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部栏目
  • 全部栏目
  • 水文要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 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
  • 政策法规
  • 规范标准
  • 通知公告
  • 水资源监测
  • 水环境监测
  • 水情信息
  • 专题专栏
您现在: 首页 » 水文文化 » 水 文 志 » 正文
第八章 水文资料整编
发布时间: 2014-01-09 15:14:01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811

第八章 水文资料整编

河南省的水文资料整编从1949年开始,由水利等部门对历史积存的水文资料按统一布置和要求进行系统的整编刊印工作,水文年鉴在50年代陆续出版。1950~1957年间的水文资料,由省水利部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机构逐年整编所属测站的测验成果,按流域汇刊。1958年起改由省水利(电)部门统一整编,仍按流域刊布,当年资料次年刊印,及时提供社会服务。

资料整编方法与步骤,1951年起,按水利部颁发的整编规定。1964年起以水电部颁发的《水文年鉴审编刊印暂行规范》及河南省和各流域机构的补充规定,作为整编水文资料的准则。手算整编水文资料历经30年,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始试用电子计算机整编水文资料,1990年起河南省属各流域的水文资料全部用计算机整编,提高了整编工效和质量。

历年刊布的有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等主要项目,到1995年(1990年后,整编资料存储计算机内不刊印年鉴)累计刊布50557站年,其中97.1%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观测成果。此外各类迳流站、实验站、小河站资料,分别按有关整编规定整编,汇刊于相应的水文年鉴或专册。这些全面、长期、系统积累的基本水文资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在江河治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防汛抗旱,科学研究及其他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节 整编分工

一、 1949年以前

(一) 长江、淮河资料

1949年10月,华东水利部决定由南京水利实验处(下称“南实处”)、淮河水利工程总局、长江下游工程局共同组织水文资料整编委员会。謝家泽、施成熙为正副主任委员,集中了“南实处”水文研究所90余人和其他各单位人员,开展了长江、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的整编工作。但水文资料残缺不全、表式不一,经反复考证,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整理。资料编刊内容包括考证资料、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等。资料按一站历年顺序排列,编有站说明表及位置图,逐日平均水位表,历年水位统计表、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月蒸发量表、逐日平均流量表,流量、含沙量实测成果表,及水位、流量、含沙量过程线。

1950年10月,整编任务由南实处负责,淮河水利工程总局、长江下游工程局配合,经两年的努力,完成1949年以前长江、淮河流域的历史水文资料,并于1951年刊印成册。刊布主要水文资料累计达780站年(河南省境),其中长江流域205站年,淮河流域575站年,如表5-1-1。

河南省1919~1949年各流域刊布水文资料站年数统计表

表5-1-1

项目

流域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小计

站年%站年%站年%站年%站年%站年%

淮河(1919~1949年)11935.14220.82418.939053.80 57539.2

长江(1931~1949年)5315.63215.92318.17910.91824.020514.0

海河(1919~1949年)5215.45326.22217.3729.9810.720714.1

黄河

(1919~1949年)11533.97537.15845.717323.94965.347032.0

马颊河000000111.500110.7

全省33910020210012710072510075751468100

(二)黄河资料

由于治黄工作的迫切需要,从1952年起,在华东水利部和燃料工业部等部门的指导下,成立“黄河流域历年水文资料整编组”,黄委会组织70多名技术人员,用两年多时间完成1953年以前的历年水位、流量、泥沙等水文资料的整编工作,与中央气象局合作,整理出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等资料。从1954年开始刊印至1957年出版完。其中刊印河南省1949年以前黄河流域各项水文资料达470站年,马颊河资料11站年。如上表5-1-1。

(三) 海河流域资料

建国初期,由水利部水文局主持,组成华北水文资料整编室,将建国前的历史资料和1950年资料进行了整编。于1957年由水利部水文局刊印出“华北区水文资料”12册及1950年水文资料3册。其中刊印河南省1949年前海河流域主要水文资料累计481站年。

河南省1949年以前历史水文资料共刊印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合计达1468站年。其中淮河流域最多有575站年,占全省的39.2%。见表5-1-1。

