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部栏目
  • 全部栏目
  • 水文要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 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
  • 政策法规
  • 规范标准
  • 通知公告
  • 水资源监测
  • 水环境监测
  • 水情信息
  • 专题专栏
您现在: 首页 » 水文文化 » 水 文 志 » 正文
水文工作大事记
发布时间: 2014-01-09 15:16:49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5101

编写说明

一、河南省水文志《大事记》分古代部分、近代部分、当代部分。古代为传说时期至公元1840年;近代为1841~1948年;当代为1949~1999年。

二、古代部分主要内容为水系变迁、水旱灾害、对水特性的认识、水文测报的首事、有关工程水文等方面,具体摘编原则如下:

1、水系变迁主要是对水系、流域有重大变动的则记,如卫河形成、济水消失、沙、颍、汝河水系的变迁、黄河夺淮改道等,对一般性局部水系的变化则不记。

2、水旱灾害主要是记重大水旱灾害,引起社会动乱或灾情惨重的则记,如商都数迁、明末连续干旱等。对某一历史时期内水旱灾害特别频繁,则综合记述。其他一般性常见的水旱灾害则不记。

3、对水特性的认识,主要是指古人在社会实践中对水或河流特性的认识。均采摘于有关的蓍作之中,如对水循环,水沙规律的认识等。是河南的人和事就记,或虽非河南人,而实践活动在河南的就记,虽是对水或河流特性的认识,但非是河南的人和事就不记。

4、水文测报的首事,主要是河南在古代进行水位、雨量、报汛等首事,以便掌握水文测报发展的历史沿革。

5、有关工程水文方面的认识,主要指古代水利工程中孕育着的工程水文知识,如大禹治水中,主要记述他治水活动中的观测水位和水文调查,要有别于水利大事记的记述;对古代水利工程主要记述有关工程水文的知识,而不是记工程。

三、河南地处中原,洛阳是“九朝故都”,开封是“七朝都会”,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出现过许多古代的思想家和水利专家。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古代治水的中心区域,因而写古代水文大事记,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容,是河南水文志的编纂特点之一。

四、资料来源多蕴藏在古文献之中,编写时参考了《中国水文志大事记》的索引资料,进行了源于河南的考证加工,对引文有条件查对原文的尽量查对了原文。

五、中国古文献浩如烟海,编水文大事记,犹如沙里淘金,遗漏在所难免。这次编写有的条目时间尚须考证,文白语言夹杂,也需清理修改。尚需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和补充完善。

传说时代(公元前23世纪)

最早洪水记载

据《通鉴纲目》载:“帝尧六十一载洪水”(公元前2297年)。《尚书.尧典》记有该次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咎”。意思是说遍地洪水为害,淹没了丘陵和平原,人民遭灾难啊!

尧舜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

大禹治水活动中的水文调查

大禹治水时,据《尚书.禹贡》记载:“禹__随山刊木┄┄”,又《史记.夏本纪》载:“禹┄┄行山表木┄┄”。据唐司马贞所作《史记索隐》中说:“表木谓刊木立为表记”是说大禹当时用木立于水中以观测河水涨落。《史记.夏本纪》中还记载了大禹进行洪水调查,用“准绳”和“规矩”进行简单测量的事迹。

夏帝癸十年(公元前16世纪)

据《竹书纪年》载:夏帝癸十年,“伊洛竭”。为伊洛河发生枯水现象的最早记载。

商汤二十四年(公元前16世纪)

商汤大旱

据《竹书纪年》载:汤“十九祀(商代称年为祀)大旱,二十至二十四祀均大旱,大祷于桑林,雨”。是最早的一次连旱记载。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仆后继1世纪)

商因大水数迁都城

据《通鉴纲目》记载:“商汤元年都城在亳,后因河患数迁其都。先迁西亳(今偃师),仲丁六祀(公元前1557年)迁都于嚣(今荥阳西北),河颤甲元杞(公元前1534年)迁都于相(今内黄),祖乙元杞(公元前1525年)因相毁于河,又迁都于耿(今温县),祖乙九祀(公元前1517年)耿毁于河,后迁都于邸(今山东郓城,盘庚十四祀(公元前1388年)迁都于殷(今安阳)。

商盘庚以后(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甲骨文中的水情信息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中有大量水文、气象方面的记录。郭沫若蓍《甲骨文字研究》中之第57片甲骨记有“ㄓ从雨”,郭氏解释为“谓有急雨,有骤雨也”;又第676片甲骨记有“不雨,其雨,翌日戊又大雨,辛又大雨”,是说丁日无雨,第二天戊日大雨,至第五天辛日又大雨。甲骨文上的“昔”字,是写作

或 的,将水波纹画于太阳的上方或下方,意思是说,已经过去的日子曾经有过洪水的泛滥。

周穆王十三年至十四年(公元前489年~前者88年)

最早的水文地理记述

据顾实所蓍《穆天子传西征讲疏》(成书于1931年)中考证:由周史官记于周穆王十三年至十四年之际的《穆天子传》,〔于晋太康二年(281年)与《竹书纪年》一书同时出土于汲县古冢〕以日记形式记述了穆王及随从于十三年闰二月自宗周(今洛阳)出发经西北诸省,经中亚,于十二月到达欧洲华沙,于十四年三月起程东归,十一月回到宗周。沿途跋山涉水,所记经过之河流湖泊和雨雪风旱等天气情况。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水文地理游记蓍作。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

