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文站网
早期的雨量、水位站,多是根据水利需要而布设,无统一的站网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简称建国前,以下同),省境内最早建立正规的水文测站始于民国初期,由江淮水利测量局、顺直水利委员会于1919年分别在淮河流域、黄河流域设立水文站,1936年河南水利处在省境长江流域设立部分水文站,以后由于受抗日战争及国内解放战争等影响,大部分水文站停测,至1949年建国前全省仅有水位站2处、流量站3处、降水量站2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简称建国后,以下同),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水文站开始有计划地发展。1956年全省统一进行水文站网规划,基本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在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59年郑州全国水文会议,提出国家站网和群众站网并举、社社办水文、站站搞服务的要求,导致河南省水位、流量、雨量站大幅度增加。1962年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由群众设立的站自行裁撤。1965年,在分析实测资料和总结站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基本站网进行了补充规划。1966~1971年,又增加了一批小河水文站及其配套的雨量站。1977年,水电部水利司要求各地开展站网分析工作。河南省经过商丘站网规划试点,开创了站网建设的新局面。1988年全省共有水文站147处、水位站38处、雨量站1028处、蒸发站62处、泥沙站54处、水质监测站141处、地下水位站1400处,站网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控制性。
第一节 站网规划
一、最早的设站计划
建国前,河南省没有完善的水文站网规划,但在民国时期,有些水利主管部门曾编制过设站计划和文件。较早的设站计划如下:
(一)据1985年河南水利史料第四辑,夏邦杰著:《民国时期河南省水文站机构沿革》文中:顺直水利委员会认为水利“均有赖于悠久之水文记录,一切乃有依据”。并拟定在“华北各大河沿河段设立水尺,逐日记载水位之涨落,谓之水标站(即水位站)------于平汉铁路各大桥梁处增设临时水文站,施测水位和流量。”
民国八年(1919年)四月,顺直水利委员会在河南省境黄河上规划设立陕州(今三门峡)水文站,它是黄河上最早设立的两个水文站之一,亦是河南省境内黄河上设立最早的水文站。民国十年,该水利委员会又在安阳河彰德(今安阳)规划设立安阳汛期水文站,卫河新乡汛期水位站。江淮水利测量局在淮河上设立洪河口水文站及三河尖水位站。
(二)民国二十二年,李仪祉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1934年1月,在他的《治理黄河工作纲要.水文测量》中,明确提出:水文测量包括流速、流量、水位、含沙量、雨量、蒸发量、风向及其它关于气候之记载事项。应设立水文站之地点如在河南省的有“孟津、巩县、开封、及洛水之巩县、沁水之武陟。”“其应设水标站地点如在河南的有陕县、郑县、洛水之洛宁。并令各河务局于沿途各段设立水文站。”“开封设气候站,观测地面气象项目。”这是河南省境黄河流域最早的设站计划。但基本没有实施。
二、建国后的水文站网规划(1)
建国后,随着水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哪里要建工程,就在哪里布设水文站,到1955年底全省有水文站136处(不包括黄
注:(1)建国后的水文站网规划,除1956年的基本雨量站 含黄委所属站外,其它时期的各类站网规划数均不含黄委所属测站。
委、长委在河南省境内的水文站),雨量站332处,蒸发站111处。
(一)1956年全省第一次站网规划
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要求“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在七年或十二年内基本建成水文的和气象的站台网”。在学习苏联先进水文站网规划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水利部制订出“水文基本站网布设原则”。1956年2月水利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布置各流域、各省(市、区)全面开展基本站网规划工作。傅作义部长要求1958年前建成基本水文站网,以改变目前水文工作被动现象。1956年站网规划时,分别由淮河水利委员会(简称“淮委”,以下同)、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以下同)及河南省水利局分工协作,首次进行全省水文站网规划(含伊、洛、沁水系及黄河干流)。
1、基本流量站网
1956年前流量站亦称水文站。1956年水利部水文局颁发的“水文测站组织简则”(草案)中,将水文站统一改名为流量站,以后于1964年6月,水利部水文局又将它正式更名为水文站。但其后在站网规划中,这两种名称仍均采用。
基本流量站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满足内插邻近未设站地区各种径流特征的需要。其规划原则是:按照河流流域面积的大小,分别采用直线原则、区域原则和站群原则。
流域面积等于或大于5000
km2的河流设控制站,按直线原则布站,以能满足沿河长任何地点的各种径流特征的内插,并能满足水文情报预报需要。一般要求上、下两站区间年径流、洪峰流量及洪水总量不小于上游站的10~15%;或上、下游两站区间面积不小于上游站流域面积的10~15%。流域面积超过5000
km2(改为3000~5000
km2)的河流或大支流汇入口的下游应布设控制站,在定站址时,还应满足城镇和重要经济区的防洪、水资源的开发评价与利用,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测验通讯和生活等条件。本次规划控制站共14处。
流域面积在200~5000 km2 (1977年下限湿润地区改为100 km2,干旱地区改为500
km2),设区域代表站,采用区域原则布站。区域代表站的目的主要控制流量特征的空间分布,通过径流资料的移用,提供分区内其他河流流量特征或流量过程。水文分区是区域代表站规划的基础。由于当时测站资料系列较短,对水文规划未作系统的分析研究,仅按自然地理的类似性,气候的相似性和水系的完整性等划分水文分区。在水文分区中选不同面积的河段设立区域代表站。在站址选择时,要有较好的测验条件;测站控制面积内的水工程少;能代表流域的自然状态;同时亦要考虑防汛抗旱等其他的需要,并尽量照顾交通和生活条件等。1956年全省规划区域代表站73处。
流域面积在200 km2(1977年干旱地区改为500
km2)以下者设小河站,采用站群原则。小河站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暴雨洪水资料,探求径流的产、汇流参数在地区上和不同下垫面下的变化规律。因小流域内的特征较单一,采用按气候、地形分区,按面积分级。各类分级范围(km2)一般分为<10、10~20、20~50、50~100、100~200共5级,同时要考虑流域形状和河流坡度等因素。小河站站址选择时应考虑下列要求:代表性和测验条件好;水工程影响小;按面积进行分级布站时,要兼顾到地形坡降和地势高程的代表性;尽量照顾交通和生活条件等。本次规划小河站全省计14站。其中淮域9站,黄域1站,海域4站。1956年全省共规划基本流量站101站,专用流量站29站,合计规划130站,为1956年实有流量站数的1.1倍。
