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文调查
中原地区劳动人民有与洪水斗争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有大量文物典籍记述了数千年来非常暴雨洪水的发生情况、洪水痕迹、泛滥范围和灾害程度,这些史料为我们提供了调查历史水旱灾害的实际可能条件。
在古代,当发生特大暴雨洪水时,多为事后调查了解,而对雨情、水情和灾情只限于定性的文字描述。
全面的水文调查始于建国初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大兴水利、水电、铁路、交通等工程设计及编制《水文手册》方面的需要,各水文及勘测设计部门对河南省的大、中、小型河流普遍进行了历史洪水调查工作,促使了水文调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调查内容也不断增加。
1955年《水文测站暂行规范》规定的主要调查内容有:流域界限、引水、蓄水、分水工程、洪、枯水位、河床组成、冲淤变化以及控制条件等。1957年2月《洪水调查和计算》出版后,洪水调查计算才有了统一的方法和技术标准。1963年9月水利电力部(以下简称水电部)水文局编印下发的《水文调查资料审编刊印暂行规定》(讨论稿)及1975年2月水电部颁发的《水文测验试行规范》正式将水文调查作为水文测验的一项任务列入规范。1976年水电部颁发《洪水调查资料审编刊印试行办法》(1979年修改补充再版)。1987年10月又刊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标准)水文调查》(征求意见稿),从而使水文调查正规化规范化。
河南省组织开展了流域调查、暴雨调查、干旱、地震等调查、历代水文气候史料分析整理,既补充了水文观测之不足,又为流域规划、水利建设,提供了补充分析数据。
第一节 流域调查
流域调查是水文的基础工作。建国后,有关流域、省、地水利及勘测设计部门对流域水系进行了大量的河道、工情调查与查勘。省水文总站围绕水文站网的规划和布设,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河流水系调查。
一、工程规划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工程服务的专门流域查勘做的洪水调查,陆续由工程设计部门开展,水文部门,特别是水文测站适时密切配合工作。
1950年3月25日,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组队查勘河南省黄泛区和淮河中上游各支流(沙颍河、贾鲁河、洪汝河、淮河干流),队长何家濂。历时半年,进行自然地理、河流、水文、灾情等调查和土壤渗漏产流等测试。9月在开封总结并提出查勘报告。
1951年9月,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工程部规划处处长肖开灜、测验处副处长王祖烈率河南省(3人)和皖北行署三方代表共同查勘淮河干流及洪河下游豫、皖两省交界附近的河道、洼地、水文、灾情,研究制导之策。本次查勘的目的有三:一是解决洪河口水位问题;二是勘定濛河洼地蓄洪、分洪问题;三是研讨洪河分洪道问题。这是一次由淮委工程部技术负责人带队的规划实施性查勘,在查勘中有一部分同志做规划和水文计算等工作。由9月24日至10月底,查勘历时约40天。
1952年4月,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陈耀曾等同志完成南湾水库工区调查、历史洪水调查及水文规划等。
1952年5月20日至8月5日,华北水利工程总局组队29人,对漳卫河流域上游(京广铁路以西)漳河、淇河、安阳河、卫河新乡以上、丹河及沁河的一般河道概况查勘;漳河、淇河、安阳河可能修建水库库址的查勘;卫河及南运河由新乡至天津河道一般形势的查勘,于10月写出《漳卫河流域查勘报告》。
1953年3月7日,潘人龙、耿继昌、申屠善等11人,对沙颍河中游干支流自颍河颍桥、沙河北舞渡至沙颍河省界进行查勘。主要查勘贾鲁河以西沙河以北的清潩河、清流河、吴公渠及沙颍河之间地区干支流的水灾原因,研究治导意见。
1953年10月30日,为了编制汾泉河治理规划,淮委组织河南、安徽两省人员,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派工程计划处副处长周凌等28人参加,由淮委张伦官工程师负责协调工作。经漯河、商水、项城、沈丘、临泉、阜阳等地,于11月13日结束,12月提出《汾泉河流域查勘报告》。
1954年2月21日至3月3日,河南省水利局组织豫北三专区行政、技术人员进行卫河滞洪、分洪工程(白寺坡、小滩坡等)为期10天的实地查勘。
1954年12月3日,省治淮总指挥部组队对沙颍河水系进行第一期流域性查勘。以原素欣总工程师和计划处处长刘建民为首组成69人的查勘队。对京汉铁路以西、沙河、北汝河、澧河12600km2的范围,以第一个五年计划内能达到的目标来选择水库坝址和洼地蓄洪区,至1955年3月中旬结束,共查勘沙河干流630
km2及全部33条支流,选定大、中、小型水库库址44处,洼地蓄洪区3处。
1956年12月10日至1957年1月28日,省水利厅组成25人卫河流域查勘队,由申屠善主任工程师带队,对卫河干支流1956年洪水及灾情作了全面调查与简易勘测,最后提出《卫河流域查勘报告》。
1958年9月28日至10月29日,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会同水利部、交通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交通厅和许昌、南阳、开封专署共20余人对引汉济黄,郑州至丹江口段的引水路线进行查勘,经过5次座谈讨论和与地方交换意见,确定引水枢纽选在陈岗,经方城缺口至燕山水库调节后,由鲁山、宝丰、郏县、禹县、新郑、郑州,在桃花峪或岗李入黄。黄委会王化云、水利部肖秉钧、交通部刘远增、省水利厅郭培鋆、省交通厅彭祖玲等参加了查勘。郑州至北京段引水路线黄委於1959年派第五勘测设计工作队进行了查勘。
1960年4月,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与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师生20余人会同鸡塚水文站人员对站以上地区进行水文地理及社会调查。历时一个月,分别对该地区的水象、区域水文、洪水、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写出了调查报告。
1962年5月2日至6月14日,省水利厅设计院组成查勘组,对漳武、南海水库进行重点查勘。参加人员有常继廉、伏安等6人,提出了漳武、南海水库以上河道水利工程现状、泉水流量、库区淹没等调查报告,为核算水库防洪安全标准提供了资料。
1965年3月10日至4月20日,河南省水利厅抽调85人,对沙、颍、汝、卫、淇等10条大、中型河道进行普查。
1965年4月,省水利厅、安阳专区水利局、豫北除涝治碱工程局共14人,组成豫北查勘组,对徒骇、马颊河干支流及面上排水系统、水利工程等进行查勘。编写了《关于豫北徒骇、马颊河地区查勘报告》。
