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部栏目
  • 全部栏目
  • 水文要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 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
  • 政策法规
  • 规范标准
  • 通知公告
  • 水资源监测
  • 水环境监测
  • 水情信息
  • 专题专栏
您现在: 首页 » 水文文化 » 水 文 志 » 正文
第一章 水文管理
发布时间: 2014-01-09 15:16:24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242

第一章 水文管理

第一节 水文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河南省水文管理机构分别由流域机构和行政区域管理机构管理,属于淮河流域部分由华东水利部委托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水文科管理,治淮委员会成立后,河南省淮河流域的水文站改由淮河上游漯河一等水文站管理。1952年,漯河一等站划归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工程部水文科领导,直至1955年,所属共计有各类水文站77处,职工278人。非淮河流域部分分属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设计科下设的南阳、洛阳、新乡3个一等水文站管理,至1954年,所属共计有各类水文站38处,职工155人。1952年8月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曾与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合署办公,仍由两部门各自管理。1953年9月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与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又宣布分开,但至1956年11月又再次合并,成立了统一领导全省水利工作的河南省水利厅。合并后全省水文工作统一由新组建的河南省水利厅水文总站管理,站长刘也秋。此前,1954年省境伊洛河、丹沁河上的水文站移交给黄河水利委员会管理。

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的实施和大量水利工程的蓬勃开展,水文工作发展很快,根据全国统一站网规划,新设了许多水文站。为了便于管理在省水利厅水文总站下设立潢川、息县、长台关、汝南、周口、漯河、襄县、常庙、紫罗山、南阳、濮阳、新乡、西峡等13个中心水文站和南湾、薄山、板桥、石漫滩、白沙等5座大型水库水文站,由中心站和水库水文站分管所辖范围内的流量站、水位站、雨量站。另外,还设立了薄山水库水面蒸发和汾河水文迳流两处实验站。(汾河实验站于1957年5月撤销)。1958年6月,由于国家形势发展的需要,成立了只有一年零两个月的河南省水文总站即宣布撤销,水文业务工作由省水利厅设计院下属的水文测验室管理,而各中心站、水库站、实验站则下放到所在地、县和水库管理处领导,有的地、县还将水文站下放到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领导。水文体制下放以后,有的水文站人员被抽调,有的水文站测验设施遭受破坏,水文工作受到影响。为此,1961年9月19日省人民委员会以豫水(61)44号文下发“关于改进水文测站管理工作的通知”,决定对不同类型的水文测站实行省、地分级管理,即中心水文站一律上收地(市)水利局管理,局下设水文科或水文组负责具体管理职责;大型水库水文站则仍随水库管理处建制,归水库管理处领导。同年12月省人民委员会又以豫水(61)63号文下发“关于南湾等13座大型水库收归省直接管理的通知”,将水库水文站也随同水库收归省、市、自治区水利厅直接管理。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水文工作的领导,1962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62)503号文批转水电部党组“关于当前水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意见的报告”,同意将国家基本水文站一律收归省、市、自治区水利厅(局)直接领导,并同意将水文职工列为勘测工种。1962年12月7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下发了豫发(62)714号文,批转省水利厅党组“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加强水文测站管理工作的报告”,将由各地、市水利局领导的国家基本站、省统一规划的专用站、径流实验站收归省水利厅直接领导,建立全省统一的水文管理体制。1963年1月,恢复成立省水利厅水文总站,张剑秋任站长。同年12月9日,国务院又以国水电字(63)828号文批转水利电力部“关于改变水文工作管理体制的报告”,同意将各省、市、自治区水利(电力)厅(局)所属的水文局、水文总站收归水电部统一管理。各省水文总站委托各省、市、自治区水利(电力)厅(局)代管。从1964年元月起省水文总站改称为“水利电力部河南省水文总站”,下设信阳、南阳、周口、商丘、许昌、新乡、安阳共7个水文分站。1963年,第二次水文总站成立以后,统一规划和调整了全省水文站网,水文分站在原有7个的基础上,又设立了驻马店、洛阳、郑州3处。对水文职工进行了政治和业务培训,加强了队伍建设,改善了基层测站的测报设施和生活条件,经过几年时间全省水文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这一时期,是我省水文工作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省水文管理体制再次遭受动荡,层层下放。1969年4月30日,水利电力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以(69)水电军生水字第125号文通知,将水利电力部所属各省、市、自治区水文总站及其所属的水文站下放给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领导。同年12月,省水文总站宣布撤销,与气象台合并,在省水利局革命委员会下设水文气象台,管理全省水文气象工作。1970年1月19日又以豫生字(70)9号文将全省水文站下放给地、市。1971年9月,气象部门实行军管,水文、气象分开,又恢复了省水利局水文总站,但基层水文站仍属地、市水利局管理,各地、市水利局内保留水文分站建制,负责具体管理工作。而个别地区,如南阳地区曾将水文测站下放到县,归县水利局领导。由于水文管理体制层层下放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动乱,全省水文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测报质量下降,水文业务骨干外流,水文测报设施严重老化和失修,已很难适应防汛、抗旱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为此,1972年,水电部召开的全国水文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水文体制应由省、市、自治区管理,不宜层层下放,下放到县的应收归地区(市)管理。水电部下达了水电水字(72)58号文“关于当前水文工作的几点意见”。据此,河南省水文工作管理体制恢复到省、地两级管理方式,即人、财、物由地、市水利部门管理,水文业务工作由省水文总站统一管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水文工作也迎来了春天。1980年1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精神下发豫文(80)4号“关于把各地市水文站收归省管的报告的批复”,同意水利厅党组的报告,将各地、市水利局领导的水文分站及其所属水文测站,于1980年1月1日起收归省水利厅水文总站统一管理。同年4月,厅党组批准成立“中共河南省水文总站党委”,负责全省水文系统党的工作。徐荣波任党委书记兼水文总站站长。至此,全省水文系统的党、政、财、业务全面恢复由省统一管理。水文总站内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人事科、测验室、水情室、水质监测室、水资源室等共8个科室及信阳、驻马店、南阳、周口、许昌、洛阳、商丘、郑州、新乡、安阳等共10个水文分站。