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据《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王所穿也”。清胡渭在《禹贡锥指》中说:“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一般认为这是黄河第一次改道。河徙后的河道,大改从滑县附近向东,至濮阳西,转而北上。入山东境。

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

最早阐明水面蒸发机制

庄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一说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据蓍《庄子.徐无鬼篇》(约成书于公元前369年~前280年)载:“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说明水面蒸发与风和日照有关。

《吕氏春秋》记冰情

吕不韦(?~前235年)秦国阳翟人(今河南禹县),他主编的《吕氏春秋.冬纪》篇中记有:“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裂开之意);┄┄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说明在先秦时期,黄河流域人民对冰情现象已有观察和认识。

早期对水循环的认识

《吕氏春秋.圆道》篇中提出:“云气西行云云然,科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圆道也”。小为大,重为轻是说明涓滴可以汇合河海,海水又蒸发为浮云,形成水循环的道理。

白圭对水旱规律的探索

据《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时治水名家白圭(约公元前375年~前290年,洛阳人)预测农业收成随水旱十二年为一变化周期;丰收——收成不好——过渡——旱——收成较好——过渡——丰收——收成不好——过渡——大旱——收成较好,丰水——过渡。

濮阳瓠子河决 黄河第一次夺淮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元光三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当年堵口失败,汉武帝听信丞相田分之言:“江河之决皆大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之,未必应天。”故未再堵合,以致泛滥二十余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卒数万人,亲到河上督工,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背着薪柴填堵决口,终于堵合。

张戎对黄河水沙作量的估计

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安汉公王莽召集群众征求治河意见,张戎首先指出黄河的特性:“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尘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他从水流、泥沙角度分析黄河下游河患成因,提出以水刷沙的创见主张。特别是“河水重浊,号为一石六斗泥”这句为黄河治理具有深刻意义,常为人们所引用。

王充论水循环

王充(公元27~约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少游洛阳太学。所蓍《论衡》一书的“顺鼓篇”中说:“案天将雨,山先出云,云积为雨,雨流为水。”在“说日篇”中说:“雨之出山,或为云载而行,云散水坠,名为雨矣。夫云则雨,雨则云矣。初出为云,云繁为雨,┄┄”。在“物势篇”中说:“下气蒸上,上气下降。”已能对地面蒸发、行云、降雨作水循环现象的解释。

“水则命名的由来”

东汉许慎(约公元58~147年),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于建光元年完成《说文解字》一书,对“测”字解释为“深所至也”。据段玉裁(1735~1815年)注释:“深所至谓之测,度其深所至亦谓之测。”前一句指测水位,后一句指测水深。“测”字从水,则声。这是嗣后将观读水位的设备以“水则”命名的由来。

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

伊阙石刻推算洪水

据《晋书.五行志》载:“魏文帝黄初四年六月,大雨霖,伊、洛溢,至津阳城门(古洛阳城),漂数千家。”又据《水经注.伊水》载:洛阳伊阙左壁上石刻铭文:“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约合10.9m),齐此已下。”经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人员多次调查测量,推算该年伊河的洪水流量达2万m3/s。

西晋初杜预分析豫东地区涝渍灾害

和地下水位的关系

西晋初,徐、兖、豫三州大水,涝灾严重。杜预提出废除兖豫东界陂塘的对策,他认为由于陂塘的浸润,地下水位过高,每逢大雨,积水无法下渗,是造成渍涝灾害的原因,主张在兖豫东界平原地区“宁泄不蓄”。已认识到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和渍涝灾害的关系。

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至晋永嘉三年(309年)

伊、洛、沁、河、汉多水、旱灾

据《晋书.五行志》载: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八至九月,大雨霖三十余日,伊、洛、河、汉皆溢,“岁以凶饥。”

据《晋书.五行志》载: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六月“大霖雨,河、洛、伊、沁皆溢。”

据《晋书.坏帝纪》载: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三月,大旱,┄┄河、洛、江、汉皆可涉。”

北魏考昌三年(公元527年)

郦道元的水文地理巨蓍《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527年),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曾任颍川(今许昌市)太守、鲁阳(今鲁山县)太守、河南尹等官职。公元493年,曾随孝文帝巡视黄河,观三门山砥柱天险。所蓍《水经注》,作了40倍于《水经》原书的补充而成为30.3万字的巨蓍,旁证转引,详加考证,集中国六世纪以前地理学蓍作之大成。

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

据《宋史.河渠志》载:宋大中祥符八年“六月诏:自今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这是中国制定“警戒水位”的最早记载。

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

以物候名描述黄河水年内涨落变化的过程

据《宋史.河渠志》载:天禧五年有人提出:“以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自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之凡一寸、夏秋当之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华始开,水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花水,春末芜菁花开,谓之荣华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炎乱华(即芦苇花开时节),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日断冰杂流,乘寒复结,谓之戚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描述了黄河一年之内水位涨落过程的年内分配规律。