1966年3月30日至4月19日,水电部张含英率领冀、鲁、豫三省及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派员参加的联合查勘队。共同查勘了漳卫河并提出了《漳卫河“三五”期间工程安排调查报告》。
1981年3月,由水利部有关司局和淮委会同豫、皖、苏、鲁四省水利厅共105人,组成五个查勘队,对全流域治淮工程进行查勘。在河南省查勘了淮干、洪汝河、沙颍河、涡河及涡河以东地区,于5月下旬集中蚌埠进行总结。
二、站网水系调查
在建水文站时要作水文调查,主要内容有:流域界限、引水、蓄水、分水工程,洪枯水位,河床组成,冲淤变化,控制条件及水文地理概况等。原有的水文站网基本上是按天然河流的线、区域、站群原则布设的。1958年后,大规模兴修水利,治水工程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对迳流的影响日益加剧,测站不能全面控制上游自然迳流的来水量变化。在测好断面资料同时,必须加强测站上游的水文水量调查。从60年代开始,省水文总站布置全省各水文测站,要走出断面,在各自控制的集水区域内进行水文调查。查勘测站控制区的工情、水情及河道变化情况,并作为测站任务之一每年调查。有的地区,如周口、许昌等水文分站在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巡测、委托、调查等办法,收集水量引入、引出、分洪、决口等水文资料,弥补定位观测的不足。1976年,根据水利部“近期水文站网调整充实规划参考提纲”的精神,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收集整理各测站的水文调查资料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一)山丘区建水库、平原区建闸,测站受上下游水工建筑物的影响,使测验、整编资料困难者的有19个站。
(二)平原河道梯级开发,河渠成网,引黄淤灌稻改,致使主客水混合,造成水帐不清连续影响的有21处,农业灌溉大量引水,测站迳流量显著减少的有76个站。
(三)对受人类活动影响(蓄、引、提水等工程)较大的站加强水量调查工作。
(四)为中、小型水利工程,桥涵等规划设计服务的小面积站的调查。
(五)对为满足水库防汛、控制运用等的需要而设的进库站进行调查。
通过各测站的水文调查资料,进一步调整充实水文站网,为使用部门提供较完整的水文资料。1977年,省水文总站编制了“各水文站区间水利工程灌溉面积统计表”。
第二节 暴雨洪水调查
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中纬度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复杂,每当盛夏,冷暖气团经常互助推移、交绥摆动,构成恶劣天气,极易产生暴雨洪水。
一、 历史上的调查
在古代,对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水,多为定性描述,尤对灾情的描述,多见于各州、府、县志上报诸朝廷的奏折中,仅有极少数用标记及岩刻等形式将最高水位及发生时间作出实际标识。
明、清以后,记载渐详。1632年(明崇祯5年),据襄城县志(康熙版本)载:六月十九日大水,先是淫雨十数日,后大雨如注者一昼夜,至十九日夜黄昏水出平地深两丈余,漂没人口牲畜,庐舍无算,又水自东、西、北三门涌入,西门更甚。十字街东西水相隔仅四十步,城内木筏往来,较万历四十年壬子大水更甚。商水县志(民国版本)载:五月淫雨至八月止,河水泛滥,遍地舟航,庐舍倾颓,压死男女无数,民始饥。1910年(清宣统二年),据河南省西汉以来历史灾情史料载:“开封、彰德、卫辉、怀庆、河南等属,夏秋雨泽过多,山水暴发,各河同时并涨,低洼村庄多被淹没”。据项城县志(宣统版本)载:“……七月、八月,暴雨倾盆,沟河泛涨,汾、泥两岸,晚禾尽被淹没”。以上记载,可视为早期洪水调查,对水情发生的地点和淹没程度作了定性的描述。依据河南省水文总站编的《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旱年表》资料统计,自公元1300~1949年的600余年间,河南省曾出现大水年133年。自16世纪以来出现了几次特大洪水年是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632年(明崇祯五年)、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1911年(清宣统三年)、1931年(民国二十年),其中1931年的暴雨洪水最为严重。
1931年“自交夏令淫雨不霁,时而细雨缤纷,时而大雨倾盆”,水灾遍及省内江、淮、黄、海四大流域,河道普遍漫溢数十县治,一片汪洋,低洼之地尽成泽国,灾情极为惨重。
这次特大洪水主要是有五次大的暴雨造成的,其中第二
、第四两次降雨尤甚。第一次(6月17~19日)降雨与第三次(7月23~25日)降雨都发生在豫南,也波及洪汝河与唐白河部分区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范围较小,洪峰高而量不大。第二次(6月28日~7月12日)降雨为淫雨兼暴雨,暴雨中心在沙颍河与洪汝河两水系上游,淮河干流及涡河水系也先后出现暴雨(信阳降雨413.7mm、潢川459.2mm、驻马店244.5mm、郾城449.0mm、周口356.0mm、太康309.2mm、永城254.0mm),造成了上述地区的特大洪水。第四次(8月1~15日)降雨,在伊洛河等水系降了长历时的淫雨,间有高强度的集中暴雨,形成了该地区峰高量大的特大洪水。最后一次(8月31日~9月2日)降雨,在黄河以南普降暴雨,降雨范围广,但强度和洪水的峰量不及前几次大。
由于长历时的淫雨,加上多次高强度集中暴雨,造成了特大洪水。据洪水调查成果:淮河干流长台关洪峰流量为7480m3/s;史灌河鲇鱼山站洪峰为6500
m3/s,为1903年以来第一位;沙河漯河站洪峰为3760 m3/s;澧河支流干江河官寨站洪峰为5700 m3/s;伊洛河洛阳站洪峰为11100
m3/s,龙门站为10400 m3/s,黑石关站为7800 m3/s,均为1761年以来的第二位。
新中国成立后,全省主要河流恢复及新建了大量水文观测站点,使暴雨、洪水有了较全面的观测数据,但由于受客观及测验条件限制,产生缺测、漏测等情况,由于时间较近,可进行调查、补充。建国后由各水利部门组织的暴雨洪水调查主要如下。
(一)淮河流域
1、1954年大水
淮河流域1954年大水后,在淮委的主持下,开展当年暴雨洪水调查,淮委工程部编写了《1954年淮河流域洪水初步分析》。1955年10月由淮委组织力量对淮河上游山丘区各水文站的河段,均进行了洪水调查工作。测有洪痕高程及纵断面,但未测平面及横断面。到了60年代和70年代,省水利厅设计院和水文系统又对全省水系作了补充调查,施测了纵横断面图并做了推流计算工作。
2、 1975年特大暴雨洪水
