水情部门,当收到水情电报后,首先按站号编码分类排队,并按流域水系进行翻译登记。汛期每日平均水情报量200、300份,多者上千份,工作量大而繁重,若遇大面积暴雨,报量猛增,两路电传机不停息的工作,如1975年8月5~10日,6天内省防办就收电报6760份,平均每天1127份,1982年8月1日收报1760份,创日收报量最高记录,1982年8月全月收报21769份,该年汛期(6~9月)共收报48651份,是历年汛期接收水情电报最多的一年。省防办1975年以来汛期水情报量统计如下:

历年汛期(6~9月)水情电报统计表

年 份 电报量 年 份 电报量 年 份 电报量 年 份电报量

1975 333001981 330701987 376001993 26000

1976 330001982 486511988 342761994 23000

1977 329751983 414801989 375001995 26200

1978 329581084 481961990 340201996 32500

1979 419311985 318691991 374001997 33000

1980 442811986 285281992 310001999 42000

水情电报翻译登记后,即制成日、旬、月雨量统计表和水库、闸坝、河道水情登记表,而后为做好雨情、水情监视和服务进行以下资料处理和分析工作。

1、绘制雨、水情图表。一般每日晨,手工复写绘制雨量分布图及紧急加报水情表,8时领导上班即可了解雨、水情况,布置工作。到上午10时左右,水情电报基本收齐,正式编制日雨量图、水情简报,报导大型水库蓄水情况及主要河道水情,提供省防汛办公室领导掌握水情动向,商讨防汛对策。并同时报送省政府等有关防汛指挥部领导成员。从全省雨量大小及分布状况,结合前期流域湿润程度,既可考虑该场降雨是否产生洪水,以主动决策指挥防汛,雨量图常是领导指挥防汛的第一个重要依据。根据降雨情况水情人员将要密切注视水库、河道水情动态,必要时点绘出水位、流量过程,这些原始资料的及时处理是监视汛情发展的主要手段。

2、进行水文要素的统计和分析。水文要素的特征统计,是认识水文现象的重要依据,它标志着不同洪水现象的特点和差异。特征统计的内容,常以时段或一次点、面雨量的统计,主要控制站不同时段洪水量的统计以及暴雨、洪水的重现期计算等。还包括对一些控制站的次降雨径流系数的统计分析,以进一步估算全流域或部分流域的产水量,其成果可作为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的参考。

(二) 自动化操作(80年代中期~今)

80年代中期以后,资料处理手段已大大向前迈进一步。1986年春,与郑州大学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司合作研制,试用IBM-PC/XT计算机,进行水情电报的译电处理,经一个月的联机调试,6月1日开始试用。一个汛期的实践证明,该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操作方法易于掌握,能够做到实时水情电报的自动接收、译电、处理、储存、统计,并输出打印水情简报、雨量图、月雨量表等,形成一个自动处理系统。1986年汛期应用计算机收译水情电报2万余份,打印水情简报46期,出雨量图55期。从此结束了我省30多年手工处理水情电报的历史,大大减轻了水情人员的劳动强度,在技术革命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汛后经河南省科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并以豫科管字(86)053号颁发了《技术鉴定书》,认为“该系统总体设计合理,设备配置恰当,技术措施有效,在水情电报接收处理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在利用单台微机进行双路接收水情电报、抗干扰的技术措施和利用普通打印机绘制点据的实现,在本行业属全国领先地位。”当年9月8日、14日两次在河南新闻广播电台作了报道,11日河南日报头版发了消息。这项信息处理系统,已于80年代末期先后在河南省信阳、驻马店地区及山西省、山东省、淮河水利委员会等防汛水情部门推广使用。

在处理日常水情业务,应用先进工具方面逐年得到改善,1990年春购置了绘图仪,当年汛期投入使用。1991年4月增加传真机,可以书面形式将资料信息与部水利信息中心、流域机构及省内外防汛部门相互直接传输。1993年汛期和淮委初步试通用异步网传电报。1992年8月底开通卫星云图,进一步掌握气象水情发展趋势,大大提高了防汛工作的主动性。

第二节 水文预报

准确及时的水文预报是保证防汛斗争得以正确决策指挥的重要依据。河南省的水文预报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由点及面迅速发展起来的。四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全省已有一套较成熟的预报方案。河南省水文预报主要是洪水预报,60年代以后相继开展了枯水预报、长期预报和超长期预报。预报的范围由主要是预报控制河段和控制站扩大到区域和水系。开展预报的单位由省水文总站扩大到各水文分站和重点水文测站。预报的方法和手段由经验相关、图表查算等方式提高到应用较先进的预报理论水文模型及联机实时预报。80年代预报精度达到了国内比较先进的水平,为河南省取得历次防汛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一、 预报范围