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

全国测报雨雪

据《宋史.仁宗本纪》载:“宝元元年┄六月┄甲申,诏天下诸州月上雨雪状。”

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

欧阳修论述黄河泥沙堆积运动对河决影响

北宋人对黄河泥沙运动的观察大都在河南境内的澶、滑地区进行的。宋仁宗至和二年,欧阳修就曾说:“且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引势之常也。”又说:“天禧以来屡决之因┄┄,水既淤塞,乃决天台埽(今滑县),寻塞而复故道;未几,又决于滑州南铁狗庙,今所谓龙门埽者。其后数年,又塞而复故道。已而又决王楚埽,所决差小,与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终以壅淤;故又于横陇大决口。”《宋史.河渠志》。对黄河泥沙堆积运动和河决影响有了实践的认识。

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

首次出现估计流量的概念

据《宋史.河渠志》载:“汜水出玉仙山,索水出嵩诸山,合洛水,积其广深,得二千一百三十六尺,视今汴尚赢九百七十四尺。以河、洛湍缓不同,得其赢余,可以相补。”这里以河流断面面积和水流速度来估计河流流量的概念,在中国水利史上是第一次。

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

黄河开始长期夺淮

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冬,金兵南下,宋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从此南流,经鲁、豫之间,至今山东钜野、嘉祥一带注泗入淮,形成黄河长期夺淮的局面。

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

黄河阳武决口大徙夺淮

据《续资治通鉴》载:宋绍熙五年八月壬子“河决阳武(今原阳),由封丘东注梁山泺,分为二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南清河入淮,汲胙之间,河流遂绝。”此后,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河决北徙。黄河夺淮历经600余年始告结束。

唐、宋时济水消失

先秦时期,济水分黄河南、北两部分。北流源出济源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今已并入漭河;南流本是黄河故道,因分流处与河北济口隔岸相对,古人遂视为济水下游,当时济水自今荥阳县北分黄河东出、流经今原阳县南、封丘县南,流入山东省。至唐代,河南省境段已为黄河侵袭淤积而湮没。唐、宋时,曾在开封先后导汴水和金水河入南济故道,以通漕运,济水消失。

唐、宋时淮河流域平原河道变迁

在古济水和颍水间,原为鸿沟航道系统,为战国时开凿。引黄河水自今荥阳北,东经中牟北、开封北折而南,经尉氏东、太康西至淮阳分两支,南支入颍河,东支为沙(蔡)水通淮河,元代蔡河湮塞。鸿沟在开封向东分出一支,称为汴水(又称汴渠),南宋时湮废。贾鲁河上游及其索、须河源,原属济水流域,唐代以后,济水消失,扩大了淮河流域面积。沙河原是古汝水支流稚水,汝水在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因其泛滥从舞阳断流,将上段及支流稚、澧等水改道入颍河,从此分为南、北两条汝河,分别流入沙河及洪河。

北宋以后卫河形成

晋代以前,豫北卫河水系还未形成,当时太行山东麓的清水、淇水和洹水(安阳河)都流入古黄河。东汉建安年间,曹操于淇水口作堰遏淇水东北流入白沟,以通漕运,晋代又将清水从入黄河改为东会淇水入白沟。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利用清水和白沟开挖永济渠。北宋以后,将永济渠更名御河。元末明初,始称卫河。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

襄汉漕渠因渠成而水不上而停工

宋太宗诏开襄汉漕渠(亦名赐皇沟、始皇沟),历转望、罗渠(今赵河),凡百余里,因“渠成而水不上”而停工。主要渠系水位高程不够,是古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尝试。

秦和二年(公元1202年)

颁布《河防令》 规定黄河汛期时间

据《金史.刑志》载:是年颁布《河防令》十一条,其中规定“六月一日至八月终”为黄河涨水月,沿河州县必须轮流进行防守。

金哀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

决黄河寸金淀 夺涡入淮

据《续资治通鉴.宋纪》载:“八月朔旦,蒙古兵至洛阳城下立寨,┄┄赵葵、全子才在汴,亦以史嵩之不致馈,粮用不继;蒙古兵又决黄河寸金淀(在今开封城北)之水,以溉南军,南军多溺死,遂皆引师南还。”河南夺涡河入淮。

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

最早提出“海拔”概念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1231~1316年),公元1262年,被任命提举诸路河渠,1263年又升为河渠副使,1265年升任都水少监。据《元朝名臣事略》载:“以海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谓汴梁之水去海甚远,基流峻急,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缓,┄┄。”在中国首次提出“海拔”的概念。

黄河塘马报汛

据明万恭在《治水筌蹄》(成书于公元1573年)中记述:“黄河盛发,照飞报边情,摆设塘马,上自潼关,下至宿迁,每三十里为一节,一日夜驰五百里,其行速于水汛。凡患害急缓,堤防善败,声息消长,总督者必先知之,而后血脉通贯,可从而理也。”这是黄河从上游潼关向下游传送水情的最早记载。

明万历21年(公元1593年)