2、基本水位站
基本水位站按下列需要进行规划:为水文情报预报,掌握河道洪峰沿程传播及演进变化;为掌握蓄水体的蓄水量变化;为水工程规划、设计和航运管理运用;为研究洪水在水库(湖泊)中演进变化以及水库回水变化等提供水位资料。本次基本水位站网规划,除同流量站网结合,并考虑各大型水库及重要中型水库的坝前均设立基本水位站外,又为防汛等服务,规划了朱阳关、三河尖2处基本水位站,同时规划专用水位站28处。
3、基本泥沙站
泥沙站规划原则是要观测到不同侵蚀区,不同含沙量河流的泥沙变化规律及其挟带数量,能达到内插出相近地区侵蚀状况的目的。其布站原则为:年平均含沙量在0.05~0.1kg/m3以上的河流,流量站要考虑测沙,枯期含沙量小于0.05~0.1
kg/m3以下,可不测沙,在洪水期测沙;侵蚀严重地区,流量站均应为基本泥沙站;在地区分布上要大致均匀;在无含沙量资料地区
,视具体情况,每个水文区内要布设1~3个泥沙站;植被条件差而暴雨多发区泥沙站要加密;基本泥沙站要和流量站结合。1956年,当时因设备条件限制,仅规划单沙站35处。
4、基本雨量站
基本雨量站规划原则是能满足绘制各种降水(暴雨)等值线图和内插任何地点的不同历时降水量;满足水文情报和预报的要求。本次规划采用抽站法,控制误差0.1。全省规划基本雨量站260站(占当年实有雨量站数的87%)。全省平均密度达642
km2/站。
5、 水面蒸发
蒸发站布站原则是以能掌握年和季蒸发量在面上的变化规律,尽量与流量站、水位站、雨量站结合。本次规划用抽站法,控制年蒸发量最大误差不超过20%。相对高程变化较大地区可适当加密,平原地区可稍稀些。布站时尽量避免局部地形影响。全省共规划水面蒸发站34处(仅占当年实有91站的37%)。
6、 基本水化学站网
水化学站规划原则是以能掌握河渠水质变化动态。在河源上游未受人为污染的天然水域设立水质本底值站,反映各河系自然水质状况。大、中城市附近、工矿企业密集区,已建或将兴建大型水利设施河段。不同地质区、盐碱地区、地方病发源区、自然资源保护区等均应设立水质站。布站时尽量与流量站结合,同时要考虑交通、通讯、生活条件。1956年全省规划水化学站32处。1956年首次规划各类站网成果表如表2-1-1。
(二) 1965年第二次站网调整规划
1958年水文站下放到地市(县)管理,又遇连续三年大旱(1959~1961年),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站网不稳定,资料缺测漏测时有发生,削弱了基本水文站网功能。1963年12月9日,国务院批转水电部“关于改变各省(市、区)水文工作管理体制的报告”,同意将各省(市、区)水文总站上收到水利电力部管理,委托各省(市、区)水利(电力)厅(局)代管。
测站管理权上收后,为了加强站网管理,对原定站网收集
河南省1956年各类水文站网规划成果表
表2-1-1
站数
站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小计
基本流量站直线原则(5000km2以上)0110314区域原则
200~500 km2570214
500~1000 km2382316
1000~3000 km24194431
3000~5000 km2451212
站群原则(200 km2 )以下
专用流量站4230229
水位站基本11002
专用4210328
基本泥沙站单沙6202937
输沙率00000
基本雨量站521481446260
基本水面蒸发站9154634
基本水化学站(1958年规划)4213432
的资料进行分析验证,需作适当调整。总站派员参加了1964年4月6日到5月15日水利电力部水文局在北京举办的“水文基本站网分析研习班”,重点研究了基本流量站网和基本雨量站网规划调整问题。同年水利电力部检发“关于调整充实水文站网的意见”。河南省的站网分析验证工作,从1964年7月开始试点,10月组织总站、分站技术骨干17人,进行水文基本站网的验证分析。
1、基本流量站网
这次验证分析了洪量、洪水过程两个主要项目。
(1)内插一次洪水总量的验证:主要通过次降雨径流关系。选山丘地区45站,共282站年总计1941峰次,进行单站分析、地区综合。单站的合格率(下部为±5mm,上部为±20
mm,过渡段误差为±20%)绝大多数都在80%以上。根据分析45个站的降雨径流关系成果,结合各流域内的自然地理条件,采用综合曲线合格的累积频率达70%以上分区指标,把分析地区划分为5个分区,即淮干淮南区、洪汝河区、沙颍河区、唐白河区、豫北地区。各分区内再套小区计11个。
(2) 内插洪峰及洪水过程的验证
原计划以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对比,后因“文化大革命”验证分析工作中断。仅完成用淮上法综合单位线验证成果。
淮上法综合单位线参数的地区综合,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内插洪水过程分区减少。例如按降雨径流关系所分的洪汝河区、沙颍河区、唐白河区,在内插洪水过程分区时可以合并为一个区。因此,本省以暴雨洪水为主的次暴雨径流关系决定着分区的多少和站网布设密度。通过分析验证,流量站网需基本站88处,专用站22处,合计110个站,占1965年实有117个流量站的94%。
2、基本雨量站网分析验证
为使雨量站网布设合理,按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性和降雨分布梯度变化规律等,将本省划分为8个区,即淮干淮南区、洪汝河区、沙颍河山丘区及其平原区、唐白河山丘区及其平原区、豫北山丘区及其平原区。雨量站网分析,采用积差法、锥体法和暴雨中心控制法等。根据河南情况,取用布站密度较高的积差法,为避免选用暴雨的随机误差,在每个区内选择暴雨中心雨量大于100mm以上的次暴雨资料不少于10次,转换流域面积~雨量站数关系,以能控制80%以上的次暴雨作为典型密度曲线。省内共选次暴雨115次,规划站数按流量站控制面积大小查雨量密度曲线而得。对于没有设流量站的地区或虽有流量站,而其流域面积超过5000km2,均按相当于5000km2面积的密度指标规划站数。对小面积站上游不少于3个雨量站为原则。河南省境汛期暴雨集中,次数多,变化复杂,而非汛期降雨均匀,雨量少,绝对值变化不大,故分设为常年雨量站和汛期雨量站二类,其数量比约为2:1。通过实测暴雨资料的分析,规划雨量站720处(其中汛期站212处),为1965年实有站数的1.8倍。
对水位站、泥沙站、水面蒸发站网等亦作粗略分析规划。
经过这次的站网验证分析,并邀请了设计、工管、科研及各市地水利局等单位共同讨论,本省站网规划调整意见为:基本流量站88处,专用流量站22处,基本水位站5处,专用水位站12处,基本雨量站720处(汛期站223处),蒸发站44处,基本泥沙站50处(其中输沙率站13处),水化学站27处。各流域规划成果见表2-1-2。
(三)1979年站网调整充实规划(第三次站网规划)
1977年9月,总站派员参加了水利电力部水文司举办的水文站网研习班,研讨水文站网调整充实原则等问题。同年12月水利电力部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水文战线学大庆学大寨会议”指出:调整充实水文站网,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水文司据此以(77)水文字第43号文发送《关于调整充实水文站网的意见》指出水文站中存在主要问题是西部地区站网过稀,小河站、雨量站不足,测站受水利工程影响而导致水帐不清等。河南省亦存在类似情
况。
于1977年11月总站组织部分人员着手进行站网的调整充实规划工作。
1、小河站
小河站的规划原则,通过资料分析研究认为不采用站群原则,而
河南省1965年各类水文站规划成果表
表2-1-2
站数
站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小计
基本流量