随着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水文工作从单纯的测、整、报,不断扩展一些新的领域。1979年开始的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水文工作拓开了新的工作领域,水文工作已成为服务于国民经济各项建设、特别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参谋。为此,1985年8月6日,省水利厅以豫水文字(85)46号文转发省编委批复将“河南省水文总站”改名为“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为了适应区域水文、全面服务和科学管理的需要,1985年以来河南省基层水文测站的管理逐步推行站队结合的形式,以流域水系或行政区域相结合的原则组建水文勘测队,并筹措资金建立水文勘测队基地。至1995年全省共组建了商丘、开封、漯河、平顶山、濮阳、潢川、西峡、鸭河口水库上游(南召)等水文勘测队,其中商丘、开封、漯河、平顶山、濮阳为勘测大队,与水文分站平级,直接归水文水资源总站管理;其他几个为水文勘测队,仍由所在水文分站领导。水文水资源总站的内设科室根据水文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有较大变化。至1995年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内设科室共有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总工程师室、劳动人事科、财务器材科、多种经营办公室、工会、老干部科、测验室、水情室、水资源分析室、水质化验中心、水文计算中心等13个科室和中心;下属信阳、驻马店、南阳、周口、漯河、许昌、平顶山、洛阳、商丘、开封、郑州、新乡、安阳、濮阳等14个水文分站(勘测大队)。