全省特大水灾

这次特大水灾,主要在淮河流域,有记载可查的受灾县41个,东部、南部的灾情尤为严重。淮阳:“夏五月大水,淹麦。秋大水淹稼,淫雨弥月,平地水深数尺,破堤漫城,四门道路不通,出入以舟。”汝南:“春夏淫雨,历秋弥甚,势若倾注,淮、汝横溢,舟行于途,人栖于木,田禾庐舍崩坏殆尽,其溺而死者无算。”各州县地方志中多有记载,洪、汝、沙、颍等河横溢为患,洪汝交汇之新蔡,洪水自西北澎湃而来,平地水深数丈,人物房产冲陷殆尽。

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该年全省特大水灾,各流域皆大雨,加之黄河决孟津口,横浸数百里。有记载可查的受灾县54个。新乡:“大水,县北行舟,淹没田禾。”汝南、正阳:“秋八月淫雨,大水,平地行舟”,“水坏民舍,鱼入街市。”内乡:“六月湍河水溢四十余日,庐舍尽淹”灾情惨重。

明崇祯十一年至十四年(1638~1641年)

发生连续四年的特大干旱

崇祯十一年至十四年(1638~1641年),河南发生连续4年大面积的特大干旱,旱情、灾情遍及全省,有70余县为重灾区,以黄河南北两岸最为严重,河南各地井河皆竭,濠沟扬尘,蝗虫蔽天,瘟疫流行,野无表草,田无人耕,人饥相啖。罗山:“民饥死者十之五六,流亡十之三”,内黄“人死七分”,濮阳“人死过半”,史籍记载“人相食”的有60余县。由旱灾造成的动乱,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水灌开封城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明军决黄河堤,水灌起义军军营,起义军亦另决一口,二水会流冲灌开封,造成开封全城覆没,几十万人遭受灭顶之灾的悲剧。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

陈潢提出流量计算方法

陈潢(1638~1189年)是河道总督靳辅(1623~1692年)的得力谋士。靳辅蓍《治河方略》中记载:陈潢提出“测水法”,即先测出水流速度及河道横断面积,二者相乘即得流量,称作“水方”,这是首先提出了完整的流量计算方法。这一“测水法”,在清余金所蓍《算迪》中都有记载。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淮河开始报汛

据《续行水金鉴》载: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乾隆提出:淮河应建立报汛制度,按照黄河用塘马报汛的办法,正阳关为淮水上下关键,“大汛时,着白钟山(时任江南河道总督)酌委妥员在彼探报”。七月,河南抚院覆称:于信阳州属之长台关河口、罗山县之周家渡口、息县之大埠口、乌龙集、固始县之往流集、三河尖等处”各照式设立水志,令地保乡约轮日看管,令州判巡检,每月派役巡查,如遇水发,则由各县挨次填单飞报下游。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

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

1761年8月16至20日,伊、洛、沁河及干流区间均发生连续大暴雨。雨区范围较广,除三花区间外,还包括漳卫河和洪汝河流域。由于伊洛河、沁河和干流区间洪水同时遭遇,在花园口断面形成近400年来的最大洪水,造成黄河下游的严重灾害。这场洪水的特点是干支流洪水同时遭遇,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据调查计算,花园口洪峰流量达32000m3/s,5天洪量85亿m3,12天洪量120亿m3。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乾隆帝批评黄河河督报汛不实

据《续行水金鉴》载: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二日,乾隆帝对河督李奉翰等所奏黄河陕县万锦滩七月间几次涨水尺寸提出批评:“所奏未免张大其词。黄、沁等河叠次涨水,其势固为旺盛,但骤来之水,旋涨旋消,迨第二次涨水,其初次所涨之水自已早经下注,断无积雨久待之理。┄┄若如该河督等所奏,竟似河水有涨无消,积高至一丈四五尺,一齐下注,有是理乎?┄┄嗣后该河督等奏报水势增涨情况┄┄毋得仍前重叠牵算,过事张皇,致骇听闻也。”

清高宗乾隆五十至五十四年(公元1785~1789年)

乾隆御笔淮渎庙碑

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河南布政使江兰探淮源。奏称:“禹庙(今固庙)前有井,乃淮源所出”。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清高宗弘历对江兰奏称淮源在固庙井有疑,命河南巡抚毕沅详勘,御笔淮渎庙碑:“┄┄至中峰胎簪山,见水一潭,询土人指为淮池(注:小淮井),复延缘细径而上十余里,始至山顶,有大石盘陀广十余亩,旁洼渊映(注:大淮井),泉出石间,为之汰除沙砾┄┄汲取无竭。┄┄是为淮渎真源也。”

近代部分

(公元1841~1948年)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水文工作始受外来影响的时期。晚清时,河南水患频繁,但地方史志资料较有详述。民国时期,始建水利机构,开始专司水文工作。由流域水利部门顺直水利委员会、江淮水利局等和本省水利部门想继设立水文测站。1931年大水后,测站始渐增多,水位、雨量、流量、泥沙等测验项目逐渐齐全,开始发展到采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规范测验工作。但受近代政治局势的影响,战乱不已,水文工作发展仍然比较缓慢,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全省测站几近全部停测。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祥符张家湾决口 河督文冲被革职充军