站直线原则(5000km2以上)090312区域原则
200~500 km2371011
500~1000 km24112219
1000~3000 km24161324
3000~5000 km2以上452314
站群原则(200 km2 以下)16108
专用流量站2150522
水位站基本13015
专用090312
基本泥沙站单沙9223337
输沙率370313
基本雨量站常年站
原有站732402657396
新增站1568711101
汛期站原有站260311
新增站341391425212
小计原有站752462660407
新增站492072136313
基本水面蒸发站9273544
基本水化学站3211227
采用分区分类分级的原则,即按气候、地形等分区,按土壤地质、植被程度等下垫面因素分类,按面积分级,并考虑坡度、流域形状等。1978年12月,郑州、青岛站网规划技术经验交流会议,要求每个省(区)按30~60个站规划。我省规划流量站17处,其中小河站7处。
2、雨量站
流量站必须有足够的雨量站配套,才能充分发挥水文站网的功能。特别是小河站更为重要。这次用暴雨资料分析,重新修正了雨量站密度曲线,综合不同面积布站数见表2-1-3-1及表2-1-3-2。规划时按区间面积布站。区间面积小于上游站面积时,则按上游站密度布站。本次充实规划雨量站260处。
小河站配套雨量站指标
2-1-3-1
面积(km2)10以下10~3030~5050~100100~200
雨量站数22~33~44~55~8
区域代表站配套雨量站指标
2-1-3-2
面积(km2)200~500500~10001000~20002000~30003000~5000
雨量站数山区4~88~1414~2727~3939~62
平原3~44~77~1313~1818~30
3、测站受水工程影响的调整充实规划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工程设施的不断建立,测站水帐不清愈来愈严重。于1977年底,组织人员将各流量站的工情水文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逐站审定,分类整顿,补充规划。调整充实站网的规划原则:
测站受下游水工筑建的回水影响或受上游建筑物放水影响,可迁设到水工建筑物处率定测流,测站性质不变。
测站上游水库流域面积占测站面积的15%以下时,原站不动,加强水量调查,测站性质不变;水库流域面积占测站面积在15~50%之间时,测站保留,但要配合有关单位设立辅助水文观测点,能控制测站面积的85%以上;若水库流域面积占测站面积在50~80%之间,如无法发挥测站的作用,可撤销;水库流域面积占测站面积80%以上时,迁设水库观测,测站性质不变;若上游水库已建站,而原站无特殊需要,即可撤销。
测站区间,由于各种水利工程的综合作用,测站径流显著减少或增加,若测站上游引出或引入水量大于测站同时期径流量的15%者,应增设辅助水文观测点。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后,省水利局以豫革水文字(79)004号文《近期水文站网调整充实规划》报部备查。其成果如表2—1—4。
(四)水文站网发展规划及站队结合规划(第四次站网规划)
1985年10月20~28日,部水文局在北京召开水文站网规划工作座谈会,要求编制水文站网发展规划。并于同年11月19日
1979年水文站网调整充实规划成果表
2-1-4
站名(数)
项目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小计
增建站规
划控制站陶岔临汝、野猪岗四号跌水 4
区域代表站宋凹土门、后竹园 南谷洞水库4
小河站 朱冲、林场、袁庄、丁桥口、浍河大峪店集7
径流试验站 四棵树河 1
水库试验站鸭河口昭平台 2
专用流量站 16
雨量站基本站 260
群众站 150
水文辅助观测点6431922193598
调整站规划撤销站 包信、贺道桥 2
迁设站 襄城、颍桥、砖桥 楚旺、老观咀5
改级站 刘武店、许昌、姜楼、李集 4
以(85)水文站字第100号文颁发“关于编制水文站网发展规划的几点意见”。规划的内容为国家基本水文站网,分近期(1990年以前)和远期(2000年以前)两部分,以近期规划为主,规
划项目包括水位、流量、降水、蒸发、泥沙和实验站。以水位、流量、降水量为重点,地下水观测井网和水质站网另作安排。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坚持为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用和为其他国民经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贯彻改革的方针,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使水文站网布局合理、协调配套,节约投资,提高效益。采用历次站网规划应用的原则。
1986年初,按“规划意见”开展工作。重点放在站网过稀与空白地区,水利水电资源急待开发地区,已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地区等。经过调查分析研究,近期规划新增流量站15处,雨量站94处。远期规划新增流量站21处,雨量站80处。因财力、人员等原因,本次规划大部分未实施。
站队结合是基层测站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总站于1986年春按照水电部颁发的《水文勘测站队结合试行办法》在商丘水文分站开展站队结合工作试点。同时制订了近期和远期的发展规划。站队结合对发展站网,促进水文科研发展,加强水文管理工作,解决职工生活困难,扩大服务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90年按水利部要求,将站网分为三类分级管理。一类站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水利部审批;二类站由省水文机构提出,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水利部备案;三类站和基本站观测项目的调整、变更由市(地)水文机构提出,报省水文机构批准。按水利部划分标准,将省所属120处水文站划分一类水文站21处,占17.5%(淮域14处,长域4处,海域3处)。二类水文站78处,占65%(淮域49处,长域12处,黄域6处,海域11处)。三类水文站21处,占17.5%(淮域13处,长域4处,黄域3处,海域1处)。后又按水利部《关于基本水文站划分重点意见》的精神,经总站研究河南省重点水文站分二次上报批复共33处占水文站总数的21%,站名如表2—1—5。
在站网规划的同时,水利电力部组成了6个站网专题研究协作组,对一些突出的站网技术问题进行了协作攻关。河南参加其中二个实验专题:一是干旱区中小河流布站原则(包括雨量站);二是水库水文站观测部署及有关水文规律。于1980年开始
工作,至1988年结束。实验研究成果,已用于编制站网发展规划和纳入部颁标准《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
河南省重点水文站站名表
表2—1—5
局名1992年批复站1996年批复站
信阳长台关、息县、淮滨、南湾、潢川、蒋家集鲇鱼山
驻马店板桥、桂庄、新蔡、班台、沙口夏屯
许昌漯河、马湾、大陈昭平台、白龟山
周口黄桥、扶沟、周口、槐店
新乡合河汲县
安阳淇门、五陵、元村集、天桥断
南阳鸭河口、西峡、急滩、荆紫关唐河
合计276
注:本表不含黄委所辖站
第二节 站网建设(2)
一、水位站
(一) 清代
据黄委会设计院从北京故宫保存清代黄河河督部分奏折挡案资料所整理的《黄河------沁河木栾店和洛河巩县清代历史洪水水情》资料,在清代就设立水志。情况如表2—2—1。
注(2)本节各时期的站网建设站数含黄委所辖站。