二、1950年后

河南省内河流分属长、淮、黄、海四大流域,水文资料整编汇刊单位较多。自1950年以后各流域水文资料进行当年整编。

1950年期间,淮河流域的水文资料,由淮委每年11月集中测站技术骨干人员在蚌埠整编当年的资料,次年3月一次完成送厂刊印。1957年淮河流域测站采取逐月整编,逐月对照,对提高资料质量、缩短汇编时间,起到一定的作用。长江、海河流域的水文资料由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逐年整编,分送长委、河北省水利厅汇编刊印。黄河流域水文资料,河南省属站由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整编送黄委汇刊。

根据1958年4月,水利电力部颁发《全国水文资料卷册名称和整编刊印分工表》,河南省汇编刊印淮河上游区(洪河口以上)及颍河水系年鉴一册,安徽省内的颍河、洪河资料经安徽省水电厅整编后,一并由河南省水利厅汇刊在5卷一册上。河南省内史河、涡河、洪泽湖水系资料,由河南省水利厅整编后送安徽省水电厅汇刊。长江、海河流域,省属黄河流域及马颊河水系的水文资料,由河南省水利厅统一组织分区片整编,经审查后,分送长委、河北省、黄委、山东省汇刊。

1964年8月起,按照水电部颁发《水文年鉴审编刊印暂行规范》(以下简称“审刊规范”)规定,实行“测站整理”、“分站整编”、“总站汇编刊印”的三级整编制。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如表5-1-2。

水文资料三级整编分工表

表5-1-2

阶 段

项 目测站整理分站整编总站汇编刊印

考证、定线初作全面检查抽查

推算、制表初作全面检查抽查

旬、月、年统计初作全面检查抽查

单站合理性检查初作全面检查抽查

综合合理性检查 初作抽查

表面统一检查 初作全面检查

编写资料说明编单站审单站、编水系审全区汇编资料说明

在实行三级整编的同年,又制定随测算、随发报、随整理、随分析的“四随”工作制度,严格规定各整编阶段的时限要求,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任务落实到人,逐级检查整编成果,相邻站之间或分站之间互检资料,进行上、下游合理性检查。制定相应的整编制度,把大量的工作做在基层,以缩短汇编时间,提高整编质量。在执行“审刊规范”时,正值水文测站管理权上收到水利电力部,从上到下狠抓测报质量,规范得到迅速贯彻,编印质量达到历史上最好的水平。“文化大革命”中(1966~1979年),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受到践踏,但大部水文职工坚守岗位,仍做到当年资料次年刊印的好传统。

第二节 测站考证

测站考证是整编各项水文资料的前提,是了解测站特性和测验基本情况的重要步骤,与水位资料整编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一、 水准基面

河南省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包括废黄河口基面、吴淞、黄海、大沽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即冻结基面)。

淮河流域:建国前各站所用基淮点水准基面为废黄河口,假定基面,均系江淮水利测量局设立,1934年导淮委员会复测。在整理建国前水位资料时,均以1934年复制成果为准。将各部水准点高程予以改正,并在各站水位表内注明改正数。1953年前有洪、汝河统一假定、颍河统一假定、本站假定及1952年改正的导淮等水准系统。1953年淮委精密水准测量大队,对水文站原用水准点进行精密水准测量,经过订正后的基面为“废黄河口(精高)”,其水准点订正数刊布在水文年鉴内。

1955年水利部规定,将1954年各测站所引用的基面,一律冻结作为测站专用的固定基面,称为测站基面。1960年根据《水文测验暂行规范》规定,原用的测站基面改称“冻结基面”,其后省内新设测站基面,采用冻结基面,作为水位资料刊布高程的依据。

1959年国家规定黄海基面为全国统一的高程基准。1962年河南省水利厅测量队进行了全省水文站水准点与“56黄海水准基点”联测,技术指标按三等及四等水准网,其成果测站陆续启用。从1975年起一律将废黄河口基面改为黄海基面。河南省刊印安徽省的洪、颍河水系资料,自1956年采用测站基面,分别自1965年和1966年开始改用黄海基面。河南省史河、涡河水系在安徽省刊印的水文资料,自1959年起,将原“冻结基面”引废黄河基面(精高),统一接测改为“黄海基面”。

长江流域:建国前资料的水准点考证,是根据江汉工程局“汉江河道测量水准成果及位置图”成果,主要是吴淞基面。在整理1950~1954年资料时,水准网已经统一接测,但整体平差尚未完成,各站虽同用吴淞基面,但仍存在一定误差。1960年各测站改称“冻结基面”。1975年全部实行“黄海基面”。