1975年8月4~8日,河南省洪汝河上游出现了一次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造成了震惊全国的特大洪灾。特大洪水发生后,于1975年8月24日14时,水电部加急电:“为调查河南特大洪水,总结经验教训,我部先组织水库、河道两个调查组,进行实地查勘,请您省选派规划、设计、水文、工程管理技术骨干参加,由淮办姜国亭、王祖烈同志分别任组长,请即向淮办报告名单,集中时间和地点,请与淮办联系”。根据水电部指示,由水电部、治淮规划小组办公室(简称淮办)、水电部第十一工程局、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水利局及黄委共52人组成水库、河道二个调查组。河南省水文总站派於稹、余炯扬分别参加水库、河道组,自8月30日至9月26日,历时28天,分别写出水库及河道调查报告。1975年8月26日19时,水电部加急电“为调查、汇编河南特大洪水资料,我部决定由淮办在9月中旬组织有关省的水文总站、测站人员和有关科研、院校和勘测设计部门的部分力量,进行实地洪水调查及资料汇编工作。具体事项由淮办主持与各单位联系”。根据水电部指示,由淮办主办,组成水电部暴雨洪水调查组,由水电部系统、气象部门、河南省水利局、安徽省水利局和大专院校20个单位共61人组成。河南省徐荣波(省水文总站)任调查组副组长。省水文总站的赵守章、张国琪、倪龙富、逯德八等分别参加了暴雨、洪汝河上游、洪汝河下游及沙颍河四个调查小组的野外调查和资料的初步整理分析。张国琪、颜世德(许昌水文分站)参加了内业分析计算和报告汇编工作。
(1)“75.8”暴雨
调查重点放在次降雨600mm以上的地区,特别是1000
mm以上的暴雨中心地区。调查范围包括三个地区(驻马店地区、午阳工区、南阳地区)、七个县(遂平、泌阳、确山、汝南、平舆、方城、叶县),分四片(板桥水库区,汝南、平舆区,石漫滩水库区,干江河上游区)进行调查。除对39个雨量站作了调查访问及资料的核实工作外,还收集了驻马店、午阳、南阳、信阳、周口等地(工)区所属有关国家雨量站和气象站的观测记录及整编资料,并对林庄雨量站的雨量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和订正。
8月4~8日,由于三号台风深入内陆,形成强烈低压系统,挺进到长沙转而北上,移入河南省境内,停留2~3天,与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对峙局面。这种热低压系统从海洋挟带大量水汽,与强冷空气遭遇时,辐合作用特别强烈,并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在河南省中部驻马店地区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这次暴雨的特点是:强度大、面积广、雨型恶劣。降雨主要集中在5、6、7日三天,由三场暴雨组成,第一场暴雨出现在5日14~24时,第二场暴雨出现在6日12时至7日4时,第三场暴雨出现在7日16时至8日5时。其中以7日暴雨最大,5日次之,6日最小。7日暴雨不仅范围广,强度大,而且50%~80%的雨量又集中在最后6小时。暴雨中心3天最大点雨量,林庄站1605mm,郭林站1517mm,相当于当地平均年降水量的两倍。林庄站24小时最大雨量1060mm,其中6小时最大雨量830mm,达到世界纪录。下陈站60分钟雨量218.1mm,是国内大陆上少有(见表4-2-2、4-2-3)
1975年8月4~8日暴雨中心区雨量
表4-2-2 (单位:mm)
暴雨地点4日5日6日7日8日5~7日
3天雨量4~8日
5天雨量
板桥库区林庄23.3379.6220.31005.42.51605.31631.1
下陈24.5473.4198.7819.8 1491.51516.4
板桥26.0448.1190.1784.03.01422.01451.0
老河12.6306.0165.7812.54.11284.11300.0
石漫滩库区油房山23.0531.6181.7698.1 1411.11434.4
尚庄36.6599.3158.6547.14.51304.71345.8
石漫滩30.0163.8168.0486.4 818.2848.2
澧河郭林 363.0155.0999.0 1517.01517.0
杨楼 477.282.7809.7 1369.61369.6
唐河杨集8.0159.493.1796.8 1048.81056.8
“75.8”暴雨中心区代表站时段最大雨量
表4-2-3 (单位:mm)
站名60分钟各时段(h)最大雨量
13612244872
林庄203.9173.0494.6830.1954.41060.31337.51606.1
下陈218.1172.9407.7639.7762.3858.21019.91493.7
板桥 142.8375.9643.0732.0842.1979.91422.4
老河 189.5464.5685.4775.7861.0988.71284.8
油房山 172.0283.0511.7639.4799.7881.31411.4
尚庄 179.1328.6441.7552.5587.3790.71266.4
石漫滩 98.7228.72272.4383.3577.7672.2818.2
郭林 130.0390.1780.0720.01050.01154.01517.0
这次暴雨影响范围达4万余km2,3天雨量大于600mm和400mm的笼罩面积分别为8200 km2和16890
km2,均超过海河流域的“63.8”大暴雨。暴雨中心雨量与笼罩面积见表4-2-4
“75.8”暴雨中心雨量与笼罩面积
表4-2-4
中心地点5~7日雨量(mm)与笼罩面积(km2)
﹥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
林庄21.6135.8389.8863.7
油房山 62.8259.2496.4
郭林 1.26.467.6
合计21.6199.8655.41442.94146.582001689041420
(2)“75.8”洪水调查
①洪汝河
调查板桥、石漫滩、宿鸭湖水库入库洪水与出流过程。复测板桥、石漫滩水库最高水位洪痕及垮坝后下游河道洪痕水位、比降、断面,推算垮坝最大流量。
调查洪河杨庄段决口情况,和老王坡滞洪区蓄洪大堤漫溢决口情况。
调查石河祖师庙、练江河驻马店、汝河遂平站洪水情况。
以班台、方集为控制布设断面,调查破堤、决口情况。
调查了解洪洼上、下扒口情况及钐岗等站测流控制情况。
调查洪汝河水系最大淹没范围、淹没深度、淹没时间及水系窜流等情况。
②沙颍河
调查干江河、澧河漫溢决口情况。
了解沙河左堤漫溢决口情况,并作典型口门调查。
了解和收集主要控制站(河道、水库站)水文资料,补测干江河官寨站高水部分资料。
调查沙颍河、汾泉河淹没等情况。
这次特大暴雨,洪水来势猛、来量大,使水库、河道大大超过设计标准。处于暴雨范围内的10座大型水库,其中板桥、石漫滩、薄山水库水位超过坝顶,宿鸭湖、孤石滩水库超过校核水位,宋家场、昭平台、白龟山水库超过设计水位。位于暴雨中心的板桥、石漫滩水库于8月8日凌晨1时前后溃坝失事,另有两座中型水库――竹沟、田岗水库及58座小型水库先后溃坝。板桥溃坝时,入库最大流量13000m3/s,最大出库流量78800
m3/s ,其中垮坝量78100 m3/s
;从8日1时,溃坝失事,水位急剧下落,至早晨7时已基本泄空,6小时内向下游倾泄7.01亿m3洪水。石漫滩水库入库最大流量6280 m3/s,垮坝流量30000
m3/s;从8日0时30分开始溃坝,至6时水库基本泄空,5个半小时向下游倾泄1.67亿m3洪水,使下游遭到毁灭性灾害。薄山水库最高水位超过坝顶0.41m(低于防浪墙顶0.3m),经广大军民奋力抢险,保住了大坝。宿鸭湖入库洪峰流量24500
m3/s,最高水位离坝顶仅0.34m,个别低坝段已开始漫溢,经大力抢险,方转危为安。
本次洪水共产生迳流157.4亿m3,其中洪汝河57.3亿m3,沙颍河55.5亿m3,汾泉河5.8亿m3,唐白河38.8亿m3。