另外,自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以后,先后在河南境内黄河的杨桥、黑岗口、开封、祥符十九堡、铜瓦厢、兰阳等险工或防洪重要地点设立临时水位站,为当地防洪服务。河道总督将各处的洪水位和防洪情况向朝廷奏报。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江南河道总督设水报于河南省
河南省境清代设立水志情况表
表2—2—1
河名站名地点观测起迄年份收集资料年数
沁河木栾店河南武陟小南门及
龙王庙处乾隆元年~宣统二年
(1736~1910年)16
黄河万金滩河南陕县水文站基本断面上游800米处乾隆三十年~宣统三年 (1765~1911年)132
洛河巩县河南巩县乾隆三十一年~咸丰五年(1766~1855年)37
信阳州之长台关,罗山县之周家渡口,息县之大埠口、乌龙集,固始县之往流集、三河尖等处,插立水志。水涨五寸,填单飞报,由正阳关通判逐程转报江南河道总督院察核。
(二) 民国时期
河南省境用近代科学技术设站观测水位始于民国八年(1919年),由江淮水利测量局在淮河干流设立三河尖水位站及由顺直水利委员会设立汲县水位站。民国十年,由顺直水利委员会在卫河设立新乡汛期水位站。民国十八年,由华北水利委员会在伊洛河设立巩县水位站。民国二十三年,由黄委会在沁河设立仲贤村水位站。民国二十四年,由导淮委员会在颍河设立杜曲水位站,在汝河设立三岔口水位站。同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贾鲁河设立中牟水位站。民国二十五年,由河南水利处在洪河设立西平水位站。民国二十九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双洎河设立南席水位站。民国三十年,由河南省水文总站在伊洛河上设立杨村水位站。
建国前水位站观测资料年限短,不连续,到解放前夕,全部停测或撤销,仅有淮河三河尖水位站观测员杨子俊,坚持观测,从1919~1923年,1932~1949年,水位资料完整,并刻记了许多年份的洪水痕迹,取得了长期宝贵的水位资料。1951年曾得到了华东水利部的嘉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建国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0年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设立遂平、颍桥、新郑水位站;治淮委员会恢复三河尖水文站,7月改为水位站。
1951年洪河口水文站改为水位站,治淮委员会复设中牟汛期水位站。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设立西峡、黑山头、谭头、宜阳4处水位站。黄河水利委员会设立三门峡水位站。平原省水利局设立后进村、新乡水位站和浚县汛期水位站。安阳专署设立淇门汛期水位站,以后逐年发展至1955年,全省有水位站38处,其中长域3处,淮域27处,黄域6处,海域2处。
1956年规划的水位站逐年减少,至1965年只有6处。1965年规划后到1990年有水位站31处(长江流域5处,淮河流域14处,黄河流域7处,海河流域5处)。以后水位站网稳定,至1995年底,全省有27处(长域4处,淮域10处,黄域6处,海域7处)。历年站网建设发展概况见附表1及附表2。
二、流量站网
用近代科学技术设立水文站施测流量,始于1919年,顺直水利委员会在黄河设立陕州(现名三门峡)水文站,江淮水利测量局在淮河设立洪河口水文站,1921年顺直水利委员会又在安阳河彰德(今安阳)、淇河淇县二处设立汛期水文站。利用京汉铁路桥施测水位、流量、含沙量。
1928年华北水利委员会(由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在黄河干流设立柳园口水文站,1929年又在武陟县姚旗营、兰考的东坝头以及支流洛河巩县设立水文站。
1931年,江淮发大水后,水文站有所发展。本年导淮委员会设立息县水文站。
193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干流武陟县设立秦厂水文站,在沁河武陟县木栾店(今武陟)设水文站,河南省第四水利局在卫河设立合河镇水文站,河南省建设厅在卫河设立淇门水文站。
1934年,河南省第四水利局在卫河设立新乡水文站,黄委会在黄河干流设孟津水文站,伊洛河设立黑石关水文站。1935年黄委会在洛河设立洛阳水文站,导淮委员会设立漯河(沙河)、周口(颍河)、陆桥(现名扶沟)三处水文站,河南省建设厅在史河设立固始(原名徐家咀)水文站。
1936年,河南省水利处设立信阳(师河)、潢川(潢河)、长台关(淮河)、唐河(唐河)、南阳(白河)、新野(白河)、嵩县(伊河)等水文站。到本年底全省有23个水文站,是民国时期站数最多的年份。各流域站名见表2—2—1。
河南省1936年实有水文站站名表
表2—2—1
流域水 文 站 名站数
黄河陕县、孟津、秦厂、黑石关、嵩县、龙门镇、洛阳、小董、武陟9
淮河长台关、息县、信阳、潢川、固始、周口、漯河、扶沟8
长江南阳、新野、唐河3
海河合河、新乡、淇门3
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水文站网建设受到很大的破坏。从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全省被迫撤销或停测的水文站合计17站。
1938年6月,蒋介石为阻止侵略日军西进,在郑州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黄水奔腾豫东,直泻东南夺淮。为了观测黄水夺淮资料,黄河水利委员会增设了周家口、界首(安徽省境)、双洎河南席等水文站。1942年水文站又得到了发展,到本年底,达到18站,接近抗日战争暴发时的站数。
1946年蒋介石在国内发动全面内战,使刚刚恢复生机的水文测站再次受到战争的影响,水文观测时断时续,资料中断、缺测、漏测,如花园口水文站,1947年和1948两年流量停测。到1949年建国前夕,全省水文站几近停测和撤销,基本维持观测的仅有陕县、花园口、柳园口三站。
建国后,随着水利建设和其它国民经济的需要,在华东水利部统一部署下,1950年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在淮河流域干支流恢复和增设了长台关、息县、洪河口、西平、新蔡(洪河)、固始、漯河、周家口(以后称周口)、扶沟9个水文站;湖北省水利局在丹江水系设立李官桥水文站;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流域设立孟津、秦厂、黑石关三处水文站;华北水利工程局在卫河设立楚旺水文站。到年底全省共有水文站18处(其中黄域6站)。
1950年和1954年江淮流域遭受洪水灾害后,全省大兴水利,特别是淮河流域大规模河道治理以及防汛、除涝、流域规划等对水文资料的迫切要求,各流域机构与省水利部门在全省主要干、支流陆续增设了一批水文站,1955年6月,在豫东汾河设立省内最早的一个径流实验站。水文站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到1955年底全省水文站达136处(长江流域12处,淮河流域90处,黄河流域20处,海河流域14处)。是水文站网建设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这时期建站,多因陋就简,租用公房、民房、庙宇、祠堂,租赁民船,抽调水文职工,雇用民工,边查勘,边设站,只图快速省钱,测验设施简陋,也给职工生活带来很多困难。
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增设了漭河径流试验站,东花木、祁仪(由长办管理)等径流站。由于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到1959年基本完成了首次站网规划的建站任务。到1960年全省共有水文站157处,较1956年站网规划130个站多21%。见表2—2—1。