豫编[1997]8号文,关于改变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名称的批复: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同意将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更名为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原规格不变,保留河南省水质监测中心牌子,将设在郑州、开封、洛阳等市(地)的14个水文分站更名为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机构规格为副处级。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省水文水资源局内设的科室亦有较大的调整。至1999年,省水文水资源局内设有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人事劳动科、监察室、工会、财务审计科、离退休职工管理科、综合经营科、测验科、水情科、水资源科、计算信息室、水质监测室等13个科室。

历年水文管理机构的变迁,省水文水资源局(1999)内设科室和下属机构及历年省水文管理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见表1-1-1、1-1-2、1-1-3

第二节 水文职工

一、 职工队伍组成

建国初期,河南省水文职工除少数技术骨干是由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人员及建国后大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外,大多是招收当地青年学生或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员,经过短期水文业务培训即参加水文工作。中央决定根治淮河以后,在华东地区的大专院校开始举办水文专业人员的培训,其中有一批水文专业人员分配到河南省水文工作岗位,这是河南省建国初期最早的一批水文专业技术骨干。1954年以后,河南省曾选拔一批在职职工到安徽怀远淮河水校进修水文专业。1956年河南省水利学校成立后,该校虽没有开办水文专业,但有不少学习水利工程、农田水利等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水文队伍

建国后河南省水文管理机构变迁情况一览表

表1-1-1

非淮河流蜮

淮河流蜮

河南省农林厅

水利局设计科

(1951.4~1952.8)

淮河上游

漯河一等水文站

(1951.5~1952.8)

新乡卫河一等流域站

南阳长江一等流域站

洛阳黄河一等流域站

省水利局治淮总部合署办公

(1952.8~1953.9)

省水利局

(1953.9~1956.11)

省治淮总部工程部水文科

(1953.9~1956.11)

省治淮总部工程部水文科

(1956119~1957.4)

省水利厅水文总站

(1957.4. ~1958.6.)

省水利厅设计院水文测验室

(1958.6. ~1963.1.)

省水利厅水文总站

(1963.1. ~1964.1.)

水利电力部河南省水文总站

(1964.1. ~1965.11.)

省水利厅水文总站

(1965.11. ~1968.4.)

河南省水文总站革命委员会

(1968.5. ~1969.12.)

省水文气象台

(1969.12. ~1971.9.)

省水利厅水文总站

(1971.9. ~1980.1.)

河南省水文总站

(1980.2. ~1985.8.)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

(1985.8. ~1997.1.)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1997.1. ~至今)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1998年水文建制表

表1-1-2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直属科室 省属局

党委办公室 人事劳动科 办公室 工会 财务审计科 离退休职工管理科 综合经营科 测验科 水情科 水资源科 计算信息室 水质监测室 监察室

河南省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省驻马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省南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省周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省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省洛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省商丘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省新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省水文机构领导人员表