洪汝河。板桥水库垮坝后,洪水沿汝河及两岸坡地滚滚而下,水头高3~7m,平均以6m/s的流速冲向下游,洪水所过,村庄、树木一扫而光。早晨6时,洪峰到达遂平,扩散漫流宽度约10km,遂平县被淹,据遂平县调查,洪峰流量达53400
m3/s。京广铁路冲坏,洪水越过铁路后,大股洪水进入宿鸭湖水库,另一股洪水流向东北与小洪河的洪水连成一片。石漫滩水库垮坝后,田岗水库接着垮坝,滚滚洪水沿小洪河而下,又与干江河在锅垛口决口来的洪水相汇合,其前峰约于8日7时达杨庄水库(已废弃),将杨庄大坝原有缺口由60m冲宽至130
m。洪水出杨庄水库后,分为三股:一股洪水紧靠杨庄下游左侧冲决洪河北堤入老王坡;另一股洪水沿洪河下泄,其中有一部分洪水又由桂李进洪闸分洪入老王坡;再一股洪水漫决洪河南堤向东南流经西平县,流入上蔡县境,与汝河来的洪水汇合。上蔡县境内一般水深3m左右,低洼地带水深5~6
m。老王坡上游来水,包括石漫滩水库垮坝的洪水,干江河锅垛口决口来的洪水,大量进入老王坡,总计进入老王坡的洪水量为15.7亿m3。9日14时,老王坡坡心最高水位达到59.21m,相应蓄水量4.54亿m3,为设计蓄水量的2.3倍。老王坡蓄洪区的堤防,包括干河南堤、陈坡寨至五沟营之间的洪河左堤自8日下午至9日凌晨相继漫决。干河南堤和东大堤决出的洪水约10.4亿m3,经黑泥河漫流入汾泉河水系;洪河左堤决出的洪水,大部分漫过洪河流入上蔡县境,其中部分洪水在西洪桥以下,又漫过洪河进入汾泉河水系。宿鸭湖上游来水,包括板桥水库垮坝的洪水,薄山水库下泄的洪水,大量进入库内,总计入库洪水总量为19.65亿m3。8日9时30分,最大入库流量24500m3/s,10时,入库最高水位为57.66m,距坝顶仅0.34m,夏屯新老泄洪闸最大下泄5330m3/s
。为了保大坝安全,8日13时在大坝南端野猪岗附近陈小庄南炸口分洪,至9日最大分洪流量为1020m3/s 。宿鸭湖水库最大下泄6100m3/s
。水库下游的汝河左右堤防先后在7日晚至8日晨全线漫决,两岸一片汪洋,与洪河漫流的洪水相混,涌向洪河下游班台。班台是洪河、汝河的汇合处,洪河、汝河大量洪水下泄,在上蔡、平舆、汝南、新蔡县境内窜流连成一片,水面宽数十公里,平地水深3~4m,低洼地水深5~6
m,以每小时10km左右的速度涌向下游。洪水所到之处,村庄、农田尽被淹没,城镇普遍进水,上蔡
、汝南、平舆、新蔡等县皆成泽国,广大平原一片汪洋,大量村庄和上百万群众被洪水包围或泡在洪水之中。8月7日,班台站水位骤涨,至13日4时,最高水位达到37.39m,超过设计洪水位1.84m。为了拯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必须尽快排泄洪水。14、15日先后炸开班台闸及黑龙潭、方集等处阻水堤坝,使大量洪水经洪洼一带加速泄入淮河。
沙澧河。干江河是澧河的主要支流,处于郭林、油房山暴雨中心范围内。8月6日干江河官寨站第一次洪峰6840 m3/s,7日第二次洪峰5410
m3/s,8日晨第三次洪峰特大,为12100
m3/s。自官寨以下到干江河入澧河口,两岸全线漫溢。下泄的洪水,一部分在干江河右岸的锅垛口地段漫决,经三里河窜入小洪河水系;再一部分洪水沿干江河注入澧河。澧河上游的孤石滩水库靠近郭林暴雨中心,8日晨最大入库流量6690
m3/s,最大下泄流量2780
m3/s,下泄洪水与干江河来水相汇,澧河堤防全线漫决,左岸漫决的洪水全部入泥河洼滞洪区,右岸漫决的洪水冲过唐河、小铁路、公路流入老王坡滞洪区。在沙澧河汇口以上,澧河有少量洪水漫决进入漯河市,南市郊积水深2m左右。沙河上游昭平台、白龟山水库,8日最大下泄流量分别为3110
m3/s、3300 m3/s。北汝河襄城县站7日11时洪峰3000 m3/s,9日0时洪峰2870
m3/s。沙河、汝河来水在马湾闸上相汇,沙河堤防全线紧张,8日22时30分,马湾闸上水位70.96m,超过保证水位1.86m,最大流量3240
m3/s。为减轻沙河洪水负担,8日,在沙河左堤霍堰村东扒口分洪,口门宽193 m,推算最大分洪流量1420
m3/s。在叶县和舞阳县境内沙河左右堤决口30多处,南决洪水全部入泥河洼,北决洪水顺坡漫流而下,越京广铁路,进入沙河、颍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泥河洼滞洪区,6日4时42分罗湾闸开闸进洪,7日9时18分马湾也开闸进洪,到7日20时,两闸进洪量与澧河漫决来水及泥河洼内水已达2.16亿m3,两闸即行关闭。8日,澧河、沙河洪峰接踵而来,上游漫决洪水大量涌进泥河洼。为减轻泥河洼的洪水压力,保护漯河市、京广铁路的安全,在包头赵村东炸开泥河洼北大堤和沙河左右堤防,使泥河洼及沙河洪水亦泄入沙颍河之间。但终因洪水来势又大又猛,至8日22时泥河洼最高水位达69.8m,相应蓄水量4.32亿m3
,超过设计蓄洪水位1.8m,超过坝顶0.3m,造成泥河洼东大堤漫溢溃决,漯河市周围一片汪洋。沙河漯河站,9日3时最高水位为62.9m,相应最大流量为3950m3/s。漯河以下至周口,除沙河、颍河本身下泄洪水外,大量洪水顺沙北洼地漫流下泄,到周口归入河槽。周口站9日4时最高水位为
49.92m,最大流量3450m3/s。漯河、周口两站的洪峰流量是1950年以来最大的。汾泉河本地降雨不大,但老王坡东大堤漫决的洪水约10亿m3,以及小洪河左堤漫决的洪水进入汾泉河,使汾河以南一片汪洋,老项城、老沈丘城都进水。“75.8”洪水淹没范围见图4-2-1。
另外,南阳水文分站黄其钧同水利部长办水文局、丹江水文总站组成“75.8”暴雨洪水调查队,深入唐河水系作调查分析工作。1979年3月,淮委汇编刊印了《淮河流域洪汝河、沙颍河水系1975年8月暴雨洪水调查报告》。
图4-2-1 “75.8”洪水淹没范围
(二)海河流域
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首先是北京水利勘测设计院于50年代开始调查的。1971年水文系统又补充作了调查。
“63.8”暴雨洪水
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的南运、子牙、大清等水系发生了有历史记载以来所未有的特大暴雨洪水(简称“63.8”暴雨洪水),部分中、小型水库垮坝,不少河流在进入丘陵平原以后相继漫堤决口,泛滥于豫北、冀南与冀中广大平原,京广铁路沿线桥涵路基受到很大破坏。由于洪水过大,不少水文测站的测流设备被冲毁,或是在测流断面上、下游有漫溢和决口。因此,部分测站无法测得高水流量,有些虽然测到了但也不能控制全部水量。为此必须进行洪水调查作为补充,才能进行当年洪水的分析计算。水电部水文局于1963年9月组织了河北、河南、山东有关单位及部属北京勘测设计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等单位,由水电部水文局华士乾负责,组成有39人参加的野外调查工作队,下设南运、子牙、大清三个河系的洪水调查组。南运河洪水调查组由:河南省水利厅郭展鹏、常思本、路岐鸣、王华中、贾景芳,河南省水文总站张延杰及新乡、安阳,河北省邯郸专署水利局、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北京勘测设计院,水电部水文局等17人组成。于9
月下旬开始到11月中旬结束。在这期间,除了到下列重点水文测站核实测到的洪水资料或补测最大洪水资料外,并在部分无水文测站的河流上调查了这次洪水的洪峰水位及流量。校核实测资料的站有安阳站、新村站(调查洪水漫溢情况)、合河站(了解合河镇滞洪区运用情况)、黄土岗站、纸坊站(调查洪水漫溢情况)、刘庄闸站(调查洪水漫溢情况)、淇门站(调查柳卫坡、长虹渠分洪情况)、道口站(调查红旗总干渠过水情况)。对重要决口和分洪口门,进行了测量并调查计算其过水流量。了解水库(琵琶寺水库、小河子水库、塔岗水库)的蓄水、泄流情况。调查了主要河段的洪水发生、发展过程和当地受灾的情况。