建国初期,淮河流域的洪水预报,在治淮委员会的指导下,于1951年开始试作,1953年开始编制洪水预报方案,并正式对沙颍河进行试报。1954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预报范围扩大到淮河干流和洪汝河。1955年,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计划处组织水文科与规划科的水文分析人员,共同分析制定了淮河上游的“防汛控制运用计划”与“洪水预报图表”两本技术文件,省水利局水文站简编了卫河、唐白河主要站的洪水预报图表。这是河南省最早编制的正式水文预报方案。1957年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与河南省水利厅合并,正式成立了省水文总站,内设水情科,又陆续组织分析编制各大型水库及主要河道的洪水预报图表,从此有了全省统一的第一本洪水预报方案。到50年代末期,可以进行洪水预报的范围约占全省主要河段及大型水库的50%以上。1963年曾抽调各大型水库工管调度人员,配合水情科进行了大型水库及河道预报图表的修订;1964年春河南省派出水情人员参加漳卫南运河管理局主持的漳卫河洪水预报图表编制工作;1973年参与淮委主持的淮河干流洪水预报图表的修订工作;与此同时河南省也修订了沙颍河洪汝河的预报方案。1985年全面修订补充淮河流域的洪水预报图表并装订成册。翌年将这一成果纳入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汇编的《淮河流域实用水文预报方案》。1989年修订了卫河流域预报图表并纳入1992年海委组织汇编的《海河流域实用水文预报方案》。1993年南阳水文分站修订补充了唐白河洪水预报图表。以上预报方案应用至今。

洪水作业预报,在1958年以前除个别大型水库水文站和少数河道控制站曾开展一些项目的作业预报外,主要是由省水文总站水情科进行,1958年以后,防汛任务较大的地(市)水利局工管部门、水文分站、大型水库及一些重点水文站都陆续开展。建国40多年来,全省开展水文预报的水文测站,1957年以前不足20处,到1965年扩大到55处,1975年增加到66处,1985年达到69处(其中河道水文站开展预报的46处,水库(闸坝)水文站开展预报的23处),以后逐渐稳定。1985年预报的河段总长度达2779公里,预报范围除黄委直接管辖的黄河干流及伊、洛、沁河外,基本上复盖了全省主要河流。详见下表:

河南省预报站数统计表

河 系 预报河段长(公里) 河道预报站数水库预报站数 合 计

淮 干 560 9 6 15

洪汝河 514 8 3 11

沙颍河 833 14 6 20

卫 河 478 9 4 13

唐白河 394 6 4 10

全 省 2779 46 23 69

历年预报站统计表

年份

站数

流域19491957196519751985

淮河 0 32 37 43 46

长江 0 5 8 10 10

黄河 (由黄委水文局负责)

海河 0 5 10 13 13

全省总计 0 42 55 66 69

二、 预报内容

水文预报的内容在建国初期,对河道主要是预报各控制水文站的洪峰水位、洪峰流量及出现时间。随着预报方法的改进和提高,预报内容增加了洪水过程和径流总量等;对大型水库及滞蓄洪工程,在建国初期主要是预报最高库水位、出现时间、相应蓄水量和下泄流量等。以后,预报的内容增加了入库最大流量、入库洪水总量,并进行调洪演算,预报出流过程,分洪水位及分洪流量等。此外,对某些工程复杂的地区,还要进行河、库、滞洪区联合运用的洪水调度,提出调度演算后的河道及蓄洪区最高水位、最大泄量,以提供工程管理单位和防汛领导部门进行决策。

三、 预报方法和精度

50年代的洪水预报方法,在产流计算方面,淮河流域采用初损(fo )稳渗(fc

)扣除法,继而用下渗曲线法单站计算。下渗曲线是按霍尔顿公式计算,即从流域吸水开始起,在t时刻的入渗率 ft=fc+(fo-fc)e-ct ,式中C

表示土壤物理性质的常数。参考同心环入渗试验资料确定线型,制定出不同时段长(△ t )的下渗量,以稳渗(fc

)的大小为参数的数组工作曲线,用它来推求单站的时段净雨,也就是超渗产流的单站净雨计算方法,理论上比较合理,但使用起来较为繁琐。非淮河流域采用四变数合轴相关图推求净雨(R

),考虑流域平均雨量( P)、前期影响雨量(Pa )、降雨历时(T )、月份(M )等因素,以 R=f(Pa.M.T.P)