黄河流域:测站基面有假定基面和大沽基面两种。1962年各测站改为

“冻结基面”。1975年后逐步改为“黄海基面”。海河流域:由前河南省建设厅所设测站用“假定基面”,其它单位所设站都用“大沽基面”。顺直水利委员会对华北1920~1925年间的水准点进行了复测,于1935年正式刊布“华北水准网之校正”一书。建国后整编建国前的资料时,以此书作为整编水位资料的依据。1962年用“冻结基面”。1975年改为“黄海基面”。

测站基面虽历经变化最后统一到“黄海基面”,但水文年鉴中刊印的水位资料仍以“冻结基面”表示高程。按规范规定,逐日平均水位表左上角注明用“测站基面”(或“冻结基面”)与“绝对基面”表示的高程间换算关系。如需换算为“绝对基面”的数值只需将表内水位值加减差值后使用。

二、测站位置

测站是指基本水尺所在地名。经纬度是基本水尺所在的东经、北纬。

淮河流域经纬度,建国前的资料经考证后是河南省水文总站1944年所绘成果,又根据淮委工程部1951年绘制的百万分之一淮河流域全图查用。1957年以后设站采用河南省水利厅绘制五十万分之一的河南省全图量得。水系形势图,1956年以后用百万分之一淮河流域全图描绘复制。

整编长江干支流1992~1955年水文资料时,系以万分之一至五万分之一局部地区实测图量算。1956年以后设站用五万分之一陆军图量得。水系形势图以长委1954年百万分之一汉江流域图绘制。

黄河流域的测站,一般根据原始记录填写,缺的测站用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百万分之一航测图量得或前黄委员会下游区十万分之一地形图量得。

海河流域的测站以原始资料内的附图或二十万分之一地形图量得经、纬度和绘制水系形势图。个别站用华北水利委员会测站平面图和解放军东北军区1949年复制百万分之一航测图量得经纬度和绘制水系形势图。

1975年对全省各测站(含雨量站),根据五万分之一军用地形图进行复查,全部采用新经、纬度数值。

水位站、水文站测验河段的具体位置,1957年以前逐年刊有水系形势图及测验河段平面图。自1958年起,公历逢“5”逢“0”年份刊布。

三、集水面积

测站集水面积是指基本水尺断面所控制的集水面积。淮河流域测站的集水面积,建国初期采用淮委勘测设计院旧五万分之一军用图量算的成果。1957年根据淮委勘测设计院测量队所测五万分之一地形图量算。1957年以后,由河南省设的站或调整测站系根据河南省水利厅绘制的五十万分之一“河南省全图”量算。长江流域的测站,在整编1922~1955年水文资料时,由长委根据集水面积小于一万平方公里的测站用五万分之一陆军图量得。1956年以后,河南省所设测站用五万分之一新航测图量得。黄河、海河流域测站的集水面积,一般以原始记载填制,缺的站用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百万分之一航测图量得。黄委于1973年以前根据国家五万分之一新航测图重新核对采用。

1975年河南省对测站集水面积进行重新核对:山区站根据五万分之一军用地形图量得,其余站用河南省城市建设局复制的二十万分之一地形图量得。

四、测站距河口距离

测站距河口距离,一般都用五万分之一地形图量算。而黄河测站用河南省第三水利局1933年伊、洛河万分之一地形图量得。海河干流站按华北水利委员会五万分之一地形图量算,支流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二十万分之一地形图量得。

第三节 整编技术

一、 技术标准

1950年10月水利部水文局成立后,即拟《水文管理成果格式和填写说明》,于1951年颁发执行,及时发挥了统一技术标准的作用。1954年水利部颁发“水文资料整编方法”和“水文测验表格式和填写说明”。1956年水利部颁发《水文资料审编刊印须知》,规定了整编、审查、汇编、刊印程序和表格的内容形式。1958年4月水电部颁发《全国水文资料卷册名称和整编刊印分工表》及《全国水文资料刊印封面、书脊和索引图格式样本》,使刊印资料的形式更趋一致。水文年鉴统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