1964~1969年水文工作由水电部直接管理。“文化大革命”前期,测站变动较少,每年保持在143处左右。70年代,为适应小型农田水利和山区小水电工程的需要,以“大站带小站,委托群众办“的方式,增设了徐湾、徐畈、陈庄、下陈、罗围孜、三叉口、立新、新建坳、水榜、李集、崔菜园、谭家河等一批小河站。随着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相继投产,为适应工程管理的需要,陆续增建了石山口、五岳、香山、野猪岗、堰北头、常庄、豆庄、
周庄、大陈等水库、堰闸站。并增设了临汝、李青店、朱阳等河道水文站。到1980年底,全省有水文站155处。
河南省1960年实有水文站数统计表
表2—2—1
流域小河站区域原则直线
原则专用水文站小计密 度 (km2/站)
200以下(km2)200~500(km2)500~1000(km2)1000~3000(km2)3000~5000(km2)>5000(km2)
长江247552 251088
淮河47112161111711244
黄河4536617 41883
海河235334 20765
全省121926352034111571064
为使水文站网经济合理,1985年进行了普查鉴定,对已失去原设站目的和水位流量关系不稳定的水文站进行了调整,经过分析研究:撤销香山水库、新建坳、刘武店、徐村铺、姜楼、坝窝、杨寨、大宾8处水文站;平桥、黎集、常庄、娄子沟、丁店、朱阳、孔村、石门8个水文站改为水位站;沙口基本水文站改为专用水文站。1985年后,水文站网稳定,重点组织实施站队结合方案,推进站队结合工作的步伐。到1995年全省有水文站155处。如表2—2—2。
三、泥沙站网
建国前,省内泥沙站很少,仅黄河流域布设泥沙站。1919年(民国八年)黄河流域的陕县水文站首先施测黄河悬移质含沙量。1933年相继增加秦厂、黑石关、孟津、龙门镇、洛阳站含沙量测验。抗日战争时期,除陕县站维持测沙外,其余全部停测。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增设了花园口站。到1949年解放前夕,仅有陕县、花园口二个泥沙站。
1950年恢复增设了一些泥沙站。到本年底有泥沙站11处,其中黄河流域有陕县、孟津、秦厂、花园口、下坞堆头、黑石关、小董7处;海河流域有楚旺1处;淮河流域有周口、漯河、扶沟3处。逐年发展至1955年,全省有泥沙站34处,长江流域3处,淮河流域12处,黄河流域18处,海河流域1处。1956年站网
河南省1995年实有水文站数统计
表2—2—2
流域名称 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全省
流域面积
水文站
数量2.728.833.621.5316.7
<200 (km2)3111116
200~500
(km2)5135 23
500~1000
(km2)5114424
1000~3000
(km2)4255438
3000~5000
(km2)684220
>500 (km2)21214634
合计25803317155
密 度
(km2/站)1088110410979001077
规划后,泥沙站网有所增加,至1960年全省有泥沙站69处,长江流域12处,淮河流域21处,黄河流域28处,海河流域8处。
60年代,泥沙站网基本稳定,至1965年全省有泥沙站70处。
“文化大革命”中,1967~1970年间,管理松驰,部分站任意停测含沙量,泥沙站逐年减少,至1970年全省有53处泥沙站,(长域12处,淮域18处,黄域23处,海域10处)。此后泥沙站网基本稳定,略有调整,至1995年全省有泥沙站58处(长域8处,淮域16处,黄域23处,海域11处)。
四、雨量站网
河南省雨量观测最早始于民国初期。1919年(民国八年)设立陕县、汲县、安阳3个雨量站。1922年,江淮水利测量局设立桐柏、信阳、商城、驻马店、新蔡、叶县、周口、长葛、杞县等雨量站。1931年江淮发生大洪水后,当年淮河流域内增设淮河镇、息县、潢川、项城、禹县、密县、登封、许昌、宝丰、襄城、漯河、郑州、扶沟、通许、兰考、民权、夏邑、新郑、太康、永城等一批雨量站。长江流域内设立南阳、镇平、邓县、新野、泌阳、唐河等雨量站。黄河流域内设立木栾店雨量站。1931年后,各流域雨量站逐年增加,到1934年,全省雨量站达104处(其中长域7处,淮域61处,黄域27处,海域9处),是民国时期雨量站最多的年份。
抗日战争期间,雨量站逐年减少。1946年国民党蒋介石在国内发动了全面内战,到1949年解放前夕,雨量站几近撤销和停测,仅有陕县、花园口2站维持观测。
建国后,随着水利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雨量站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0年,雨量站29处,长江流域1处,黄河流域8处,淮河、海河流域各10处。
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雨量站网建设经过四个阶段:(一)1950~1952年恢复发展阶段,经过三年的恢复和新建,雨量站共达199处。长域17处,淮域115处,黄域39处,海域28处。(二)1953~1957年,发展、巩固阶段,随着水工程建设和防汛、排涝的需要,1953年新设雨量站56处,至1955年,全省雨量站达332处。经过1956年站网调整至1957年实有雨量站达371处。(三)1958~1960年“大跃进”阶段。1958年大搞群众性水利建设,6月7日水电部发出《关于大力开展群众性水利建设观测研究工作的意见》。河南省迅速开展群众试验观测站点,据不完全统计,“大跃进”时期全省共有群众性的试验观测点62处,其中控制流域面积200km2以上者53处,占86%。7月31日,水电部发文至各省(区、市)及长办、黄委,要求水文工作开展全面服务,全民办水文。按此要求,河南大力发展群众水文。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基本达到县县有水文(位)站,社社有雨量观测点。据许昌地区初步统计,1960年14个县(市)的群众水文情况:县、社办群众水文(位)观测站187处(水位站122处),雨量观测点298处,径流站22处,查墒点4610处。全区共培训群众水文人员4500人。平均每县有群众水文(位)站13处,群众雨量站21处,查墒点329个。由于当时一哄而起,基础不牢,缺乏统一管理,资料质量差,于1962
年群众站全部撤销。后在“巩固与发展并重,加强实验研究,更好地为水利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水文工作方针指导下,雨量站又有增加,到1960年全省雨量站达到379处。(四)1961~1968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1963年水文体制上收水电部统一管理,经过1965年站网分析验证,调整规划,至1968年全省实有雨量站达776处(长域122处,淮域424处,黄域145处,海域85处)。
1969年水文测站再次下放地(市)管理,70年代初,各地区水利局将部份中小型水库管理单位自设自用的雨量站划归水文部门统一领导,列入国家站网,使1975年全省雨量站达897处。1975年11月郑州全国防汛和水库安全会议,要求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对水文站网布局调整充实,特别要充实雨量站网。1976~1979年间,随着小河站和水库水文站的迅速发展,相应增设一批与流量站配套的雨量站,至1979年底,全省实有雨量站达1217处。
1980年元月1日起,水文分站(包括辖区内各水文站)收归省水利厅水文总站统一管理。上收后对雨量站网进行普查调整,至1983年全省实有雨量站1229处(长域170处,淮域728处,黄域214处,海域117处),是建国后雨量站数量发展的最高峰。