陕州万锦滩黄河于6月上旬“长水二丈一尺六寸”。武陟沁阳于6月上旬“长水四尺三寸”。据东河总督文冲奏称:“历查伏汛涨水,从未有如此之盛者”。6月16日祥符上汛引堡无工处所(张家湾附近)滩水漫过堤顶。22日口门“刷宽80余丈,掣溜7分”。黄水决堤而出后,至开封西北城角分流为二,均向东南下注至距省十余里之苏村口,以下又分为南北两股,北股溜约三分,由惠济河经陈留、杞县、睢州、柘城至鹿邑之北归涡河,注安徽亳州以下。南股溜有七分,经通许、太康至淮阳、鹿邑交界之观武西冲成河槽9处,弥漫而下。受灾20多州县。由于河督文冲思想麻痹,估算水情不足,防汛不力,祥符河决传至京城后,道光帝下渝革职河督文冲“枷号河干,以示惩儆”,后充军伊犁。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黄河中游特大水,中牟决口

6月上中旬,沁河连接10次涨水。陕州万锦滩又“长水5尺5寸”。水至下游后,中牟下汛九堡(今辛寨)出险。26日堤身蛰陷,“口门塌宽100余丈”。以后黄、沁河继续涨水,至7月19日,中牟九堡“口门宽360余丈,中泓水深2丈八九尺不等,东坝头水深5.5尺,西坝头水深5尺”。中牟决口后,溜分为两股:贾鲁河经中牟、尉氏、扶沟、西华等县入大沙河;一由惠济河经祥符、通许、太康、鹿邑、亳州入涡河。受灾30余州县。

该年洪水,陕县有“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之说。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0月在水利部水文局谢家泽局度率领下,调查1843年洪水,推算陕县洪峰流量达36000m3/s。

清咸丰五年(1855年)

黄河决口改道

6月中旬,黄河上中游大水,各河汇注下游,以致洪水漫滩,望无际,下北厅兰阳汛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乡以西)三堡以下“无工之处登时塌宽三、四丈,仅存堤顶丈余。”19日决口过水,于20日全行夺溜,下游正河断流。黄河决口后,先向西北斜注,淹及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再折向东北,淹及兰、仪、考城及直隶长垣等县村庄。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黄河夺淮的历史。

光绪三年(1877年)

河南发生连续3年的大旱灾

光绪三年前后,河南发生连续大旱年,而以是年为尤甚。据河南各地方志记述,无雨日数一般为7~12个月,最长者达到18个月。“河南有四、五季未收者,有二、三季未收者”,报灾87厅、州、县”,“待赈饥民不下五六百万”,饿死者无数,状极凄惨:有“攫遗骸而吮其髓者,有抱髑髅而盐其脑者,及呼吸无力,而亦倒矣。甚至割煮亲长之肉,并有生啖者”。据清代户籍统计,这次大旱黄河流域各省死亡1300万人左右,按引估算,河南饿死者近200万人,约为当时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荷兰单百克等在考察铜瓦厢时测验泥沙

本年,荷兰工程师单百克和魏舍来华对黄河下游进行考察,曾在河南铜瓦厢处测验过黄河泥沙含量。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黄河下游河道图测成

东河总督吴大微于3月间奏请自河南阌乡金才关至山东利津铁门关间测量河道,并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山东、河南巡抚张曜、倪文尉会商。旋即“遴派候补道易顺鼎总司其事,分饬各员按段测绘,于十六年三月全图告竣”,名为《御览三省黄河全图》,这是黄河上最早用新法测出的河道图。

1919年(民国八年)

全国颁发《河川测验办法七条》

10月,由农商部、内务部、全国水利局会衔布置全国各省开展水文测验工作,随文印发《河川测验办法七条》,测验项目有降水量、流量、流率、水位等。

1919年(民国八年)4月

顺直水利委员会在洒始办水文站

顺直水利委员会于1918年3月在天津成立,是华北各河进行近代科学的水文观测工作的首创机关,认为水利“均有赖于悠久之水文记录,一切乃有依据”,它的水文经费开支曾占当时整个水利经费的四分之一,并规定在“华北各大河沿河设立水尺,逐日记载水位之涨落,谓之水标站,分主要、次要两种,主要者,每昌自上午8时至下午8时,每隔2小时观测水位1次,在汛期盛涨时,则改为每小时或半小时观测1次,且昼夜不停,以防遗漏最高水位。其次要者,在平时仅在上午8时及下午4时观测2次,但在汛期要增加观测次数,并昼夜观测,与主要站同。水文站要测验流量、含沙量,在平时,每2~3日施测一次,若遇洪水或河底有变迁时,则随时施测。巡测站是在汛期中,于平汉铁路各大桥梁处增设临时水文站,施测水位及流量。”

1919年(民国八年)4月,顺直水利委员会在河南省境内黄河上,设立陕州水文站(今陕县)测验项目有雨量、水位、流量、含沙量。它是黄河上最早设立的两个水文站之一(另一个是设在山东省境内的泺口水文站),也是河南省境内设立最早的水文站。