形式建立降雨径流相关图,查算比较简便。在汇流计算方面,多采用谢尔曼单位线、淮上法综合单位线、辅之等流时线、标准径流分配曲线,以及河段的马斯京干法洪流演算。在作业预报时,分为简算和细算两种,往往简算法快速有效。简算法就是用粗算的流域平均雨量,查算流域平均径流深,再查峰量关系,而得上游站的洪峰流量,与实时上涨趋势对照检验后,用上下游洪峰相关(加参数)逐河段向下游作预报。这些方案的具体方法及应用编写在中国50年代的第一本《洪水预报方法》中。

60年代以后,产流计算普遍采用了降雨径流相关图,即:R=f(P.Pa)形式,有的根据资料分析增加了降雨历时、暴雨位置、久旱情况等参数。显然,这些方案的建立,多属经验性的,但预报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快速,它反映了暴雨洪水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故有较好的预报精度,今后一个时期仍是河南省洪水作业预报的主要手段。这种方法的预报精度在淮河干流一般可以达到85%左右,沙颍河、洪汝河在80%上下,唐白河、卫河水系的预报精度在70%~80%之间。当然,预报精度还随着预报人员的经验而异。

70年代

后期,随着我国水文预报技术的发展,在产、汇流计算方面均开始应用一些新的方法,如应用“单元汇流单位线”,编制了淮河息县水文站的流域汇流方案,预报效果较好,精度可达85%以上,说明在大流域内分单元、分阶段(坡面、河槽)进行汇流计算,解决了降雨分布不均和流域汇流非线性的问题,显示了这种计算方法的优越性。80年代以来,产、汇流模型兴起,在一些站应用日本的“坦克(TANK)模型”、华东水利学院的“新安江模型”等。用淮河上游资料进行验证,成果不尽理想,没有深入进行研究。

衡量洪水预报方案的精度,按照《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进行评定,划分为3等:甲等合格率 ≥

85%;乙等合格率为70%~85%;丙等合格率为60%~70%。甲乙两等可用于作业预报,丙等只用于参考性预报。洪水预报方案编制所用的水文资料应具有足够代表性,且一般不少于10年系列,并需包括大水年、平水年和小水年。要求所用点次湿润地区不少于50个,干旱地区不少于25个,达不到上述标准所编方案应降一级使用。目前对预报方案和作业预报的精度评定,均采用上述规定。

在作业预报的计算工具方面,70年代以前,都用手算和图表方式,计算工作量大,费时费事,完成一次作业预报一般至少需要1~2个小时。80年代初,电子计算机开始引入,先是应用PC—1500机,解决了复杂的预报计算,如河道、水库的单元汇流计算、推求入库流量过程以及长期预报等,大大提高了工效。为了实现水情信息的实时接收、处理,以增长水文预报的预见期,省水文总站于1986年购置IBM—PC/XT

计算机1台,一次作业预报只需几分钟就完成了复杂的预报计算,并可根据不断传来的新的雨情水情信息而随时进行修正预报,大大提高了预报时效。

河南省洪水预报,在淮河流域开展得比较普遍,各级水文部门和很多水文测站都总结了一些较简便实用的预报方法和经验。如淮河干流主要站的洪峰出现时间一般可概括为“2个24”,即一场暴雨后,从雨止到息县出现洪峰,约需24小时;息县洪峰传播到淮滨又约需24小时(慢者30小时)。淮滨站的雨、洪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流域内不旱、不涝)大体是“雨量1、2、3,洪峰3、6、9”。就是说流域内一次平均降雨100mm,将会产生洪峰3000m3/s,降雨200mm,产生6000

m3/s,降雨300mm,产生9000(或10000)m3/s。息县水文站总结出下游关店乡粮库的预报经验:“水位42.5,淹到关店乡政府(流量5000

m3/s);水位涨到43,下游粮库要搬迁(流量6000

m3/s)。”又如运用机会较多的老王坡、泥河洼滞洪区,总结出当上游(杨庄、何口以上)平均降雨150mm以上,滞洪区将开闸分洪等等。以上这些简易预报经验,在防汛抗洪斗争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为当地防汛服务较为实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受到各级政府好评。

长期以来,使河南水情人员对洪水预报工作形成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认为在编制预报方案时,要有实战观点,快和准尤为重要,“快”而不“准”误事;“准”而不“快”无用。计算方法要先粗后细,做到主动及时,几套预报图表相互比较对照,熟悉洪水特性,正确应用历史资料。密切注视现时水情,并考虑天气发展趋势,死资料活应用,综合判断洪水的发展趋势。发挥集体智慧,珍惜实践经验,慎重进行预报工作。