1、特大暴雨:8月上旬,海河流域正处于较深的低压槽控制之下,冷暖气流在这一地区不断交绥,且受太行山区地形抬升影响,造成了强烈的辐合作用,加之西南连续产生的低压接踵北上迭加,更为加强和维持了这一过程,形成了这次创记录的强度大、历时长、雨量集中、分布面广和总量特大的罕见暴雨。
这场大暴雨从8月1日开始到10日雨停,一般地区降雨400~600mm,暴雨中心地区降雨达800~1600
mm。河北省内邱县獐獏村7天累计降雨量达2050mm,雨量之大,为我国大陆7天累计雨量最大记录。8月2日以前,主要雨区在南阳、信阳、郑州、开封一带雨量较大,部分地区雨量达200~300
mm,8月3日雨区到达安阳,然后在豫北维持,6日低涡波动加强,辐合抬升作用更加强烈,致使8月8日在豫北出现特大暴雨。卫河流域8月1~9日总雨量平均达433
mm,暴雨中心小南海水库最大一日降雨量368 mm,累计降水量759 mm,雨量较小的地区亦达300
mm左右。这次暴雨的特点是雨量大、范围广、强度集中、连续降雨,且大暴雨出现在降雨过程的中后期。
2、 特大洪水
8月上旬暴雨主要有3次过程(1~3日、4~6日、7~8日)而以最后一次为最大。使卫河、金堤河、马颊河等出现了特大洪水,天然文岩渠等出现较大洪水。卫河合河站8月2日开始涨水,8月8日洪峰流量为1350m3/s;淇河新村站8日最大洪峰流量为5590
m3/s;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卫河合河以上,淇河黄河区间,淇河新村以上及安阳河以上合计总水量为24.58亿m3。安阳河安阳站8月8日最大洪峰流量为1150
m3/s。淇门以上总迳流量22.49亿m3,淇河汤河区间,汤河丘陵、平原区,柳卫坡、长虹渠、北干河、道口、道口~北善村,卫南、安阳河安阳以下平原迳流总量13.93亿m3,共计36.42亿
m3。因上游洪水来量大而集中,先后向良相坡、白寺坡、柳卫坡、长虹渠、小滩坡和二道防线内分洪。彰武、小南海以及绝大部分中型水库的蓄洪水位均为历年最高值。
1963年11月下旬,水电部水文局约请各有关单位集中在北京,对调查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历时四个月,先后有21人参加了资料分析工作。1964年4月完成调查报告讨论稿,经审查修改后,于1964年12月刊印了《海河流域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水系1963年8月洪水调查报告》。
(三)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水文调查,最早是1933年8月,国民政府黄委会派挪威人安立森去泾、渭、北洛、汾河及陕、晋黄河干流实地调查1933年8月8日的洪水实况。调查到陕县站洪峰水位为298.23m(大沽基面),洪峰流量为23000m3/s。
1952年10月,水利部水文局谢家泽率领有黄委会人员参加的调查组对陕县以下河段进行了洪水调查,落实了陕县站实测资料中1933年和1942年的洪水,1933年洪水位高于1942年。
调查发现了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历史最大洪水,推算三门峡河段洪峰流量为34200~36200 m3/s,据考证,是唐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1953年9月由周聿超、程致道、帖光册等调查了洛河黑石关、洛阳、洛宁及伊河龙门镇、嵩县等河段的历史洪水,在黑石关调查出1935年洪水,估算洪峰流量为6660~7300
m3/s。1937年洪水洪峰流量为7710 m3/s,龙门镇1931年洪水洪峰流量为8200 m3/s。
1955年为编制《洛河技术经济调查报告》,年初,黄委会组织了洛河查勘队。下设河道、地质、灌溉、社会经济、水文调查等组,工作历时约半年,基本上搞清了洛河历史上的大洪水年份及洪水量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调查了解了洛河的洪水特性以及洪水的主要来源地区。
1955年3~6月,黄委组织对上、中游干流主要控制河段,对潼关~三门峡河段进行调查,进一步复核落实了1952年以来的几次对1843、1942等年洪水调查成果,并发现了1896年洪水。同时调查到了陕县1944、1945、1947及1948等年缺测的洪水资料。
60年代初,在伊河发现北魏人郦道元(公元466~527年)所著《水经注、伊水》载有:“伊阙(今伊河龙门)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已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经换算合10.9m)齐此已下盖记水之涨减也。”经调查推算,洪峰流量为20000m3/s。
1975年8月,黄委规划办公室为了对黄河下游可能发生的大洪水进行估算,先后对三门峡~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的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特大洪水的雨、水、灾情资料作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并到现场进行调查。
1977年5月,为窄口水库加固设计洪水的计算及可能最大降水等值线的制作,由省水文总站王邨、黄委董仲媛、洛阳地区及灵宝县水利局窄口水库等12人组成调查组,到宏农涧河流域进行了历史洪水调查与历史文献的考证分析,写有《灵宝宏农涧河历史洪水(1898年)调查与分析报告》。朱阳洪峰流量为5750m3/s,虢镇洪峰流量7000m3/s。
1979~1981年韩曼华等人经过三年时间数次赴三门峡、八里胡同、小浪底等地调查,在任家堆以下的东柳窝发现了两块记载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涨水情况的碑记,一块在地边,碑文为:“道光二十三年河涨至此”。另一块镶在该村泉神庙墙壁上,记为:“道光二十三年又七月十四日河涨高数丈,水与庙檐平”。两块碑既指出了涨水年、月、日,又指出了涨水高程。
1982年7月28日至8月4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和洛、沁河普降暴雨(简称82.8暴雨),黄委郑州水文总站先后分别组织了黄河干流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洛河长水至宜阳、伊河陆浑至龙门镇、沁河王必至五龙口4个暴雨调
查组进行暴雨和洪水调查。收集了大量的降水及部分洪水资料。(黄河流域的暴雨洪水资料《黄河水文志》已有记载,故未详述)。
( 四)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唐、白、丹河水系的洪水调查是长办1953年进行的。调查的河段主要是较大的支流,并都作了计算与推流。另外,在长办调查的基础上,于1971年水文系统又进行了补充调查,并测有纵、横断面图,同时也进行了推流计算。