表1—1—3

机构名称姓名职务任期

淮河上游

一等水文站刘启佑站长1951.2~1952.4

张 政副站长1952.1~1952.10

刘也秋站长1952.5~1952.10

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

水文科赵劲民科长1952.8~1953.1

刘也秋科长1953.1~1957.4

河南省农林厅

水利局水文分站孟克东站长1953.9~1955

河南省水文总站刘也秋站长1957.4~1958.6

郝诚儒副站长1957.4~1958.6

河南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水文测验室刘也秋主任1958.6~1963.1

河南省水文总站张剑秋站长1963.1~1964.1

水利电力部

河南省水文总站张剑秋站长1964.1~1965.4

河南省水文总站刘彤站长1966.4~1968.4

河南省水文总站

革命委员会张连均代主任1968.5~1969.12

河南省水文气象台马金印负责人1969.12~1971.9

河南省水文总站刘彤负责人1971.9~1980.1

徐荣波书记、站长1980.2~1983.10

王亚岭书记1983.11~1985.8

河南省水文机构领导人员表

续表1—1—3

机构名称姓名职务任期

河南省水文总站王志芳站长1983.11~1985.8

马骠骑副站长1981.8~1985.8

倪太庚副站长1981.8~1983.12

杨正富副站长1983.11~1985.8

夏邦杰主任工程师1980~1984.1

河南省

水文水资源总站王亚岭书记1985.8~1989.7

马骠骑副站长1985.9~1989.4

副书记1986.5~1989.3

书记、站长1989.4~1993.12

严守序副站长、站长1985.8~1987.1

1987.2~1989.3

刘春来副书记1989.8~1993.5

杨崇效纪委书记1986.7~1993.8

杨正富副站长1985.8~1997.1

杨大勇副站长1989.4~1997.1

田龙副站长1989.9~1993.7

王志芳总工1985.8~1992.10

于新芳书记1993.5~1997.1

邹敬涵站长、副书记1993.9~1997.1

赵庆淮副书记1993.9~1997.1

王有振副站长1993.9~1997.1

潘涛副站长1993.4~1997.1

陈宝轩总工1993.4~1997.1

河南省水文机构领导人员表

续表1—1—3

机构名称姓名职务任期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于新芳书记1997.1~1999.12.31

邹敬涵局长、副书记1997.1~1999.12.31

赵庆淮副书记1997.1~1999.6

杨正富副局长1997.1~1999.12.31

兼总工1998.10~1999.12.31

杨大勇副局长1997.1~1999.12.31

潘涛副局长1997.1~1999.12.31

王有振副局长1997.1~1999.12.31

陈宝轩总工1997.1~1998.9

,这些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是河南省又一批骨干力量。至1957年全省水文职工总数已达487人,其中干部和工人的比例约为3:1,干部中行政干部占比例很少,技术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也比较少,约20~30人,具有工程师技术职称的只有2人。

1957~1965年,水文体制经历了一次下放和上收的变动,站网和人员都有较大的变化。水文体制下放期间部份水文技术人员被地方抽调去搞其他工作,因此,1963年水文体制上收后,省水文总站首先抓了队伍的建设,除开展枯季在职职工的政治和业务培训外,吸收了大专院校水文专业的毕业生,同时还吸收了开封师院和新乡师院的地理、物理、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共20多名,充实到各分站和测站。1964年为了加强水文队伍的政治领导,厅调配了10余名由部队转业的连以上干部和一部分地方科级以上干部,充实到总站科室和分站担任领导工作。至1965年全省水文职工总数为773人,其中省水文总站55人,分站和测站718人,干部和工人的比例约为5:2,技术干部与行政干部的比例约为4:1,技术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到50余人,具有工程师职称的6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水文体制再次经历动荡,水文职工中有不少转入地方,同时又有不少青年工人加入水文队伍,其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水文职工子弟,这部份青年职工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毕业,没有经过水文专业技术培训。因此,文化大革命后期,全省水文职工队伍,一方面是老职工年龄老化,面临离退休,技术骨干流失;另一方面是青年职工大量进入,技术素质较低。这二方面的状况对水文工作都产生不利的影响。至1976年,全省水文职工总数为665人,其中省水文总站43人,分站128人,测站494人;其人员组成为行政干部94人,技术干部371人,工人195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水文体制于1980年上收省管,水文总站领导十分重视水文队伍的建设。为了充实水文专业技术人员,首先吸收一批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的陆地水文专业(大专)学生共42人;其次,从在职职工中选拔了一批青年职工参加函授大学、电大和黄河水利学校陆地水文专业培训,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再次,从1987~1993年开办了二期长江职工中专(水文专业),1993~1996年开办了一期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函授班(大专),1998年开办了一期本科函授班。此外,总站每年还从全国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吸收水文、水资源、分析化学、计算机、机电、政治经济、财会等各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同时也组织在职职工参加院校各类专业的培训。经过10余年的努力,全省水文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至1995年,全省水文职工总数为938人,其中总站100人,分站346人,测站492人;行政干部18人,技术干部408人,工人51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7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33人。