1919年(民国八年)11月

江淮水利局在河南始办水文站

1919年(民国八年)11月江淮水利局在河南省境内设立洪河口水文站和三河尖水文站,但1920年起方有水位资料,洪河口水文站在1921年仅有少量资料。

1920年(民国九年)

河南水利分局成立,专司水文工作

1920年(民国九年)元月,河南水利委员会(1915年7月成立)改组为河南省水利分局,专司水文工作。

1921年(民国十年)

设立彰德、淇县、新乡汛期水文站

1921年(民国十年)顺直水利委员会又在安阳河彰德(今安阳)、淇河淇县、卫河新乡三处设立汛期水文站,利用京汉铁路桥,施测水位、流量和含沙量,安阳站还观测雨量,这三个站分别于1926年以后停测,汛期的巡测资料曾刊载在1948年7月华北水利工程总局编印的《南运河流域资料记载表》中。

1922年(民国十一年)

淮河流域增设一批雨量站

1922年(民国十一年)江淮水利局在河南省境内又增设了桐柏、信阳、商城、驻马店、新蔡、叶县、周家口、长葛、杞县等一批雨量站。

1923年(民国十二年)

《豫河志》出版

由河南河务局局长吴陨孙主持,黎世安等21人参加编纂的《豫河志》出版。该书为记述河南黄、沁、河的一部专志,共28卷29万字,分成图、源流、工程等7部分。

1928年(民国十七年)

设立柳园口水文站

1928年(民国十七年)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为华北水利委员会,又在黄河干流上开封县设立柳园口水文站,但至1929年底就停测。

1931年(民国二十年)

全省特大水灾

1931年6~8月,“自交夏令淫雨不霁,时而细雨缤纷,时而大雨倾盆”,水灾遍及全省江、淮、海水系,河道普遍漫溢,数十县治,一片汪洋,低洼之地,尽成泽国。全省有82个县受灾,灾黎不下百万,有5000万亩耕地被淹。有13万多人、33万头牲畜死亡。重灾区有确山、镇平、鄢陵、桐柏、商丘、遂平、沈丘、邓县、潢川、襄城、信阳、罗山、西华、内乡、唐河、郾城、新蔡等数十县治。灾情极为惨重。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洪水调查资料,其洪峰流量:淮河长台关为7480m3/s;沙河漯河站为3760m3/s;伊洛河水系洛阳站为11100 m3/s;龙门站为10400 m3/s;黑石关为7800m3/s,均为1761年以来的第二位。这次全国性的江淮大水,促使了水利事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对水文工作的重视和发展。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河南水文测量队成立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在省建设厅水利机构内组织水文测量队,计划在本省黄、淮、卫各河流域内,择较大之河流上,设立流量站、水标站18处,观测各项水文事宜。这1932年成立的水文测量队是河南省最早成立的第一个省属的水文站领导机构。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河南省建设厅设立19处水文测站

1933年秋(民国二十二年),河南省建设厅先后在全省各大河上设立16处水文站和2处水位站。水文站为双洎河长葛,沙河郾城、周口,贾鲁河扶沟,淮河干流长台关,白河南阳、新野,洛河洛阳、洛宁,伊河嵩县,伊洛河偃师,卫河合河镇、新乡,淇河淇门,洹河安阳,漳河渔洋,沁河木栾店等17个站。水位站为白河白滩和伊洛河杨庄2处。以上各站大多是仅有观测员1人,逐日记载水位、雨量、蒸发量等,各站流量系由技术员每月巡回用流速仪或浮标法施测,如洛阳、洛宁、嵩县、偃师、杨庄站为一测区,由一位技术员按月巡回施测,并检查其它记录。在上述测站中,查卫河合河镇、新乡北关、淇河淇门三站系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至次年七月先后设立,有水位、流量资料外,其他多数站时间虽早,但资料多缺,或开始仅有雨量资料,而水位、流量记载多在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以后。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河南省设立水文站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华北水利委员会所辖区域为黄河以弱注入渤海的河湖流域及沿海区域,对原辖河南境内的黄河测站移交黄委会领导。1933年,河南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上,共有9个水文站和2个水位站。其中,在黄河干流上有陕县、孟津、秦厂、高村四个水文站和石头庄水位站;在支流伊、洛、沁河上设有杨村、黑石关、嵩阳、洛阳、武陟5个水文站和仲贤村水位站。1937年以后,由于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绝大多数测站停测、撤销。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陕县水文站出现大洪水

入汛以来,黄河中游普降大雨。8月8日午夜,陕县水文站水位陡涨,水尺没顶。9日午夜,又出现大洪峰,当时水位、流量均未测得。事后根据所遗水痕得知其最高洪水位为298.23m(大沽),推算流量为23000m3/s。后经1952~1955年多次整编审查计算,确定这次洪峰流量为22000m3/s。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下游堤防横遭决溢 京汉铁桥被冲毁

8月10日,大洪水到达下游后,两岸堤防横遭决溢。至11日,计决温县堤18处、武陟堤1处、长垣太行堤6处、长垣堤34处、兰封堤1处、考城堤1处,共61处。另外北岸华洋堤、南岸考城堤还有数十处漫溢过水。京汉铁路黄河桥被冲,中段20余孔基础倾斜动摇,经抛石抢护,至17日,特快客车吨位在20吨左右者,可以人力推动过桥,普通客快及货运车的客货仍以驳船渡河。至20日始经修复通车。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秦厂水文站设置无线电台