三、历史洪水调查资料汇编
1976年9月,水电部《关于组织进行历史洪水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已有历史洪水资料进行汇集、分析整编。按照水电部1976年10月颁发的《洪水调查资料审编刊印试行办法》中的规定:洪水调查资料原则上按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域进行汇编刊印。河南省于1978年开始对全省范围内洪水调查资料收集与整、汇编工作。按“试行办法”规定的3图3表(调查河段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洪水调查整编情况说明表、洪水痕迹及洪水情况调查表、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的要求进行整编。省水利厅、省水文总站、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和黄委会水利勘测设计院主持与组织了此项工作。在1979年水利部[1979]水规字第20号,电力部[1979]电水字第14号联合发出的《全国洪水调查资料审编经验交流会纪要》中指出:“建国30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洪水调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使这些资料提高质量,满足生产急需,妥善保管,方便使用,要求各地组织有关单位对分散的洪水调查资料进行汇集、审编,并按统一的工作原则和技术标准进行汇编,尽快刊印成册”。
到1981年共收集到238个河段的洪水调查资料。其中省属水文系统调查的109个河段,黄委所属系统的有43个河段,铁道部第四设计院调查的有60个河段,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调查的有24个河段,其他的有2个河段。
经过整编、汇编审查,作为正式汇编刊印的原始调查资料共163个河段的洪水调查资料成果。分属:淮河流域各水系63个河段;长江流域各水系29个河段;黄河流域各水系50个河段;海河流域各水系21个河段。河南省水文总站负责整编的河段112处,(含从铁道部第四设计院收集的调查资料)省水利设计院负责整编的河段13处,黄委会设计院负责整编的河段38处,作为附录附表刊印的49处。
(一) 汇编方法
1、洪痕可靠程度的判断:可靠的洪痕应是不受风浪影响和水土侵蚀的洪痕。如屋内的水印,庙基、院墙上第几块砖上等,对各洪痕的可靠程度认真作订证。
2、糙率n值的选定:依据调查河段的河床情况参照书本选用n值。为了提高整编成果的精度,汇编时根据全省各水文测站实测的比降、糙率、水位等资料选定平均水深(Hop)~糙率(n)关系较好,制定出全省各水系的不同平均水深的糙率表。
3、断面冲淤变化的考虑:利用绘制逐年的水位~面积关系曲线的对比方法来考虑断面的冲淤影响,对一次大水涨落过程的冲淤影响根据有无实测资料进行考虑。
4、计算方法的选定:根据调查河段河床因素的不同情况来选定计算方法。共采用有:水面曲线法、比降法、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延长法Q(流量)
~A(断面面积)√D(平均水深)关系曲线延长法、以及用暴雨径流关系求出径流深再用原型单位线法求出最大洪峰流量等。对每一计算河段的流量计算,至少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算出成果,从中论定一种作为最后成果。
(二) 汇编中洪调成果的综合分析及合理性检查:
1、
在同一水系内的干支流或上下游各河段调查到的各次较大洪水的发生年份和大小顺序,应具有一致性。如淮河上游各河段1898年为大水年,唯南湾水库调查成果为1896年,在发生年份上与邻近水文站缺乏一致性,经考证地方志记载,亦为1898年,故将1896年改为1898年。在排位的大小顺序上,淮河上游各河段排位为1848年、1898年、1931年、1950年等。对各站的排位顺序均作了合理性检查与考证。
2、在相同水系内由各次暴雨所产生的洪水,其上下游不同面积量级的洪峰模数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在双对数纸上点绘洪峰流量~流域面积的关系曲线,对偏离关系线较大的点次,进行详细的合理性检查。
通过调查到的近百年来的历史洪水调查资料的整、汇编和对调查与实测洪水资料的综合分析,基本上摸清了河南省近百年来各流域水系特大暴雨洪水发生的年代、次数及其排位的大小顺序。1987年7月,刊印出版《河南省洪水调查资料》。
第三节 其它调查
一、 干旱调查
河南省历年来多为旱涝交替,尤以旱灾为最。自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至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500余年间全省性的特大干旱年份就有: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1528年(明嘉靖七年)、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1877年(清光绪三年)、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据志书记载:1640年是明崇祯末年连续四年大旱中最为严重的一年,旱、蝗灾遍及全省。邻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以及安徽北部同时都发生连续大旱,其中以黄河中、下游最为严重。据史书记载:“以上数省连年大旱,形成赤地千里,籽粒不收,人民饥死者十之四五”。“川泽皆竭,濠沟扬尘,飞蝗蔽天,瘟疫流行,野无青草,田无人耕,民死几进”。并有大饥、人割啖相食的记载。河南省据不完全统计,约有70个县志上有“人相食”、“人多饥死”、“饿莩载道”的记载。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是连续三年大旱最为严重的特大旱年。史料记载:是年全省夏大旱,麦秋无收。如偃师县《旱灾碑记》记载:“光绪二年九月至四年三月,共18个月(未雨)岂莫不雨,雨只洒尘,亦岂不雪,雪不厚纸。伊洛断流,旱坏高原良苗,五谷不登,岁转成凶,物贱如粪,粟贵如珠,鸡犬牛马杀而食之净尽,……更甚者,人食人肉,死者十之七八。”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是岁春夏亢旱,交秋复大旱,岁大旱。是河南省继1877年(清光绪三年)特大干旱之后,相距65年后又一次罕见的特大干旱年。大旱遍布全省境内,无县不旱。据当时资料记载:豫西洛阳站年雨量仅391mm,豫北淇县朝歌镇年雨量371
mm,可见旱情之重。该年农作物基本上绝大部分绝收。据最近编的《河南省大事记稿》记载:“河南省本年饿死300万人,流亡他省300万人,频于死亡边缘等待救济者1500万人”。这次特大旱灾,是我国近代史上所少有。