为了使雨量站经济合理,充份发挥效益,1984年对雨量站网进行了全面的普查鉴定和调整。按豫水文字[1985]017号文“河南省1985年雨量站调整配套意见”,增设常年站1处,汛期站20处;撤销常年站86处,汛期站118处,合计撤销204处,占当年站数16%。至1990年全省实有雨量站1037处。此后,雨量站网稳定发展,至1995年全省雨量站达1054处。各流域站数如表2—2—3。
五、水面蒸发站网
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县、柳园口两水文站观测水面蒸
河南省1995年雨量站统计表
表2—2—3
流域流域面积 (万km2)雨 量 站
总数汛期站常年站人工自记密度(km2/站)
汛期非汛期
长江2.72159699011346171302
淮河8.83574185389298276154227
黄河3.622151120451164168177
海河1.5310627796541144194
全省16.71054292762527527158219
发量。1934年设立合河、新乡、浚县3站。1935年,设立孟津、洛阳2站。1937年设立杨村、木栾店、嵩县、南阳站。1944年设立淅川站,邓县站。1946年设立花园口站。1947年设立夹河滩站,唐河站。到1947年底,全省有水面蒸发站16站,是民国时期站数最多的年份。其中长域4站,黄域8站,海域4站。这些站在1949年解放前夕几近停测或撤销,维持观测的仅有陕县、花园口和柳园口3站。
建国后,蒸发站点得到很快的发展。1950年淮河流域布设了长台关、西平、新蔡、漯河、扶沟、周口6处。黄河流域布设了黑石关、小董、孟津3处。此后逐年迅速发展至1955年全省水面蒸发站达132处。是建国后站数最多的年份。蒸发量在面上的变化较小,过去没有进行全面规划,绝大部份的流量站和水位站进行观测,布站过多。经1956年第一次规划至1960年,全省有水面蒸发站62处,长域13处,淮域28处,黄域12处,海域9处。
1965年水面蒸发站网规划调整后,站网稳定,至1995年全省有站55处,长江流域9处,淮河流域30处,黄河流域11处,海河流域5处。
第三节 站网管理
建国前,河南省境水文测站体系较多,各视需要自行设站,分别管理。民国时期各水利机构本着自设、自管、自用的原则,对测站的设撤调整,任务项目的布置,资料报表的要求等,均由各部门自行布置按排,技术规程、管理制度,各自为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中央水工试验所制定《水文测验规范》。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行政水利委员会颁行水文测站组织规程。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央气象局制定《雨量站委托办法》,始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组织管理规定。
建国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水文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一、站网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
(一)分区管理到省统一管理(1950~1957)
1950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建立水文总站,统管全流域的水文工作。1951年1月水文总站改建为测验处水文科。1953年3月设立秦厂水文分站管辖河南省境黄河流域的测站。
1950年6月,由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派员在河南省淮河流域设立建国后第一批水文站,归由蚌埠一等水文站领导。1950年12月治淮委员会在河南省开封成立淮河上游一等水文站,领导河南省淮域水文工作,1951年5月,淮河上游一等水文站迁至漯河,改称漯河一等水文站,归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领导。
1951年,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简称省水利局,以下同)建立洛阳一等水文站,管辖洛阳地区的水文站网。同年建立南阳一等水文站,管辖南阳地区的水文站网。
1952年8月6日,河南省水利局与河南省治淮工程部成立水文科,统一领导各专区治淮指挥部设立的水文站和省水利局所辖的新乡、洛阳、南阳一等水文站及其属站。10月,漯河一等水文站撤销,11月平原省建制撤销,新乡一等水文站及漯河一等水文站均划归水文科领导。1953年9月,省治淮总指挥部和省水利局机构又分开,治淮水文科仍领导省境淮河流域内的水文站,其它各地区的水文站均由省水利局领导,省水利局根据水文测站管理任务,开始成立水文分站,管理南阳、洛阳、新乡三处一等水文站。
1954年4月省水利局将伊、洛、沁河上的水文站移交给黄委员会领导后,河南省境内的黄河流域水文站的规划、设置、管理均由黄委会水文部门负责。同年年底,省水利局增设安阳一等水文站管理安阳地区的站网工作。1955年水文站网规划和新水文测验规范的贯彻,按水利部水文局要求,撤销原一等水文站的建制,改设安阳、新乡、五爷庙、唐河、南阳、西峡等水文中心站,分片管理水文、水位及雨量站。
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11月2日根据中央指示,批准治淮指挥部与水利厅于1957年4月合并。同时成立省水文总站,负责全省水文业务领导。行政及政治思想领导归地方管理。从1957年5月起,将原治淮水文科领导的二等水文站改组为中心水文站,原水文分站领导的中心水文站进行了调整,当时改组或调整后的中心水文站有潢川、息县、汝南、周口、漯河、襄城、常庙、紫罗山、南阳、濮阳、安阳、新乡、西峡13处,分别管理各区的水文工作。原汾河试验站小商桥排涝实验站因各种原因未建立。
(二)下放县管理到水电部管理(1958~1965年)
1、 下放县管:
在1958年“大跃进”形势下,省水利厅贯彻紧缩机构,下放干部劳动锻炼的精神,“可以下交的单位,尽量下交”,决定将水文站、流量中心站分别交县水利局领导,水文总站并入勘测设计院,设立水文测验室。
2、 省、专、县分级管理:
1958年测站管理权限下放后,由于地方对水文工作认识不足,随意抽调测站人员,造成资料缺测、停测,同时有的测站受人类活动影响不能及时调整,影响了站网的整体功能。因此,1961年9月19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豫水文字第44号文“关于改进水文测站管理的通知”,决定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凡属省直接领导的大型水库和灌区,其水库站、渠首站和入库站、灌区部份重要的测站、担负国家重大科学研究的试验站,由省水利厅直接领导。凡国家基本站和省、专(市)为防汛、工程管理、规划设计需要的专用站和试验站,由各专(市)水利局领导。对跨专区的大型水库站及其入库站、雨量站,由领导水库管理部门的专(市)水利局统一领导。凡为县水利建设、防汛抗旱及农业生产服务的专用站、试验站等,由县领导。群众站则本着自设、自管、自用的原则,由人民公社、生产队管理。基本水文站及省级专用站、试验站,在分级管理后,其增设、迁移、撤销等问题,由专(市)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由水利厅决定,其中基本水文站的调整,应报水电部备案。专县级的专用水文站,其站网规划和增设、迁移和撤销等调整问题,分别由专县决定,并报上级业务部门审批。按上述精神,在1961年年底完成了水文管理体制的调整和交接工作。省水利厅仍由勘测设计院水文测验室负责领导8个水文站(板桥、时庄、祖师庙、中牟、尉氏、扶沟、高集和漭河径流试验站)及3个雨量站(龙王庙、贾楼、象河关),并负责对全省水文业务工作的指导。各专水利局和部分县水利局成立水文组、股等水文管理单位,负责辖区的水文测站管理工作。