黄河水利委员会获得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调拨无线电机两台,能收发250~300公里以内的电信。一台设于秦厂水文站;一台设于开封黄河水利委员会。从2月20日起秦厂水文站逐日向开封报告水位、流量。此为黄河专设无线电台之始,也是河南省境内水文站专设无线电台之始。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首次进行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

8月11日下午3时,于开封黑岗口黄河水位最高时取水样,由黄河水利委员会送请华北水利委员会代为进行泥沙颗粒分析,至11月,将此水样的泥沙颗粒组合分析完毕,并绘制成图表。此为黄河上首次进行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也是河南省境内首次进行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工作。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河南省政府强调重视水文工作

据民国二十四年河南省政府年刊《五年工作报告》记载:“本省连年水旱频仍,所有河流,急待治理,而水文测量,尤为设计河道工程最重要之根据,其统计价值,又须持久至数年或数十年而后效用始彰。今日缓办一日,即将来治水计划缓成一日。”强调重视水文工作的意义。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伊、洛河大水

7月8日,伊、洛河水暴发,两岸泛滥成灾,死亡千余人,陇海铁路轨上水深1米,偃师县城被淹(当时县城在陇海路南)。后经调查推算这次洪水在黑石关洪峰流量为10200m3/s。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11月,由沈怡、赵世暹、郑道隆编的《黄河年表》经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作为参考资料印行。该年表分列唐尧时代起至民国22年(1933年)的黄河洪水、河患、治河、引河、决河、徙、溢、涨、赈灾、开渠、河议等史料,共计13万多字。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黄河入汛日期改为7月1日

黄河防汛向例以7月15日为伏秋大汛入汛日。自民国24年7月10日董庄(今山东鄄城境)决口后,从本年起改为7月1日入汛,以备不虞。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元月

全国水利委员会谈加强水文工作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元月,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委员会举行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确定全国水利建设方针建议案,其中明确“水文测验为规划水利工程之基本工作,唯此项测验资料,不以数量之多为贵,而贵测验之精确,其分配布置,亦不重在繁密,而重在匀当。故各种水文测验,应通盘筹划,原定测验与稽查方法,并与国外测站取得联系,一面尽力改进测验所用之仪器,训练测验人才。以期结果完善。”以加强水文工作。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导淮委员会在河南省境增没水文测站

1931年大水后,至1936年期间,由导淮委员会陆续增设了淮河镇、息县、潢川、项城、郾城、临汝、禹县、密县、新郑、太康、开封、永城等一批雨量站和周家口、杜曲(临颍县境)、陆桥(扶沟县境)、漯河、息县、杨埠(汝南汝河)、潢川、三岔口(新郑县境)、徐家咀(固始史河)等水文、水位站。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河南省建设厅增设一批水文测站

1935年8月(民国二十四年)河南省建没厅水利处成立,从1936年以后,又增设了淮河息县、潢河潢川、溮河信阳、洪河西平、汝河汝南、史河固始、沙河漯河和唐河的唐河等水文站及安阳河西高平、惠济河砖桥等水位站。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大部测站在1937年相继停测。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扒决中牟赵口黄河大堤

6月初,为阴止日军西进,当时国民党政府军事最高当局密令在中牟、郑州一带扒决黄河大堤,放水隔断东西交通。因口门处大堤土质沙松,以致倾塌堵塞,不能过水。难夺主溜,虽分别在4日、5日、6日及7日扒口,但均未成功,不得不另选适宜地点。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扒决郑县花园口黄河大堤

6月6日晚,新八师在河南郑县花园口开始掘堤,至9日晨复用炸药炸开,上午9时决口过水,临背差大,口门迅速冲大,主溜穿堤而出,奔腾直泄。泛水一般沿贾鲁河经中牟、开封、尉氏、扶沟、淮阳、周口入颍河,至安徽阜阳由正阳关入淮;另一股自中牟顺涡河经通许、太康至安徽亳县由淮远入淮。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县市受灾。在八年泛滥中,因黄灾出外逃亡的390万人,死亡89万人。这次人为大水灾,河南首当其冲,有20个县受灾,675万亩耕地被淹,逃亡117万人,死亡32万余人。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李西河设立水文站

花园口决口后,在花园口口门以西2公里之李西河铁牛大王庙设立水位站,逐日记录花园口的水位变化。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郑县金水河改道

郑县金水河原流经老坟岗一带,汛期经常泛滥淹没德国化街一带繁华区,因而进行改道。本年冬黄河水利委员会承担了这项工程的设计、施工任务,并派监防处长王恢先主其事,年底进行测量,次年春施工,改道由菜王北流,于北郊大石桥向东,至燕庄附近入正河。新河道只修南堤,大水时任其北泛,5月12日竣工。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河南省水文总站成立