建国以后大的干旱年份有:1959、1961、1966、1978和1988诸年,其中尤以1966和1988两年为最。1966年春、秋、冬大旱,旱情遍及全省。该年年平均降水量仅414mm左右,年降水量比常年均值偏少50%左右。当年因旱成灾达120.6万hm2。1987年12月至1988年2月,除淮南地区外,降雨量比常年同期降雨量偏少5~9成,入春后降雨量继续偏少,四月份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80%,初夏的六月份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90%左右。淮河长台关站几次断流,7月21日淮滨站流量仅8m3/s,沙颍河周口站仅1
m3/s,唐白河唐河站也只有1~4 m3/s,豫东各河几近断流。7月初黄河花园口流量仅140
m3/s。7月21日全省15座大型水库总蓄水量减少到近10年最低值。地下水位继续下降,年末地下水位埋深大于8m的漏斗区面积扩大为8157km2。
全省受旱农田达到561.2万hm2,成灾面积312.9万hm2。夏、秋两季都受旱灾,其中夏旱是近10年来最重的一次。受灾面积达205.5万hm2,受灾率为29.5%,成灾面积100万hm2,成灾率为14.4%。全省17个市、地中,受灾面积占耕地面积大于30%的有10个,其中商丘地区最大达55%,驻马店43%,开封41%。
二、 地质、地震调查
1955年6月9日,由地质部、华东电业局、淮委勘测规划设计院、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组成淮河上游地质查勘队,由地质专家谷德振负责。10日开始工作至7月上旬,先后查勘了官寨、燕山、孤石滩、白龟山、鲁山、昭平台、下汤、曹楼、郏县、长埠街、紫罗山等水库坝址,8月提出了水库坝址地质查勘报告。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8级地震,波及河南安阳地区,彰武水库大坝溢洪道扭曲面上产生了一条长11m、宽1
m左右的水平方向的发丝裂缝及垂直水平裂缝的分枝裂纹。1967年4月安阳专署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地构造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河南分所、地质部河南省地质局地质队第一物探大队、黄委会等单位,连同安阳地区水利局、彰武、南海水库管理局共同组成“彰武水库地震考查队”,经过8个月的现场调查、测验与室内分析研究工作,编写了《安阳地区地震调查报告》。评定彰武水库裂度为7至8度,并提出了安阳地区7、8、9度地震机率图。
三、 淮源调查
(引自南阳地区水利志第三章“淮源”)
淮河,为我国古四渎之一。关于淮河的记载,最早见于2700年前成书的《尚书.禹贡》:“导淮自桐柏,……东入于海”。《山海经.海内东经》、《汉书.地理志》、《博物志》、《风俗通》、《元和郡县图志》等古文献,均笼统地说淮河发源于桐柏山。
汉.桑钦所著《水经》记载:“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与醴水(今三夹河)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自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今固庙镇)也”。这里较具体的指出,淮源在胎簪山,流经固庙镇。《东观汉记》和《荆州记》进一步说明“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碑,是南阳郭苞立”。但都没有说清淮源在哪里。
东汉延熹六年(公元163年)正月,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君在固庙镇建淮宫庙(亦名淮源庙、桐柏庙)并立碑:“……淮出平氏,始于大复,潜流地下,见于阳口……“。这个庙就是《东观汉记》所说的淮源庙。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取消平氏县,将桐柏县城移到桐柏镇,原桐柏县城改名固县,(后改为固庙镇),并将淮源庙及汉碑全部搬到现在桐柏县东关,碑在第一中学院内,“文革“中被破坏,古淮渎庙就在桐柏第一中学。
清康熙年间,知县高士铎在固庙后立“淮源”大字石碑。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河南布政使江兰探淮源。奏称:“禹庙(今固庙)前有井,乃淮源所出”。《大中华河南省地理表》:“淮渎庙,庙外有南北涧十余道来会,皆淮源也”。1985年《河南水利》第二期淮源辩:“从太白顶经三道鼻子,出河堰口到固庙,这一带地方总称淮源”。
明末清初沈秉潢《勘淮笔记》:“淮源云者。即此胎簪正峰”。清田雯《游桐柏山记》:“……有数百石囷,贯以石梁,故曰胎簪也,岩下巨石园削如臼,一水出焉,澄脉下滴,清乳冷冷,行地中依井发源,是为淮水,大禹导淮此其迹也”。清高宗弘历对江兰奏称淮源在固庙淮井有疑,命河南巡抚毕沅详勘。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御笔淮渎庙碑:“……至中峰胎簪山,见水一潭,询土人指为淮池(注:小淮井),复延缘细径而上十余里,始至山顶,有大石盘陀广十余亩,旁洼渊映(注:大淮井),泉出石间,为之汰除沙砾,……汲取无竭。……是为淮渎真源也”。
1983年6月,南阳地区地名办和桐柏县地名办同志到达太白顶西北侧的牌坊洞,认为:“淮水发源于太白顶西北,牌坊洞东南,经三道鼻子、西洞、东洞、一线天,出河堰口,于固庙西绕北而东”。1985年11月30日,桐柏县志总编室同志勘探淮源,“太白顶西北侧,有数条小沟,以东六条在头道鼻子之上汇入料盘沟,其第七条即牌坊洞沟。下太白顶,顺山梁往西北走,过小太白顶,便是牌坊洞沟的尽头。居高临下,头道鼻子之上沟道,尽收眼底,牌坊洞沟长仅及料盘沟的二分之一,一主一次,非常明显,同时发现……在太白顶直下约三百米处,西拐后正南仍为侧沟,而主沟则直爬太白山顶。”……看来沈秉潢所谓:“淮源云者,即此胎簪正峰”。是完全正确的。(见《淮河志通讯》1986年第二期淮源考)。
从以上文献及历代对淮源的实地查勘,淮河的真源应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m),下面的深谷,和牌坊洞沟汇入料盘沟。见图4-3-1
图4-3-1
淮河命名由来
淮河命名有几种说法,综合如下的的:
1、殷墟甲骨文中的“淮”字,含义为水边栖息着许多短尾鸟,汉许慎《说文解字》四篇上:“佳,鸟之短尾总名也”。因此,有人认为淮源河边栖息着许多短尾鸟,遂命名为淮河。
2、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淮水:“淮,均也。《春秋说辞》曰:淮者,均其势也。《尔雅》曰:淮为浒。《释名》曰: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郦道元引证“淮”字的许多解释,他倾向于淮水与醴水发源于同一分水岭,合乎“均”的字义,淮水东流绕扬州入海,合乎“韦”的字义,“淮”河命名从引而定。
3、桐柏县志总编室同志认为:“太白顶西北侧有数条小沟,……对淮源之所以众说纷纭,始出时有数条水道,势均流敌,很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他们把太白顶下七条小沟汇合而下的因素,认为淮河得名于“均其势也”是很可能的。
第四节 历代旱涝气候史料的分析整理