二、 职工教育

建国初期,水文职工队伍的组成比较复杂,基层测站的职工大多来自当地知识青年,没有受过水文专业技术的教育,政治思想状况不齐,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技术训练。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在枯水季节进行集中学习,测站除留少数坚持工作外都集中到开封,根据学员情况分班,先进行政治思想学习,然后再学习文化和水文业务技术。如1954年冬,集中在开封治淮总指挥部工程部,学员120多人,分甲、乙、丙三班,文化水平较高的在甲班,较差的乙班和丙班,由水文队伍中文化较高、受过水文专业训练的同志讲课,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水文专业技术知识、水文测验规范等,经过四个多月的学习,学员们思想政治和文化、技术知识有较大进步,可以达到高级工和中级工的水平,能胜任测站的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这样的枯季集中学习,从1953~1956年,每年冬季均进行,全省经过学习的水文职工约1000余人次。第二种方式是从在职职工中选拔一些文化基础比较好的送到安徽怀远淮河水利学校学习水文专业,学制二年,达到中等专业水平。也有个别经过考试调干学习进南京华东水利学院,学制四年,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属于这样正规的学习,到1956年为止,全省约有700人。

1958年以后,水文体制下放,冬季的集中学习就停顿了,直至1963年水文体制上收,为了加强水文职工队伍的建设,于1964年汛后在郑州又举办了一期规模较大的集中学习,参加人员共200人,主要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小四清”,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业务技术方面则主要由各分站组织学习《测验规范》,采取讲课、答题、现场测试、专题问答等各种形式,使《规范》的学习达到非常细致、具体、深入的程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职工教育基本处于停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水文体制再次上收省管,鉴于当时全省水文职工队伍青黄不接、技术人员外流、青工业务素质较低等现状,总站领导对职工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制定了长远的目标和近期计划:即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年)职工教育以文化补课为主,结合学习水文专业基础知识,着重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安心本职工作;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1986~1990年)以学习水文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辅助学习各类专业技术知识,达到全省各类专业人员结构基本合理;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1~1995年)以提高水文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为主,达到更新知识,培养高一层次人材的目的。为了落实这一计划,六五期间,在黄河水利学校举办了一期水文专业大专水平的在职职工培训,共35人;七五期间,举办了二期长江水利职工中专水文专业的培训(函授),共45人;八五期间,举办了一期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函授)的培训,达到大专程度,共13人。除以上比较正规的集中学习培训外,在职职工中有不少同志参加了各类不同专业,如财会、化学、计算机、外语、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学习,分别在外地或本地大专院校获得大专或本科毕业证书。此外,总站本身也结合业务工作举办各种短期业务技术培训,如缆道技术、电算整编、地下水、计算机、财会、水化学、文秘、纪检、测站站长岗位。

195023 1954年治淮部份共262人,水利局部份155人;

1955年治淮部份测站共278人( );

1954年治淮部份测站共62人( )。

1964年部下达全省编制为735人。

河南省历年水文人员组成情况表

表1-2-1

年份 全省 各级 各类
1965 775 551 861  
1966 767 453 1105  
1967 756 955 1105  
1968 798 1055 2013  
1969 844 1254 2456  
1970 945 1654 2846  
1971 956 1845 2945  
1972 1054 2056 3045  
1975 1154 2452 3354  
1976 1213 2684 3345  
1977 1324 2874 3844  
1978 1452 2787 3946  
1979 1522 3054 4152  
1981 1734 3245 4566  

河南省历年水文人员组成情况表

续表1-2-1

年份 职称 人数 总数 比例 离退休人数
1980 副高 1615 9241 3.9 257
1981 副高 1645 7157 1.8 338
1982 初级 1256 8170 1.1 349
1983 中级 1371 9415 2.0 320
1984 中级 2745 7216 4.2 438
1985 中级 2358 8466 5.3 465
1986 中级 2684 8678 3.2 478
1987 中级 2998 9845 5.5 655
1988 中级 3154 9974 4.5 545