3、 上收省水利厅统一管理
1961年12月18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豫水字63号文“关于南湾等13座水库收归省直接管理的通知”,这13座水库是南湾、薄山、杨庄、宿鸭湖、白沙、昭平台、白龟山、石漫滩、孤石滩、彰武、小南海、陆浑、鸭河口。并明确规定“水库的管理机构及其所属水文站、电站,一并收归省直接管辖。
1962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以中发503号文批转水电部党组“关于当前水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意见的报告”。1962年12月7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以豫发(62)714号文批转水利厅党分组“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批示,加强水文测站管理工作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意见是:“(一)将现有各专(市)水利局领导的国家基本站,省统一规划的专用站,径流试验站,收归我厅直接领导,属水文部门建制。(二)建立全省统一的水文测站管理体制,原省水利厅设计院所属测验室改为水文总站,负责全省水文测站的管理工作,该总站由厅直接领导。为了便于管理,将各专水利局原水文管理机构改为信阳、许昌、南阳、开封、商丘、洛阳、新乡、安阳8个水文分站,作为总站的派出单位,担负所属测站的行政、财务、技术管理工作和所在专区的水情工作。专水利局负责督促分站完成上级所布置的工作任务,办理水文职工的奖惩、评级、评薪等工作,并报我厅批准。(三)水文测站的政治思想工作,党团组织关系仍由所在县社党委领导。(四)水文测站职工列为勘测工种”。
上述水文体制的交接工作,在1962年底基本完成。1963年1月成立省水文总站,负责全省的水文管理工作。
4、 上收水电部管理
1963年12月9日,国务院水电字828号文批转水利电力部“关于改变水文工作管理体制报告”。报告中的意见是:“一、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电力厅(局)所属水文局、水文总站收归我部统一管理,并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文局或水文总站的名称改为水利电力部某某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总站,委托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电力厅(局)代管。二、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电力厅(局)水文局或水文总站管理的水文分站、基本水文站、水文实验站、专用水文站,一律划归新成立的水利电力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总站直接领导。三、水利电力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总站自1964年起一律改为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经费、器材列入中央计划和中央预算,由水利电力部审批下达。”河南省水利厅水文总站从1964年起,改称水利电力部河南省水文总站,统管全省的水文工作。
(三)水文与气象合并,到再次下放地、县管理(1966~1979年)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总站及分站水文领导机构受到冲击,1968年5月成立水文总站革命委员会。同年12月5日,水文总站留3人坚持工作,其余50余人去搞“斗、批、改”,全省水文管理工作基本陷于瘫痪,在测站职工的努力下,基本维持了全省的测验、整编和水情工作。
1969年12月,水文气象合并,成立水文气象台,由省水利局领导(当时水利厅改为省水利局)。1971年9月,水文和气象分开,恢复省水利局水文总站。
1970年1月19日,省革委生产指挥组以豫生字(70)9号文“关于再下放一批企事业机构归地、市革委领导的通知”。第三条为“取消原水文分站跨地区的领导关系,原设在信阳、许昌、商丘、安阳、南阳的水文分站及派出水情组(驻开封、洛阳、周口专署)连同设在各地区、市的水文站、委托水位、雨量站(黄委和长办所属站除外)均下放给所在地区、市革委领导。设在大型水库上的水文站(包括入库站),建议各地划归工程管理单位统一管理,对于省与省、地区和地区之间水文机构的调整撤并和设置,要从全局出发,与有关方面进行充分协商”。
(四)再次上收省统一管理(1980~199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水文工作进入稳定、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6月,水电部水文局向全国水利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水文工作和改革水文管理体制的意见”,认为当时水文组织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水文管理体制混乱,不适应水文工作特点,阻碍着水文工作的发展,基层职工生活困难,不安心工作的现象相当普遍。”建议改革管理体制,“水文管理一律恢复到省、市、区水利局管理,基本水文站网的设撤审批权收归水利部”。
1980年1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以豫文(1980)4号文《关于把各地市水文站收归省管的报告的批复》同意省水利厅党组的报告,明确“各地市水利局领导的水文分站(包括辖区内各水文站,于1980年元月1日起收归省水利厅水文总站统一管理,改为省水文总站的派出单位,负责所在地、市行政区内的全部水文工作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各水文站的党团组织受水文总站党委和地市水利局党组织双重领导”。在2月中旬完成了交接工作。收省管的水文站139个,水位站26个,委托雨量站499处(不含黄委所辖各类测站)。
1985年8月6日,水利厅豫水人字(1985)046号文转发省编委批复,为加强全省水利资源管理,将原河南省水文总站改名为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统管全省的水文及水资源的监测工作。
1993年6月8日,豫水文字(1993)036号文《关于水文分站,勘测大队更名的通知》:根据水利部人劳(1992)99号文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河南省水文工作的具体情况,经总站党委研究决定:将各水文分站、勘测大队更名为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更名后人员编制、机构规格、隶属关系不变。至1995年省水文水资源总站下属有南阳、信阳、驻马店、许昌、漯河、周口、商丘、洛阳、郑州、新乡、安阳、开封、平顶山、濮阳14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及相应14个水环境监测中心,分别管理各地区水文、水质的监测工作。
二、站网整顿