四、 长期预报

长期预报和超长期预报,是指预报未来一年或几年的降雨或天气趋势,它一般对较大范围的降雨作出定性或定量估报,并进而用于估报某些控制河段的洪水规模。河南省自1973年开始做长期预报,每年汛前与流域机构或气象部门交流会商后,在内部发布,供领导参考。长期预报的方法,一般多采用数理统计和方差分析周期叠加、经验相关及副高指数法等,也曾应用太阳黑子资料及天气谚语、农业谚语等,各种方法互相印证。从1980~1983年预报结果看,尚接近实际。1985年以后,连续出现旱年,长期预报结果不甚理想。除此以外,河南省从8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中原地区历史文献十分丰富的有利条件,大量查阅历代宫廷档案,进行整理分析,还原出3000年来的降雨系列,探求其旱涝规律,对未来3年、5年、10年进行趋势估报。

五、 洪水预报实例

洪水预报是防汛斗争争取主动,及时采取措施,减免洪水灾害的重要手段。近50年来,河南省遭遇过10多次特大暴雨洪水,由于及时准确的洪水预报,在防洪减灾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

(一)、1968年7月中旬淮河干流上游降了一场建国以来的特大暴雨,该次暴雨从开始到雨止历时96小时,全流域平均降雨490mm,信阳水文分站于7月14日发布洪水预报,预计16日淮滨水文站最大流量将超过10000m3/s,已超出预报图表范围,沿淮堤防将要漫决,各圩区要全部行洪。水文分站提前两天将淮滨站洪水预报和将出现特大洪水及城关圩堤无法确保的情况,向信阳地区防汛指挥部作了汇报,地、县防指采取积极措施,动员沿淮村镇迅速搬迁,淮滨县广播站14日全天广播水情和洪水预报,县城圩堤于7月15日凌晨决口,城内水深一般2m左右,沿淮堤防大部分决口漫溢。实际淮滨出现最高水位33.29m,最大流量16600

m3/s,这是一次不可抗拒的特大洪水.由于提前发布了洪水预报,使领导心中有数,正确指挥,各级防汛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把洪灾损失大大减小,人畜伤亡很少,水文预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1975年8月洪汝河发生特大暴雨洪水,位于暴雨中心的薄山水库,水情处于非常紧急情况。8月7日2时,水库水文站技术员王功顺根据气象、水情分析,预测水库将出现历史上最高水位,提前16小时预报水库将要溢洪。7日17时后,上游通讯全部中断,雨情和水情无法得知,这时库水位迅猛上涨,王功顺根据薄山已降雨量与上游前段报来雨量对比分析,预估上游面雨量要达500mm左右,原洪水预报图表已难以应用,即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反推入库流量,并绘库水位上涨累计曲线,根据趋势法来预报水库水情发展,并加强水位观测,提前5个小时预报库水位将要超过坝顶,形势万分危急。水库领导根据这个预报,立即请在水库野营的解放军和当地民兵加固坝顶及防浪墙,军民日夜奋战,终于在库水位超过坝顶0.66m,距防浪墙仅0.34m的危险情况下,保住了大坝安全,避免一场巨大的灾难,如果薄山水库失事,将产生连锁反应,殃及下游宿鸭湖水库,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1982年7月底,北汝河发生大水,上游紫罗山水文站出现7050m3/s的洪峰流量,是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水。根据水文预报襄城站将出现4000

m3/s的最大洪峰流量,最高水位将达到84.5m,大大超过保证水位(82.5m),洪水位接近堤顶。当时面临二种抉择:一是在西河沿扒口分洪,二是加高堤防坚守大堤。水文部门根据天气形势及暴雨分布和当时河槽蓄水情况,认为只要加强防守,洪水可以防御。据此,防汛领导下定决心,调集5万民工,加高子埝半m以上,固守堤防,使实际发生的3900

m3/s洪峰流量、最高水位84.34m的特大洪水强迫下泄,一场洪水位仅低于抢修的子埝堤顶0.2m~0.3m的险情,化险为夷。并预计北汝河洪水进入沙河后,根据沙河上游水情和昭平台、白龟山水库蓄水情况,决定昭、白两库关闸错峰,为北汝河洪水让路,使其安全下泄。这次准确的洪水预报和防汛指挥的果断以及民工的抢险奋战,避免了北汝河扒口分洪,减少经济损失约7000万元,在沙河上避免了泥河洼分洪,减少淹地损失,是一次成功的调度,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四)、1991年淮河流域大水。6月12~14日在洪汝河中下游及淮滨、王家坝一带首次出现大暴雨,造成淮干王家坝洪水陡涨。总站及信阳分站根据降雨提前一天预报王家坝水位将超过分洪水位,使蒙河洼蓄洪区适时主动开闸蓄洪。在该次暴雨中,洪汝河宿鸭湖水库最大入库流量3280m3/s,根据洪水预报,经水库调蓄后最大下泄566