1964年8月,水利电力部以部标准颁发《水文年鉴审编刊印暂行规范》。对水文年鉴的内容格式进行了全面审查和调整,实行“在站整编”、“分站整编”、“总站汇编刊印”的三级整编制。进一步明确了分站、总站之间、整编机关和汇刊机关之间的分工。提出经过复审后整编成果的质量标准达到:项目完整,图表齐全;考证清楚,方法正确;规格统一,数字无误;资料合理,说明完备;表面整洁,字迹清晰。并首次提出错误率的标准与计算方法。要求成果数字抽查30%后达到:平均大错误率不超过1/20000(对资料使用发生比较明显影响的错误)并规定特征值和一般数字的大小范围;平均小错误率不超过1/2000(指大错范围以下的数字错误);微错(对资料使用不致发生影响的错误,如尾数错“1”以及规格符号的错误)。1972年后水利电力部水利司,将资料刊印“部分内容编入《水文测验试行规范》中”,1975年水电部又颁发《水文测验手册》第三册,资料整编和审查、与“规范”配合使用,水文年鉴的图表格式仍基本不变,图表填制说明则删繁就简,列为手册附录,以之作为准绳。

1981年水文局颁发《降水量资料刊印表式及填制说明》以后,降水量资料表式维持不变,对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改成表(1)、(2)。

1987年水利电力部以部标准颁发《水文年鉴编印规范》(SD244-87),规范增加了整编方法、电算整编方法要求,引进了国际标准中资料整编和检查技术,反映了80年代的技术新水平。根据资料来源、成果质量及使用价值的不同分为“正文资料”和“附录资料”两部份。

在资料整编中,都依据上述“规范”及各流域在审、汇刊中进行补充规定。河南省结合省内具体情况亦多次编印河南省水文资料整编技术补充规定。

二整编方法

1949年前,水文资料不多,亦无统一的整编方法,以月、季、年报的形式编印实测值。建国后,各大区、流域在整编1949年前的水文资料时拟定有关规定,如长江、淮河流域的水文资料是按1950年中央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下设“南实处”规定的“整编报表格式”、“水文资料整编成果表格式和填制说明”的要求进行------。

50年代初,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苏联经验、结合河流特点、采取边学习边实践,使整编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对不同时期逐年各项水文资料的整编按国家水利部门不同时期颁发的整编方法和审刊规范等规定进行,如本节第一部分所述“技术标准”。气象资料则按《气象观测暂行规范(地面部分)》整理。建国后的水文资料整编方法和表式渐趋统一完善。

为了减轻繁重的手工劳动,逐步应用计算机整编取代手工整编。自1978年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整编水文资料(简称“电算整编”)。

1977年3月总站派员参加水利司委托长办水文处举办的“电子计算机整编水文资料短训班。总站曾多次派员参加长办举办的“DJS-16机进行水流沙通用程序”和黄委水文局举办的“TQ-16机降水量通用程序”学习班。随后总站曾多次举办学习班和培训各分站数据穿孔人员。

1979年4月,“电算整编”120个雨量站和20多个河道站的水位、流量、泥沙资料与手编资料进行核对,基本符合规范要求。许昌分站自1981年开展了堰闸、水库站资料电算试算工作。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1985年6月,水利部水文局编制出《关于水文部门应用电子计算机的规划纲要(草案)》。在调查论证后,选择了VAX-11型机。1987年总站购置VAX-11/730机,投资100万元,安装调试,运转良好,为应用计算机整编水文资料迈出了新的一步。1989年省属测站各水文项目全部电算整编成果直接照排印刷。1991年停止刊印“水文年鉴”,资料输入计算机储存,并用计算机打印出成果提供使用。

1986年7月, 水电部水文局颁发《全国水文测站编码试行办法》。河南按规定的流域范围提前完成编码任务,参加流域的编码会议,并把编码即时应用电算整编上。

1990年12月,水利部水文司和水文水利调度中心在北京召开“全国水文数据库工作会议”,颁发了“全国水文数据库建库规划纲要”,并提出“关于全国数据库工作的几点意见”,规划要求全国数据库于1995年初步建成。会后,省总站成立了水文数据库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建库工作。于1995年,水文数据库初步建成。于1996年在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中获水利部一等奖。1998年水文数据库基本建成,达到运用计算机存贮、检索供应水文资料的目标。1999年6月,通过水利部验收,正式投入运用,从此结束了手工检索资料的状况,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主要水文资料整编方法:

(一)水位:日平均水位计算,一日内水位变化平缓,观测时距相等,用算术平均法;一日内水位变化大,观测时距不等,用面积包围法。电算全部用面积包围法。1949年前,整编逐日水位表、水位过程线图等。建国后,计算日、月、年平均水位,逐年挑选最高最低水位及相应日期。1959年开始摘录较大洪水的水位和比降过程,1960年起停摘比降。1961年前编有30天、90天、180天、270天及年最高最低六种水位频率。1962年后在通航河道挑选各种保证率的水位。

(二)流量:流量资料整编的关键是水位流量关系的确定。建国前一般采用对数图解法、方格座标法。建国后,整编技术有了发展,对受冲淤影响的,使用临时曲线法和改正水位法。对受变动回水影响的,使用正常落差法、落差开方根法、落差指数法等。受洪水涨落影响的,使用校正因素法。受结冰、水草影响的,使用改正系数法。对流量测次较多,能控制流量变化的转折点,采用连时序法和实测流量过程线法。水位流量关系较稳定时,单一曲线法。堰闸、水库站,采用率定系数曲线用水力学公式推求流量或按水力因素法进行流量整编。电站和电力抽水站,按实测资料代入能量转换公式换得效率曲线推求流量。

日平均流量,建国前直接用日平均水位推求。建国后,一日内流量变化平稳时用算术平均法,流量变化大时,用面积包围法。

1989年起,按照《水文年鉴编印规范》规定,执行对流量定线精度要求与检验方法的规定。不同站类,按其测验方式、方法、测验精度和使用需要的不同,分别规定流量定线的精度指标。站队结合的站,定线精度要求按《水文勘测站队结合试行办法》执行。

为正确绘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按国际标准ISO1100/2中要求,应进行符号检查、适线检查、偏离系数检查。

水位流量关系t检验:适用于流量间测站的校测资料的检验,以判断原用(或历年综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是否需要重新确定而采用;也适用于相邻年份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或相邻时段的临时曲线是否分开或合并定线的判断。

(三)含沙量:1949年前,不计算日平均含沙量。1950

~1955年,日测一次断面平均含沙量的即作为当日日平均值,日测二次以上的则取其算术平均值。1956年起,采用单位含沙量与断面平均含沙量的关系,推求逐日平均含沙量。1963年前,统计月平均流量、输沙率、含沙量。1964年后改为统计月平均、月最大、最小含沙量,年平均输沙率、含沙量、年最大、最小含沙量及年侵蚀模数等。悬移质输沙率以日平均含沙量与日平均流量的乘积,作为日平均输沙率。1950~1957年,统计月平均、月最大输沙率,年平均、年最大输沙率及年输沙量。1958年起停止用逐日平均输沙率表,改用悬移质输沙率月年统计表。

按“水文年鉴编印规范“规定,从1988年起,要对单断沙关系曲线进行检验和标准误差计算,其检验及计算方法与流量资料方法相同。

(四)降水量:降水量包括雨、雪、雹、雾、露、霜量,根据实测值统计逐日降水量。自记雨量按订正后的记录统计。降水量的日分界,1953年前,按每日上午9时为日分界,并将1949年以前原用各种不同时间的日分界,统一换算成9时。1954年改为每日19时为日分界。从1956年按《水文测验暂行规范》中规定以北京时间8时为日分界。1961年3月,中央防汛指挥部通知,为了满足防汛要求,从5月1日起,测报一律改为4~9月,以北京时间6时为日分界,10月至次年3月按北京时间8时为日分界。1963年10月,中央防汛总指挥部(62)水电文字第338号通知,汛期测报时间,自1963年恢复原规定,即全年水位、降水的观测时间均以8时为日分界。

建国前整编各月降水量。1950年后整编逐日降水量。1954~1980年统计初霜和终霜、初雪和终雪日期。1950~1958年,统计降水起迄时间和历时及一日降水量。1955~1957年统计月、年降水量、最大降水量、年降水日数、一次最大、最急及10分钟最大降水量。1956~1964年改为汛期降水量分段记录。1960年后,统计长历时及短历时暴雨。1958年以后,统计月总降水量、降水日数、一日最大、年总量、年降水日数、年最大降水量。