河南省有丰富的各种历史文献、文物、地方志等,记载着有关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详细文字描述和当地水文气候异常变化的灾情资料。为更好地发掘整理河南省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料,使之古为今用,省水文总站从1980年开始组织各水文分站人员16名,对历史水、旱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考证与分析。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共查阅了近200种全国性的史书,收集到有记载以来的水、旱、蝗、雹、霜、大雪、严寒等长系列的约一百万字的水文、气候历史资料。省水文总站由王邨负责,吕声美、王松梅等参加,对资料进行最后的整理审查、考证与汇编。于1982年编纂刊印了《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包括旱、涝、蝗、风、霜、大雪、寒、暑),并根据各分区历史水旱资料灾情描述,按水旱标准划分的指标汇总出全省(或全流域)的历代大旱(包括特大旱),大水(包括特大洪水)年表。
一、历史旱涝史料收集
收集资料的起迄时间自公元前24世纪(夏朝)到建国前,收集范围主要是河南省及有关邻省的部份大水、大旱资料。资料主要来自史书(二十六史、竹书纪年、史记及历代各朝的帝纪、五行志、会要等)地方志、宫廷档案、实录,水利、河渠专著、碑文、历史水文气象记录和建国后的洪水调查资料、实测降水量资料及其它资料共七大类。
二、历史旱涝史料考证
(一)根据整理出的历代大水、大旱年表资料与水系干流调查洪水发生的年、月、日相对照。考证了调查洪水发生的年、月、日是否有误。
(二)通过文献考证,解决调查洪水的排位问题。如通过对淮南(信阳地区)沿河几个县的县志记载,证明1931年的洪水大于1930年。
(三)整理出的历代旱涝史料成果表,是根据逐年的水旱灾情轻重程度而划定的水旱级别,虽不能定量的得出洪峰、洪量的大小,但定性的确定各次较大洪水的峰、量大小还是较合理的。如1975年8月大水,经文献考证在洪汝河水系为159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其重现期为近400年一遇的大洪水。伊、洛河、沁河1761年的大水为155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北汝河1632年大水为1612年以来的最大洪水等。
三、历史旱涝史料统计分析
(一)丰、枯期交替循环出现的统计分析。根据历史水旱资料汇总表,按年代先后顺序将出现水旱年占优势的时期年代加以分别排列,经统计分析,河南省历史时期的水文现象明显地存在着丰水期与枯水期交替地循环出现。
(二)特大洪水发生日期的统计分析。根据历史年代所发生的大洪水的年月的干支数,可将历史大洪水发生的相当公历的年、月、日一一查出。可统计出某一纬度地区其特大洪水总是在年内某一时期内出现。如黄河、伊、洛、沁水系的特大洪水总是在公历的7月10日至8月20日之间发生。
(三)雨型与产生特大洪水之暴雨天数的统计分析。对于重要的历史特大洪水,除了对它的洪峰量级、发生的机率以及洪水过程等作必要的分析考证外,对发生特大洪水的暴雨地区组合(或雨型)、雨区范围、暴雨中心位置、暴雨天数等也进行了分析。产生某一次特大洪水的暴雨地区组合情况,一般可用暴雨分布范围和暴雨的中心位置来表示。根据历史资料中关于雨情的描述,结合水情、灾情的记载进行对比分析,可判断出该次大洪水的雨型、暴雨中心位置和暴雨天数。
(四)各流域水系历代发生之特大洪水顺位的排列。分析历史洪水大小的标准,主要靠洪水淹没高度的高低来确定。重点是对最大一次历史洪水最高洪水位的考证,然后再划分各次洪水定性方面的大小。
(五)大水、特大水与大旱、特大旱出现周期的统计分析。通过分级和综合整理的长系列连续的历史大水、大旱资料,为周期的统计分析提供了条件。
(六)利用各流域水系已发生的历史特大洪水对可能最大暴雨的验证。估算出各流域水系历史考证期内的头号特大洪水流量,利用历史特大洪水反求推算出可能最大暴雨,来验证已作的可能最大暴雨等值线图。
(七)历史考证期内大水、大旱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分析。大旱、大水取决于大气环流的变化影响,而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强弱变化有关。所以特大的水旱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关。如豫西地区的大水、大旱年多出现在太阳黑子数的最高、最低年附近。
(八)考证期内的大水、大旱与大气环流指数关系的分析。将具有长期降水资料或连续的旱涝资料,作相对应的距平图,看与环流型的变化趋势。如河南省降水量的多年变化和经向环流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四、 历史旱涝史料整编
由各种历史文献、文物摘录的有关旱涝资料,经审查、考证后,以分地区或流域按历史编年顺序进行综合整理。为使资料能系统地显示出历史上所发生的大暴雨洪水、干旱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及雨区或受旱灾范围的大小,采取从上游至下游、先支后干的顺序进行汇总,以便于从先后时间上、空间上显示出雨、水情或旱情发展的趋势。
在旱涝史料整编的过程中,对水旱资料记载发生的年代及地点进行考证、校勘工作,为了查阅、应用和整编、叙述上的方便,对水旱灾情还进行了级别划分及其分类的整编工作。
(一)旱涝史料分区。根据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大水、大旱在时间上的相同性和地区上的一致性,并考虑近期实际观测的水文、气象要素的相似性,结合考虑流域水系地形、地貌等划分五个分区。
1、豫西区。包括黄河流域的伊、洛、沁水系和京广线以西淮河流域的沙颍河水系部分;
2、豫北区。包括海河流域的漳卫河水系,马颊河水系和黄河流域的金堤河水系;
3、豫东区。包括京广线以东淮河流域的开封、商丘、许昌、周口地区所属县(市);
4、豫南区。包括淮河干流、淮南及洪汝河水系的县(市);
5、唐白丹区。包括长江流域的唐白河、丹江水系及南阳地区的所属县(市)。
(二)划分旱涝灾情等级。根据历史文献中有关旱涝灾情记载、旱涝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及其对人民的生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大小,将旱涝划分为七个等级。即:一级为特大洪水年;二级为大水年;三级为水年;四级为一般正常年;五级为旱年;六级为大旱年;七级为特大旱年。
不同旱涝灾情等级所包括之旱涝史料类别情况见1982年省水文总站编印《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
根据省水文总站1982年编印的《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旱年表》,河南省历代(公元前2697~1978年)发生全省范围的大水、大旱年统计情况表:
水旱情况出现次数
大水年94
特大水年8
大旱年142
特大旱年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