 

自1980年至1995年全省共举办各种职工教育培训40多期,接受教育的人数达1400多人次,取得大、中专毕业资格的150多人,共计培养各类专业本科毕业生26人,大专毕业生80人,中专毕业生50余人,用于职工教育的经费每年平均4万元,1990年达8.4万元,1980年以来共计达40多万元。

 

短训班1954.11~1955.4开封治淮干校半年文化课、水文测验120中、高级

短训班1955.11~1956.3开封治淮干校半年文化课、水文测验100中、高级

脱产学习 淮远

淮河水利学校二年水文专业 中专毕业

脱产学习 淮远

淮河水利学校二年水文专业

专业进修 华东水利学院 水文预报2

1958~1965华东水利学院

主办水文预报

培训班 水文预报7

职工集训1964年冬郑州、水文总站半年思想政治100

水文预报1973~1974河北沧州一年水文预报4

水文专业教育1984~1986黄河水利学校二年水文专业35大专毕业

水文专业教育1987~1990长江职工中专二年水文专业25中专毕业

水文专业教育1991~1993长江职工中专二年水文专业20中专毕业

水文专业教育1993~1996河海大学

(函授)三年水文专业13大专毕业

水文专业教育1986~1989河海大学

(函授)三年水文专业16大专毕业

水文专业教育1988~1993河海大学

(函授)五年水文专业5本科毕业

水文专业教育1988~1991河海大学

(函授)三年水文专业11大专毕业

初级工

培训 水文总站

(三期) 水文206初级工

中级工

培训 水文总站

(三期) 水文152中级工

高级工

培训 水文总站

(二期) 水文34高级工

职工培训 淮委、水文总站、许昌分站(二期)10天缆道技术30

职工培训1995、1996水文总站

(二期) 纪检监察

职工培训1995、1996水文总站

(二期) 水文整编水文测验

职工培训1995水文总站 办公室主任培训

职工培训 水文总站

(三期)20天地下水50

职工培训1995年水文总站

(四期) 测站站长岗位培训80

职工培训1995年开封水利职工

培训中心 计算机40

专业教育1995~1996郑州大学等院校二年财会、化学、计算机、经济28

技术比武1995水文总站、

周口分站一个月水文技术比武

职工想命95~1996956.3培训1995人事部、水利部

(处级干部培训) 政治思想

第三节 财务器材

一、 财务管理

建国初期,水文工作分别由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和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管理,水文经费的管理均没有独立的会计单位,由各中心站(二等站)向省厅财务部门报单据。1956年成立省水文总站统一管理全省水文工作以后,水文经费开始有独立的会计单位。省水文总站为全省水文经费的核算单位,各地市水利局财务部门代管水文经费,向省报送年度报表,基本上形成省、地两级管理方式。到1963年再次成立省水文总站,则采取总站、分站两级管理方式,总站内设有财务科,分站设专职会计,年度由总站汇总作出年报向厅报送。这种两级管理的方式直至1980年以后,延续至今。

建国初期,水文经费由于管理没有独立核算,已无法准确查考。据当时工作的老同志回忆,1956年以前全省水文经费年支出约为30~50万元,1956年至1963年之间约为70~90万元。1963年以后有比较准确的年度财务报表,历年各项水文经费开支情况详见表1-3-1。从表中数字统计,1964~1979年,全省平均水文经费为146万元,其中1976年因上年“75.8”大水水文设施大量毁坏,上级拨水毁经费100万元,当年全省水文经费总数达255万元。1967~1971年经费开支最少,平均只有81万元。1979年以后,水文体制上收省管,水文经费逐年增加,由200多万增加至1995年的1500多万元,1999年的3196.2