从1964年开始刊印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一)、(二)、(三)、(四)。按水电部(79)水管文字第15号通知,将“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四)指标改为10、20、30、40、60、90、120分钟7个指标。1981年起,按水利部水文局1981年4月颁发《降水量资料刊布表式及填制说明(试行稿)执行”,改为编印“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2)。”

(五)蒸发量:观测的日分界与降水量相同。建国前,整编月蒸发量。1950~1954年、1960年及1965年后整编日蒸发量。

1955~1959年、1961~1964年整编月蒸发量及蒸发量辅助项目。1965~1978年,按月统计相应的气温、绝对湿度、水气压力差及风向、风速等。1965~1999年编制沈丘、薄山水库(陆上)站蒸发量辅助项目月年平均统计表。1966~1975年编有薄山(漂浮)蒸发辅助项目,1964~1975年编有薄山站(漂浮E601)蒸发量逐日表。

第四节 水库水文资料整编和水文统计

一、 水库水文资料整编

河南省有大型水库19座,已列入国家基本站网,资料整编已刊印在水文年鉴内。中型水库90座,多是1958年以来陆续建成,并逐步开展水文观测工作。有的水库已经积累多年水文资料,为了进一步使这些资料在校核工程标准、改善工程措施和编制工程运用计划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国家基本站网控制不足的情况下,提供无资料地区的实测水文数据,更好地为中小型水利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对中型水库水文资料进行整编。由于水库观测设备简陋,观测不规范,人员不固定,项目参差不齐,成果质量不高。但整理的内容表报格式和填制要求、计算方法------等,是执行水电部颁发的“水文年鉴审编刊印规范”、“水文测验试行规范”、“水文测验手册”的规定,结合中型水库的特点和情况,适当增加了一些项目。

1974年河南省水文总站组织有关人员,将已收集到的各水库管理部门观测的历年水文资料整理汇编成“河南省中型水库历年水文资料”于1975年刊印。

1979年7月整编刊印“河南省1974年、1975年中型水库水文资料”。

1982年5月整编刊印“河南省1976~1980年中型水库水文资料”。

资料整编项目有:降水量资料累计675站年,有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一)、(二)、(三)、(四)。逐日蒸发量表48站年。站说明表及位置图69站年。逐日平均水位表602站年。逐日平均出库流量表340站年,逐日(月)入库水量表312站年。还整理有水位~面积、库容、泄量表。水库水文要素摘录表、入库流量过程表,一次洪水量统计表等。

二、水文统计

1971年省水文总站组织各分站的技术力量,对历年(建国前至1970年)刊布的淮河、黄河、海河流域的水文年鉴,并参考过去各地区编制的多年水文特征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审查,于1973年编刊了“河南省历年水文特征资料统计”(分上、下册)。上册有降水量932站、蒸发量191站,下册有水位539站、流量399站、泥沙144站、水化学64站、水温133站、地下水137站。

1982年,省水文总站再次组织各分站人员,将省辖各流域测站的水文年鉴资料(1971~1980年)进行统计、审查后,编制了“河南省水文特征资料一、二册(1971~1980年)”。本册汇编资料系河南省所属测站1971~1980年的各项水文特征资料,不包括黄委主管的河南省黄河干流测站及伊洛、沁水系测站的资料。第一册为降水量1137站、蒸发量49站,第二册为水位203站、流量232站、泥沙48站、水化学46站、水温30站。

第五节 资料刊布

一、水文年鉴

水文年鉴是逐年水文资料整编后,以统一的图表形式刊印的成果。其内容包括:资料说明、水位、流量、泥沙、水温、冰凌、降水、蒸发、水化学、地下水资料等;已刊布资料的更正和补充。在编排顺序上,50年代初采用“一站多项”的方式;1956年以后改为“一项多站”。刊印内容各年有所变化,如50年代有水位、流量、含沙量历时过程线,以后取消。1964年起增加各种历时暴雨统计,说明表及位置图改在逢“0”逢“五”的年份刊布。

1988年颁发的“水文年鉴编印规范”规定,根据资料来源、成果质量及使用价值不同,分为“正文资料”和“附录资料”两部分刊印。

二、刊布籍册

建国前,河南省内的测站资料,未经统一整编。建国后,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组织有关单位,按统一方法,进行整编刊布,资料刊布情况见表5-5-1。