m3/s,削减洪峰83%,保证了汝河堤防安全,如果没有宿鸭湖水库拦洪,其下游班台站将出现3950 m3/s的洪峰,大大超过保证流量(1800

m3/s),势必酿成洪汝河大堤漫决。7月上旬史灌河出现第二次大暴雨,鲇鱼山水库于3日、9日根据洪水预报两次控泄拦洪,分别削减洪峰60%和73%,在7月10日安徽省梅山水库大泄3020

m3/s的紧急情况下,为减轻固始县的堤防压力,鲇鱼山水库又根据雨、水情预报分析,在超汛期限制水位2.98m的情况下,果断关闸停泄33个小时,有效地减轻了下游河道负担,保证了史灌河堤防安全.据有关部门估算,该年防洪水利工程由于洪水调度得当,共减少经济损失21亿多元,其中水文效益达到2亿元以上。

第三节 水情通讯

水情信息畅通,并作到准确及时传递水文情报预报是做好防汛工作的重要一环。河南省报汛条件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在历年防汛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有线电话

80年代前,全省报汛主要靠邮电部门的有线电话网,报汛站通过电话把汛情报到附近邮电局(所),再逐级传报。部分偏僻的重要报汛站,则设立专用电话,或由水文部门自架一段专线(交邮电部门代管)与邮电线路衔接。至80年代初全省逐年累计架设报汛线路2000余km,话传电报成为各站报汛的主要手段。50年代省防汛办公室(以下简称“防办”)接收水情电报则由邮电局投递员昼夜报送。50年代末,邮电部门派报务员并配电传机到省防办收发水情电报直到80年代末为止。自1963年起,水电部和邮电部联合通知规定汛期水情电报列为“R

”类报(全程最大时限不得超过90分钟),非汛期列为“C ”类报,以保证水情电报及时拍发和传递。

二、 无线通讯

50年代大水年份较多,在出现紧张汛情时,临时根据需要派出电台到重要地点担任防(报)汛任务。“63.8”海河大水后,自1964年开始,省防办每年汛前即向省邮电局租设防(报)汛电台8~10部。“75.8”特大水年,汛初租电台8部,在该次大水期间,又临时增设23部派往防汛紧要地点,如派直升飞机往班台水文站运送报汛电台。“75.8”特大暴雨洪水中,有101个报汛站电信中断,上下失去联系,指挥失去耳目,使整个防汛处于瘫痪状态,给防汛造成被动,教训很大。

1975年11月水电部在郑州召开“全国防汛及水库安全会议”,提出建立防汛无线通讯设施。1976年在大型水库、重点防汛河段及铁路附近的中型水库增设了无线电台45部,省邮电局在全省分片设基层网中心台,转报这些报汛站的水情电报至郑州电报大楼与省防办水情组沟通,1976~1979年每年租设42~45部电台。与此同时省防办开始筹建超短波通讯设施,先以沙颍河水系为重点建成了一个流域性的无线通讯网。随着水利系统自设超短波电台的逐年增加,向邮电部门租设的短波电台逐年减少,1980~1981年租台减少到24部,1985、1986年又减少到15部,1992年以后只剩几部短波电台,且租台时间减少一个月。历年租设电台情况详见下表。

历 年 租 设 电 台 统 计 表

年 份租设台数

(台)租台单价

(元/台) 年 份租设台数

(台)租台单价

(元/台)

1950~19638~15 1984174814.8

1964~19748~10约1000元1985154881.5

1975 31约1000元 1986 15 5604.9

197640 875.01987145878.6

197745 844.01988146223.6

197845 1688.91989146786.4

197942 1949.61990145714

198024 2182.91991117540

1981242295.8199257540

1982162807.11993313000

1983184648.51994313000

1982年以后水电部的京汉微波干线经过河南省,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新乡、安阳、平顶山等14条超短波通讯话路接上微波干线,沟通239个网点。使京广沿线的水利通讯联络,基本畅通无阻,在1982年沙颍河大水时,及时沟通水文情报信息,在指挥防洪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10月,经过黄委会的微波干线,又沟通了三门峡、洛阳、濮阳、开封等地的通讯联络,使省内防汛通讯条件大大改善,保证了大型水库、滞洪区及主要河道控制站的汛情畅通。