由于水文测站下放,管理松弛,给水文监测工作带来不少问题,使水文站网整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故在管理体制上收后,对站网进行整顿。其目的是提高站网的基本功能,发挥现有站网的作用,以取得更高质量的水文服务和水文资料,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60年代初及80年代初进行过两次大整顿。
1960年水文管理体制上收后,1961年12月,以(61)豫水文字第29号文“河南省水文测站管理暂行办法(草案)”的通知。1962年6月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以豫水字第47号文“关于解决1962年水文测验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都明确了水文站网的性质、任务和管理权限。为了加强管理,1963年省水利厅转发水电部《水文测站管理条例草案》,并制定《河南省水文测站管理工作条例补充规定草案》,要求各级水文站对照检查、落实措施、贯彻执行。同年根据水电部水文局布置的测站鉴定(内容包括测站位置、河段断面、水准点、基线、水尺、测量标志、仪器测具、过河设施、测洪能力、气象场等)的中心任务,总站统一布置各分站根据各地区的情况进行逐站鉴定,提出鉴定意见报总站统一审定。通过测站填制的《测站鉴定书》,摸清情况,制定计划,为整顿测站基本设施提供依据。同时以修定后的《水文测验暂行规范》为标准,重新颁发各测站“任务书”。根据河流特性,总站提出测验项目,由分站提出测验项目的任务和要求,属站管理等意见,报总站审批后统一颁发。对委托水位站、雨量站等首次实行“委托合同制”。以分站为单位,分别与委托观测员签定合同,明确任务,商定报酬,定时检查,解决问题。通过整顿,加强管理,资料质量明显提高。1961、1962、1963年测验质量比较见表2—3—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水文工作改革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整顿水文站网和基本设施。1980年水文管理体制再次上收后,在1984年对现有水文站网进行逐站审查,(内容包括:设站目的;站址位置;观测项目;水帐分析等)。使现有站网达到布局合理,设站目的明确,受水利工程影响的得到处理,观测项目基本配套,测站的代表性和资料的使用价值获得提高。全部整顿工作于1984年底结束。
三、建立规章制度
水文测站高度分散,位置偏僻、远离领导,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业务技术上又要求高度的统一,管理工作难度大。为此,除了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外,要制定有关制度、条例、办法或措施。用以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河南省1961~1963年水文测验质量比较表
表2—3—1
项目1961年1962年1963年备 注
测到洪峰流量的82%82%92%
洪水流量过程测得好的27%32%44%指洪水过程测次分布十分均匀的
执行精测法的21站28站99站
精测法在30次以上的 38站
进行流速仪比测的 61站
进行水流平面图测绘的 30站
委托雨量站缺测中断的36.7%31.2%10%指淮上区委托雨量站
1956年8月水利部颁发《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全国有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后,在全省水文职工中学习、贯彻规范。并首次颁发“测站任务书”。1957年分别填制各类测站的《考证薄》,初步建立站史资料。
1964年水电部颁布《水文测站管理草案》20条,其基本要点:实行分级管理,各司其责,健全工作、学习、生活制度;遵守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保证完成各项任务。按上述精神,各地区按当地情况,各水文站都建立了学习和业务、岗位责任、质量检查、请示报告等制度,以及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办法等。保证了测站工作的顺利进行。
1964年水文职工结合本身业务大练基本功。学游泳、学技术、学技能、开展赛珠算、赛仪器装卸等活动。总站、分站蹲点带面,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广大职工互学互帮,开展试验研究,精简水、流、沙资料分析,探求垂线流速系数和堰闸系数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水文设施建设、精心设计、严格管理、勤俭办站。站网不断充实完善,稳中有发展。各项工作很有成效,是河南省水文工作开展得较好的时期。
1993年,在总结建国水文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河南省水利厅制定了河南省《水文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使站网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为实现“站网优化,分级管理,技术先进,精兵高效,全面服务”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四、试行站队结合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固守断面收集的水文资料,不能正确反映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很难满足用水部门的需要。
70年代后期,水利部提出水文基层管理体制和测验方式改革,试行站队结合意见。1979年总站研究确定商丘水文分站为进行站队结合试点单位,并更名为商丘水文勘测大队。1985年水利电力部颁发《水文勘测站队结合试行办法》,推动了站队结合的发展。自1979~1987年间,河南淮河流域试行站队结合区片有4个:商丘勘测大队;史灌河区队;开封勘测队;郑州勘测队。至1990年上述四个测区面积达18140km2,占全省面积的10.9%。水文站14处,占全省站数的9%。还有水位站4处,辅助观测点122个。通过实施《水文勘测站队结合试行办法》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勘测方案,并逐步扩大站队结合范围。1990年后又组建鸭河口测区、白龟山测区、汝州区片、新蔡区片、郸城区片、汝河区片、泌阳、卫辉、南阳片,至1995年,全省站队结合范围达34530
km2,占全省面积20.7%。水文站有27处,占全省水文站数的22.7%。
实行水文站队结合,开展巡测是基层水文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一项重要改革。实践证明,站队结合,可以扩大工作范围,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有利于开展技术咨询和综合经营,组织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稳定队伍,增强活力,
更有利于发挥水文站网的整体功能。但站队结合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是水文行业里投资最大的工程,又是基层管理体制和测验方式的重大改革。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急待解决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