建国前水文资料刊布情况表

表5-5-1

资料名称册号项 目资料年份刊印单位刊印日期

华北降水量 建设总署1940年2月

中国降水资料 1949年前~1950年中央气象局、中科地球物理研究所1954年5月

华北区水文资料(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第八册水位、流量、沙量1915~1949年水利部水文局1957年3月

华北区水文资料第九册降水、蒸发1841~1949年水利部水文局1957年

黄河流域资料第一册降水、蒸发1919~193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1957年8月

第二册降水、蒸发1936~194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1957年9月

第三册降水、蒸发1941~195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1957年10月

黄河流域资料(泾、洛、渭部分)共三册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1931~195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1956年5月

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第一辑(淮河中、上游区)第一、二、三、册水位 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1951年1月

第四册降水量 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

第五册流量、含沙量 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

长江流域水文资料(汉江区)第一册水位(重刊)建国前长江水利委员会1956年3月

长江流域水文资料 水位1934~1955年 1957年12月(补刊部分)

长江流域水文资料(汉江区) 降水量1928~1949年 1957年10月

长江流域水文资料 蒸发量1877~1955年 1957年12月

长江流域水文资料(汉江区) 流量、含沙量1933~1955年 1957年12月

1950~1957年,淮河流域水文资料改“辑”为“册”,河南

省淮河干、支流水文资料刊入淮河中上游区,分项目编册,一项多站,均由淮委逐年汇刊。

1958年起,按《全国水文资料卷册名称和整编刊印分工表》及《全国水文资料刊印封面、书脊和索引图表格式样本》规定,水文资料统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1958~1963年全国分为10卷90册。河南省境的史灌河、涡河、洪泽湖水系的水文资料编入淮河中游区5卷第3、4册,由安徽省水电厅汇刊。安徽省内洪河、颍河水系资料划入淮河上游区,编为5卷第1、2册,由河南省水利厅汇刊。

南运河水系水文资料,1950年后由河北省水利厅汇刊,其中由于体制下放,1956、1960、1961三年的资料由河北省邯郸专员公署水利局刊印在“海河流域水文资料第3卷9、10分册”内。

马颊河水系的资料由山东省水利厅刊印。1954~1957年刊入“鲁北胶东地区水文资料”。1958年后列入“黄河流域水文资料第4卷9、10册”内。

黄河流域水文资料刊入“黄河流域水文资料第4卷5、6册”内,由黄委所属总站刊印。

丹江、唐白河水系资料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列入“长江流域水文资料(汉江区)6卷第17、18册”内。

1964~1990年全国水文资料调整为10卷74册。根据《水文年鉴审编刊印暂行规范》中年鉴卷册划分与汇刊分工一览表规定:河南省淮河(洪河口以上)及颍河水系、安徽省洪河、颍河水系资料划入淮河上游区水文年鉴,编为淮河流域水文年鉴第5卷第二册、第5卷第三册,均由安徽省水文总站汇刊。

丹江、唐白河水系资料编为长江流域水文资料第6卷15册,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汇刊。

宏农涧资料编为黄河流域水文资料第4卷第4册,由山西省水文总站汇刊。

徒骇、马颊河水文资料,编为黄河流域水文资料第4卷第9册,由山东省水文总站汇刊。漭河、天然文岩渠、文岩渠及塢罗河、天波河的水文资料分别编为黄河流域水文资料第4卷第5册及第4卷第6册,均由黄委郑州水文总站汇刊。

南运河水系资料编为海河流域水文资料第3卷第6册,由河北省水文总站汇刊。

1990年后,省辖各流域水文资料均为电算整编存储计算机内,建立水文资料数据库,不再按全国统一卷册刊印水文年鉴。

一、 刊布内容

按规范规定刊布项目有12种,刊布图表内容有50种左右,根据不同时期观测项目与实际需要而有所调整。如1990年刊布有44种图表。

水位:建国前,刊布水位整编说明表,测站位置图,逐日平均水位表,水位过程线图,历年水位统计表。1950年以后除上图表外,增刊洪水位摘录表,水位频率表。部分山区水文站,只刊布水位月、年统计表,不刊布逐日平均水位表。公历逢五年份刊布测站说明表及位置图。各站月、年平均水位对照表。1958~1962年刊布水位频率表,以逐年挑选年最高、30天、90天、180天、270天及最低六种水位的频率。1962~1999年,7个指标的各种保证率刊印在逐日平均水位表内。1955年前刊印水位过程线。1956~1963年改刊逐日平均水位过程线。