三、遥测及公用数据网

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主持下,河南省的自动遥测站网始建于1988年。1990年试运行,1992年通过鉴定并投入应用。这套遥测站网复盖范围为淮河正阳关以上,在河南省有47个遥测站,3个分中心(信阳、驻马店、潢川),它的工作方式是测站采集水情动态数据后,通过自动发报经微波干线传至分中心,再传至淮委中心,经处理后再传至中央防总和豫、皖两省。1996年通过改造,建起了计算机广域网,从1997年起遥测信号不再经淮委而直接到郑州和信阳、驻马店。复盖河南省的遥测站网主要在淮河干流、淮南支流、洪汝河和部分沙颍河,以后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复盖省内全部淮河流域。

为了节省报汛费用,加快水情电报传输速度,自1993年开始采用邮电部门“公用数据交换网”,报汛站不再向淮委发报。1994年已发展到300多站,不仅加快了报汛速度,而且节省经费约1/4。

1994年在水利部信息中心和省防办的支持下,河南省进行了重点报汛站通讯设施的改造工作,水文系统新增无线电台26部,全省水文系统短波和超短波电台已达68处。完成了竹竿铺、白雀园、五沟营、桂李、权寨、新蔡、李桥、王勿桥、马湾、冶平、急滩、西黄庄、登封、告城、天桥断等15个站改有线电话为直拨,并在周口、漯河、南阳等市组建了水文系统无线报汛网,与水利部信息中心及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开通了公用数据交换网。

第四节 水情管理

为推动全省水情工作的开展,组织管理已逐步形成一套工作办法。承上启下,贯彻全国水情业务方面的规章制度,接受上级布置的水情任务,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部署落实到基层测站,组织培训水情队伍,统一业务管理,总结情报预报效益,为防汛抗旱服务,当好参谋,发挥水文部门的职能作用。

一、 机构设置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3年,未设水情专门机构,仅汛期派1~3人承担报汛工作。

1954年预报工作正式开展,淮河流域水文科成立洪水预报组,有7名技术干部负责预报业务,1名负责报汛工作。1955年汛期在省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报汛组及预报组。1956年省水利厅水文站始成立水情组,承担全省水情工作。全省统一成立水文科,下设水情组,负责全省水文情报预报业务。这种组织形式延续20余年,直至1979年省水文总站成立水情科,配有技术干部6名。在“文革”期间,水情人员变动较大,1969至1970年间已无专职水情人员,1971年配备3名技术干部,以后逐渐增加,到1999年,省水情科人员达8名。

全省各地(市)自50年代后期逐步配有专职水情人员1~3名,防汛任务重的信阳、驻马店、南阳、许昌、新乡、安阳水文分站先后成立水情组,人员3~5名,汛期参加当地防汛办公室办公,负责完成本地水情任务。地(市)未设水文机构的,汛期由有关水文分站临时派出水情人员参加防汛。全省只有焦作未派水情人员,开封1991年以后停止派员,报汛工作由地(市)防办工管人员承担。1997年信阳、驻马店、南阳、平顶山、周口、郑州、新乡、安阳8地(市)设立水情科,漯河、许昌、商丘、洛阳、濮阳地(市)的水情工作由技术科负责。

二、 业务管理及技术交流

水文情报预报主要为防汛服务,每年汛期总站水情室参加省防汛办公室办公,成为省防办的一个组成部分,自80年代末,总站主要负责人为省防办领导成员之一。各地(市)水文分站负责人参加当地防汛办公室领导工作,水情组承担地市一级水文情报预报业务。总站水情室的主要职责:制订全省报汛计划,贯彻全国统一制订的《水文情报预报规范》和水情拍报办法以及上级布置的报汛任务、拍报要求等,组织全省水情工作开展,落实任务,检查督促,做好全省情报预报,为省防汛指挥部当好耳目和参谋。水情室既有它本身的业务职责,也有大量的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在工作实践中形成“汛前准备、汛期服务、汛后总结”的水情管理经验。汛前准备以调整报汛站网,制订报汛计划,检修通讯设施和修订预报方案为重点。每年4月初下达当年的报汛任务至各地水文分站,5月初各分站布置到测站,层层落实任务,严阵以待投入防汛测报。中央、流域机构和邻省防汛部门对各站的报汛要求,以及委托外省、流域机构向我省的拍报要求,均由省水文总站统一纳入全省报汛计划协调解决。省内各报汛站之间或者地(市)防汛部门之间的相互拍报要求由省统一安排,也可自行联系由水文分站布置下达。预报方案的编制修订评定,一般是相隔十几年或经历几年大水后,由总站统一组织一次大的修订,或者配合流域机构共同进行。平时每年汛前总站、分站各自修订补充洪水点据,熟悉预报方案以备当年汛期使用。各分站落实预报人员,组织测站学习拍报办法,熟悉报汛任务并做好通讯设施的检查维修工作。总站安排当年防汛水文经费,提供物资保证,落实维修任务。70年代以前,所需经费由各地(市)统筹解决,1980年水文体制上收省管以后经费由省负责,各年防汛经费列表如下:

1980~1999年防汛水文经费统计表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经费 (万元) 40 40 70 50 50 50 50 50 75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19961997

经费 (万元) 75 72 72 72 82 110 110110110

年份19981999

经费 (万元)110110

进入汛期,总站分站主要做好水情服务和质量管理。各站按照报汛任务书及拍报要求做好水情测报,少数重点站向有关单位发布预报。各项拍报时限是:定时拍报项目(雨量、水位、流量)每次观测后10~30分钟报出,加报标准以上的暴雨、流量及其特殊水情均随测随报。总站、分站及时搜集雨情水情,绘制雨量图,印发水情简报,发布洪水预报或分析旱情等,根据各时期的不同情况,提供咨询服务,为领导当好防汛抗旱参谋。在报汛质量管理方面,每月进行一次电报差错统计,开展“不错报、不缺报、不漏报、不迟报”的“四不”质量检查通报评比活动。多年来情报质量比较稳定,全省电报差错率一般低于省规定的1%,大部分水文站达到全汛期无差错。但委托雨量站差错率较高,达3%左右,尤其中型水库,有的高达5%。

汛期结束后一个月内,总站、分站作好汛期水情工作总结,统计各地(市)月雨量及河道水库水情特征,系统分析汛期雨、水情概况,说明当年汛期水旱程度,总结情报预报服务效果以及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工作改进意见。

预报技术经验交流,遵循着为防汛抗旱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从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认真学习国内外新技术,紧密联系河南省实际,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0多年来,先后11次参加全国性预报技术交流活动,共有12篇论文在大会交流,如《应用渗漏曲线法由暴雨推求径流的经验》、《在淮河山地丘陵区应用单位线预报径流过程的经验》、《单元汇流单位线在淮河上的应用》、《淮河上游的洪水预报规律初探》、《SCLS模型在河南省的应用研究》以及《河南省大型水库洪水预报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还多次参加水利部水文局和水利调度中心举办的预报技术研习班,如1964年参加水电部水文局主办的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研习班,1980年12月参加在杭州举办的水文预报研习班和1985年10月水利调度中心在北京举办的美籍华人杨彰信博士来华讲学等活动。

参加国际水文预报学术交流会2次,分别为1989年12月15日至19日在杭州召开的“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非工程防洪措施的水文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田龙、王有振参加了会议。田龙同志在会上宣读了论文:“河南省水文情报预报在非工程防洪措施中的作用”,并纳入会议论文集出版;1992年4月14~18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中美水文情报预报研讨会”,田龙同志参加了会议,在会上交流了论文“淮河上游洪水预报的实践”并纳入研讨会论文集,由中美双方分别以中、英文编辑出版。

1997年12月参加在武汉举办的全国水文预报技术竞赛,我省派出代表3名,并派员参与裁判事宜,在参赛中获得“单项优秀奖”杯。

除以上大型的学术交流和技术竞赛活动外,我省也曾于1977年10月、1988年11月等多次召开全省性的水文预报学术交流会。信阳分站亦举办预报学术交流,对推动全省开展水文预报起到积极作用。

为满足防汛抗旱工作需要,扩大水情服务范围,1973年10月首次编印《河南省防汛水情手册》,这既是一本防汛抗旱工具书,也是各级防汛部门指挥决策的参考资料。1982年又进一步充实完善内容,重新续编了《河南省防汛水情资料汇编》。1994年与水利厅工管处合作编写出版了《河南省防汛简明手册》。1997年6月再次刷新出版《河南省防汛水情资料汇编》。1977年4月信阳分站编制了《信阳地区实用水情手册》,1989年9月重新编印了《信阳地区防汛水情资料汇编》。驻马店分站于1979年5月编印了《驻马店地区防汛水情手册》,1984年7月新编了《驻马店地区防汛手册》。南阳、安阳等水文分站也编写了地区防汛水情手册,为当地防汛抗旱服务。

三、 水情服务效益

水情工作是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总站(局)、分站(勘测局)、测站的水情人员,在历年防汛斗争中提供了大量的水文情报预报,特别是在1954、1956、1957、1958、1963、1964、1968、1975、1982、1984、1991、1996、1998