万元。其中主要由于工资增加和物价上涨因素相应增加经费外,上级对水文工作日益重视,增加投入,扩大业务,特别在“八五”、

“九五”期间,省计委和省水利厅批准河南省组建站队结合基地和大力改造基层测站设施,共投入基建费4100万元(其中“八五”为1600万元,“九五”为2575万元)(中央和省共同投入)。

全省1949~1999年50年水文经费总投入约为2.34亿元(1964年以前按每年60万元计),年均经费490万元。其中人头费(含正常业务费)1.515亿元,占总经费的64.8%;防汛费1767万元,占7.5%;其他事业费(含技改费、科研、地下水、水质等)2408万元,占10.3%,基建费4100万元,占17.3%。

二、 器材管理

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1949~1966年)全省水文测站使用的主要仪器、测具均由省级水文管理机构统一购置、配发。文革以后,水文体制下放,一部份仪器、测具由各地市水文管理机构自行购置和配发。80年代以来,水文经费以地市水文分站为独立核算单位,从省总站领取的仪器、测具要计入包干经费,因此,部分仪器测具直接由各分站自行购置,以减少运输运送环节。但一些主要仪器,仍由省水文总站统一购置和配发。

水文仪器、测具建国初期主要有经纬仪、水平仪、六分仪,标准雨量计、自记雨量计、自记水位计、悬移质泥沙采样器,浮标投放器、测船、水尺等,随着水文业务的广泛开展,仪器设备也不断增加,除以上常规的水文仪器测具外,增加了吊船过河索,手摇式电动式水文缆道、机动测船、水文遥测设备、电子计算机、水质化验设备、测流车及交通运输工具(汽车、摩托车、三轮车)等。

作为主要测流工具的吊船索,浮标投掷器、手摇缆道,在建国初期即已应用,但正规化的吊船索测流和缆道测流装备,始于60年代中期,以漯河站为代表,其后即在全省大力推广。随着电动缆道的广泛应用,我省又研制成功第一台自动化电动缆道(芦庄水文站),第一台对口开关式电动缆道取沙器(息县水文站),后者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出席1980年全国科技大会,受到全国各省市水文同行称赞参观。但以上二项先进设备,均因部份部件达不到精度要求或难以适应各种水流特性而没有广泛推广应用。

1963年全省共有测船119艘(其中机动测船1艘),至1975年由于缆道的广泛应用,测船被逐步淘汰,减少为94艘,而缆道共有83处(其中电动43处,手摇40处),吊船过河索75处,测桥4处,缆车4处。80年代以后,通过整顿、改造,1990年全省尚有测船75艘(机船1艘),电动缆道70处,手摇缆道30处,吊船过河索54处,测桥4处。

1990年以来,我省开始发展水文遥测系统,首先在淮河流域淮滨水文站以上建成,共有遥测雨量站42处,遥测水位站21处。另外,在淮河流域沙颍河白龟山水库库区也由水库和工程管理部门建成了小范围的水文遥测系统。其后,淮河流域又发展了洪河水系、颍河水系,海河流域发展了卫河水系的遥测系统,至1999年全省共有遥测雨量站37处,遥测水位站22处。

电子计算机的装备,始于80年代初期,开始主要用于水文整编及水文计算,选用的是小型电脑,如pc—1500,苹果机、长城386等。1987年由部水文司统一购置,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装备了容量较大、运算较快的VAX-11/730电子计算机,并作为主机联网总站各科室。随着水文计算、水文预报、水文遥测的发展,电脑的装备逐年增加,目前省局各科室、各勘测局均已配备有各种类型的电脑,至1999年全省共有各种类型的电子计算机150台。

汽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和测流工具在水文部门装备始于80年代初期,1982年全省共有13辆,至1986年增加到21辆,1999年共有30辆。车型包括有测流车、小型运输车、越野吉普车及小骄车等。