流量:建国前刊布流量实测成果表,流量过程线逐日平均流量表。1950年以后刊布各站月、年平均流量对照表,实测流量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1961~1964年刊布水工建筑物率定成果表(一)、(二)、(三)。1965~1999年改为堰闸流量率定成果表、水电站流量率定成果表。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堰闸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水库水文要素摘录表。从1965年起,水文站逐年编制实测大断面成果表。1950~1962年刊布流量综合过程线图。1956~1960年刊布流量频率表。1970~1988年刊布各站枯水流量统计表。1970~1990年刊布各站最大洪水量统计表。1976~1988年刊布各区间年迳流深、年迳流模数计算表。1959~1990年刊布各站降雨迳流对照表。1980~1983年刊布水库站旬、月入库水量计算表和入库流量过程线。1980~1987年刊布山区站月年基流量统计表。1980~1988年刊布月、年灌水量对照表。1989~1999年刊布反推入库洪水流量表。

含沙量:建国前与流量合并刊印流量、含沙量实测成果表。1950年以后刊布月、年平均输沙率对照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1956~1988年刊布悬移质输沙率月年统计表,1989年后改为逐日平均输沙率表。1950~1955年刊布逐日平均输沙率表及输沙率过程线。1950~1958年刊布含沙量过程线。从1956年以后刊布实测悬殊移质输沙率成果表。1965~1966年刊布洪水含沙量摘录表。1957~1960年刊布淮河上游区迳流模数点据图。

降水量:建国前资料刊布逐日降水量表、各月降水量统计表、降水量摘录表。1950年后增刊月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对照表、年降水量等值线图。1957~1963年刊布每月降水量等值线图。1957~1965年刊布汛期降水量分段记录表。1950~1958年刊布汛期降水量记录表。1965~1995年刊布降水量摘录表。1960~1963年刊布长历时和短历时暴雨量统计表。1964~1980年刊布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一)、(二)、(三)、(四)。1981年后改刊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

)、(2)。

蒸发量:建国前刊布月年蒸发量表。1950年后刊布年蒸发量等值线图。1950~1963年刊布月年蒸发量统计表,1964年改刊逐日蒸发量表。1965~1999年刊布沈丘、薄山水库(陆上)站蒸发量辅助项目月年平均统计表。1966~1975年刊布薄山(漂浮)蒸发辅助项目。1964~1975年刊布薄山(漂浮E601)蒸发逐日表。1990年起全省刊布蒸发场说明表及平面图。

水化学:1958~1984年(水文年鉴内)刊布水化学成果表。从1985年起与水质资料合并后,参加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流域汇编。刊布成果:水质测站及断面一览表,水质测站分布图,测站断面说明表及位置图,水质监测成果表(一)、(二),水质特征值年统计表。

四、刊印数量

(一) 年鉴资料

河南省水文资料最早刊入年鉴的:1919年全省有1个水文站和3处雨量,各项资料刊布8个站年,民国前期军阀混战,水文资料甚少,30年代刊布最多。1934年刊布151站年,为资料最多的年份。1935~1937年分别刊布134、137、137站年。1938年下降到40站年。抗日战争时期,测站大部分停测和撤销。1945年共刊布26站年。1949年仅刊布13站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刊印资料逐年增加。1950年刊布58站年,1954年增至539站年。1975年“75.8”大水后,雨量站发展迅速,1977年刊布1496站年。1978~1984年稳定在1500站年。1983年刊布1564站年,是建国后最多的年份。80年代后经过站网调整,90年代稳定在1300站年左右。1995年刊布1315站年。河南省主要年份刊布资料站年如表5-5-2。

(二) 中型水库水文资料刊印

河南省水文总站组织收集1959~1980年共237座中型水库的水文资料,进行三次整编刊印,共累计刊印2283站。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电话:0371-65571718     邮编:450003

豫ICP备150133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