年的抗洪斗争中,为大型水库、河道、洼地蓄洪工程的控制运用,沿河城镇的安全,保障铁路畅通及堤防防守等均做出了积极贡献,最大限度地减免了洪涝灾害,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75.8”特大暴雨洪水期间,薄山水文站在通讯线路全部中断,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全凭预报经验,准确地预报严重水情,为确保大坝,夺取抗洪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50年的防洪实践证明,洪水预报作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构成了我省完整的防洪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据统计,泥河洼滞洪区自1955年建成后,有16年累计进洪38次,总滞洪水量达20亿m3,使漯河以下除1975年特大洪水左岸决口外,其余年份都保证了两岸堤防、铁路和城镇的安全。洪河老王坡滞洪区从1951年修建以来,有20年累计进洪37次,总滞洪水量达22亿m3,使洪河西平县境内除1965、1975、1982年特大洪水外,几乎每年的超标准洪水都得以安全下泄,确保了洪河右岸堤防安全。以上说明根据准确的洪水预报,适时地主动分洪,工程运用得当,其效益是巨大的。1982年出现先南后北全省性大水,总站、分站及时淮确地预报了淮河、沙颍河、洪汝河、卫河洪水,省、地、县各级领导,依据洪水预报部署抗洪抢险,在洪峰未到之前,进行河堤加固,临时抢修子埝,迫使河道多次超标行洪,化险为夷。宿鸭湖水库长期超标准运用,两次大幅度拦洪削峰,大大减轻了下游的洪水威胁。淇、卫河洪水在长虹渠不分洪的情况下,全部由卫、共下泄。该年取得全面性的抗洪斗争胜利。

事实说明,水文工作在防洪中的作用、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据分析统计,截止80年代末,河南省水文总投资约为0.5亿元,防洪工程投资为37.0亿元,其工程效益已收回143亿元,净效益为106亿元,平均每年2.65亿元,如果按照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对水文情报预报的效益按防洪工程效益的10%比例框算,河南省防洪由于水文情报预报的准确及时,平均每年收回效益2650万元,也就是说,前40年的水文总投资,两年就已收回。进入90年代,水文工作的效益回报率就更高,1996年河南省7、8月份淮河、卫河先后出现两次较大暴雨洪水,由于及时淮确的情报预报,做到对洪水的科学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防洪工程的拦蓄控制作用,使淮河、卫河的超标准洪水均避免了分洪,减少淮河蒙河洼及卫河长虹渠共32万亩耕地受淹,据初步估算,该年全省防洪减灾效益达82亿元,其中水文效益约8亿元。

由于水情服务效益显著,50年来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如“75.8”抗洪斗争,河南日报事后报道了薄山水库抗洪抢险事迹,特别表扬了水文站职工王功顺等同志准确预报的事绩。1982年,在抗洪斗争中水情工作事绩突出,河南省政府授予总站水情室、信阳水文分站技术股和紫罗山水文站为先进集体,出席了10月省政府召开的河南省抗洪抢险表模大会,各获省政府授予的“英勇顽强战胜洪水”锦旗一面。抗洪模范有田龙、赵守章、朱晓秋、张树航、沈善泉、张宗信、王富春、单仲和、栾铁山、颜世德、王永来、席中林、朱富军、张卫东、张允敏、王文义、徐建业等17人,各获省人民政府授予“抗洪模范”奖章、证书及奖品等。1983年1月田龙、王志芳两同志出席了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各获省政府颁发的农业劳模奖章、证书等奖品。1983年4月刘颍同志代表总站水情室出席全国水文系统表彰大会。1984年12月宋良壁、田龙(代表水情室)出席了全国水利电力系统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宋良壁同志获全国水电系统劳模称号和奖金,水情室获水电部颁发的“先进集体”奖牌一块。1990年11月总站水情室获水利部授予“全国水文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91年淮河大水,我省水文职工在抗洪斗争中成绩显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息县水文站被国家防总、人事部、水利部授予“全国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单位,各获奖牌一块,王有振、艾昌术被授予“全国抗洪抢险模范”称号,廖仲楷同志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叶耘获省总工会授予“先进女职工工作者”称号,范厚克获省劳模称号。1996年淮河、卫河大水,水情工作在防汛斗争中成绩突出,邹敬涵、岳利军、何俊霞、张开森、王俊杰、朱玉祥、路云程、朱建军、陈淮颍、李振安、李继成、方和平、王林、李坤志等14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抗洪抢险模范”称号。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电话:0371-65571718     邮编:450003

豫ICP备150133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