历年水文仪器、设备、车辆配备情况详见1-3-2。

第四节 水文工作经济效益

水文经济比较隐含,反映在多方面,它具有时效性、双重性、广泛性和重复利用性。水文经济效益的高低与水文工作测报手段和通讯设备及水文资料积累多少有关。建国初期,水文测报手段和通讯工具都较简陋,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不够及时、准确,水文效益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水文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先进的遥测、遥控、计算机、卫星通讯等手段不断引进,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加快,使水文信息在抗洪防灾斗争中发挥了更加显著的作用,水文经济效益就提高了。要准确反映水文工作经济效益,当前还有一定的难度,现主要针对减灾和水资源开发管理二个部份,体现水文工作经济效益的主要方面。

计人头费占事业费%防汛费技术改造费科研费农水

地下水其他合计省拨中央和流域拨合计

年份经纬仪水准仪流速仪水位计自记雨量计测船缆道车辆 电脑吊船过河索测船缆车浮标投放器交通工具水质分析室计 算机

机动非机动电动手 摇卡车小汽车摩托车

一、 为减免自然灾害的经济效益

(一) 减免洪涝灾害损失的经济效益

水文工作在减免洪涝灾害方面,一种是通过水文信息使现有水利工程根据水情预报进行科学调度发挥更好的防洪效益。另一种是在无工程地区,通过水文服务达到减免洪涝灾害损失。水文效益系数,采用联合国气象组织(WMO)提出的分析数据,即占水利工程总效益的10~33%,我们采用10%,经统计1950~1999年间,减免洪涝灾害损失经济效益达50.81亿元,年平均效益为1.037亿元。

(二) 减免旱灾损失经济效益

减免旱灾损失经济效益的估算具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历史水文气象资料,研究干旱发生规律,为领导防旱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展对蓄水工程进行水量调节及地下水埋深预报,保证工农业用水。此次按下列二种方法进行估算。

1、 利用《河南省建国四十年水利经济效益计算》中灌溉部份按灌溉工程效益的5%进行估算;

2、 按平均年粮食产量的抗旱效益的3%估算。

年平均减免旱灾损失的水文效益,采用以上二种方法的平均值。1950~1999年期间,减免旱灾损失的水文经济效益为25.97亿元,年平均为0.53亿元。

(三)减免水污染灾害损失的经济效益

水文工作减免水污染灾害损失的经济效益绝大部分隐含在社会各部门之中。通过水污染监测、水质分析,参与地方病防治等,为领导部门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水化学、水质状况,是防污治污的科学依据,其效益拟采用国内外通用的分析方法,即以污染造成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损失的百分比及分析治理能力和监测效果进行估算。采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0万分之3,从1976~1999年间,水文减免水污染损失经济效益为年平均0.33万元。

二、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经济效益

水文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仅在水利部门中,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凡曾应用水文基本资料的单位都可能产生。但只有水利部门有比较详细的调查分析资料,如水电、水保、水产、供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其它行业中的水文经济效益很难定量。本次拟采用以水利部门部分项目经济效益为基础,非水利部门的效益相当于水利部门效益的30%,水文工作的经济效益是总效益的5%。1950~1999年间水文工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经济效益为年平均5077万元。

三、 水文工作经济总效益

据省水利设计院《河南省建国四十年来水利经济效益计算》,全省1950~1987年水利经济总效益为702亿元。1988~1999年用同样方法计算(1994、1995二年为插补)总效益约为704亿元,合计1950~1999年约为1406亿元,年平均约为28.7亿元。全省水文经济效益为年平均2.50亿元,相当于水利经济效益的8.69%(若扣除非水利工程地区部分水文经济效益则略低于此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河南省水文工作的逐年各项经费投入经调查核算,1950~1999年共计为2.9126亿元(1980年不变价)含水文部门以外投入的部分费用,如防汛、工管及地方水利部门),年平均为594万元,相当于水文工作年平均效益2.50亿元的2.4%,亦即投入和效益之比为1:41.7。由此可见水文工作的效益是相当高的。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电话:0371-65571718     邮编:450003

豫ICP备150133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