1930年河南省建设厅迁往洛阳大屯,在1940年,由经济部水工试验所和河南省建设厅双重领导,成立了河南省水文总站,总站主任仝允奎(省建设厅第三科科长兼),工程师冯龙云,副工程师王锦树,还有事务员一、二人,水文经费由水工试验所供给,经费一时来不了,就由建设厅垫支。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日伪水文观测资料荒唐可笑

1939年华北地区沦陷后,日伪成立建设总署,它是一个经济侵略机关,在河南设有日伪建设总署开封工程局,于1940年至1944年为了控制航运的需要,曾设立新乡水文站,在豫东、豫北的各县进行雨量观测,但观测的资料成果,荒唐可笑,如1940年的年雨量,杞县为9324公厘,阳武为7180公厘,陈留为4936公厘,根本不可信,又为1942年,河南大旱,但该年的年雨量资料,夏邑为3745公厘,陈留为什么200公厘。据认为是观测人员对伪的一种抵制。因此,这期间的日伪雨量观测资料,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列入资料统计,弃而不用。

1941年(民国三十年)

河南省水文总站增设水文站

1941、1942年由省水文总站主办,在当时国民党控制的区域内,又恢复增设了息县、潢川、西平、汝南、杜曲、周家口、漯河、南席、西孟亭等水文站,并调派技术人员去测站工作。但时局混乱,观测工作时测时停。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陕县水文站观测洪水位发生失误

8月4日,陕县水文站观测员为避免日军隔河射击,用经纬仪作远距离观测水尺,以致发生失误,将水位298.66m误为299.66m(大沽),推算流量亦误为29000m3/s。后经50年代整编水文资料时修正流量为17700m3/s。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全省连续特大干旱

1940年豫北夏秋旱,1941年冬季少雨雪,1942年春夏秋全年持续干旱,一直到1943年夏旱结束。据当时仅有的少数雨量站资料记录,年雨量较常年偏少4~6成。其中,1942年旱灾最为严重,旱情遍及全省90余县,受旱耕地约6000万亩。黄河沿岸20余县为重灾区。1943年4月6日,天津《前锋报》记述:“1942年大旱,河南3000万人,十之八九正困于饥饿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死于这场旱灾的有300万人之多。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沙颍河大洪水

8月2~16日,河南西部伏牛山、外方山及嵩山,山区发生局部性大暴雨。这场大雨主要位于沙颍河、伊河及唐白河上游,雨区范围约5万平方公里,暴雨区约1万平方公里。暴雨中心位于沙颍河流域北汝河、沙河上游。北汝河、沙河及伊洛河上游出现了50~100年来的最大洪水。据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查洪水资料,北汝河紫罗山站(集水面积1800平方公里)洪峰流量达10000m3/s,沙河下汤站(集水面积825平方公里)为8650

m3/s,都超过1975年8月洪水的记录,而为自1870年以来的首位。沙颍河上游山洪暴发,下游堤防溃决,推算漯河(沙河)流量为3760 m3/s。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黄河花园口堵口开始

3月1日,黄河花园口堵口工程正式开始,至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陵晨四时,花园口堵口合陇,从此黄河水全部回归故道。

1946~1948年(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

河南省境黄河流域的水文测站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河南省统计年鉴记载,黄河水利委员会豫境分支机构,其中有陕县、花园口、尉氏、洛阳、界首水文站以及龙门街水位站。1947年水文站有所增加,黄河水利工程总局水文总站驻地在开封,管辖河南省境的测站有陕县、花园口、孟津、洛阳、开封、兰封、木栾店等水文站和龙门镇、黑石关、秦厂等水位站,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能以基本维持观测的仅有陕县、花园口、开封柳园口等站。

1946~1948年(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

全省管辖的水文站

1946年后,国民党政府水利部内设有水文司,统管全国水文工作,1947年按流域、区域在全国重新设立18处水文总站,其中由中央水利实验处在开封设有河南水文总站,是区域性跨流域的水文机构,总站主任还是仝允奎,仍接受河南省建设厅双重领导,经费由水利实验处供给,当时河南水文总站管辖以下测站:黄河流域的有杨庄水文站和洛阳水文站;淮河流域的有:三河尖、郾城、周家口、汝南水文站和襄城县水位站;汉江流域的有南阳、唐河水文站和淅川、新野、邓县水位站,以上测站,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几近全部停测,但三河尖测站观测人员杨子俊在断绝经费的情况下,坚持不懈,长期观测,从1932年起至1949年,水位资料完整,并刻记了许多年份洪水痕迹,取得了长期宝贵的水文资料,1951年曾得到华东水利部的嘉奖。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文工作大事记

(1949~1999年)

1949年

国民党政权全面崩溃,河南省原有少数水文设备观测工作,已陷于停顿状态,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随着河南省大规模治淮、治黄水利建设的开展,水文站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1月8~18日

中央水利部在北京召开“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1950年工作计划,把“各水系查勘测量、水文、水工试验等基本工作”列为重点工作项目之一。

1950年

3月

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组成黄泛区查勘队,查勘河南、安徽黄泛区和淮河中、上游各干、支流,队长何家廉。历时半年,进行自然地理、河流、水文、灾情等调查和土壤渗漏、产流等测试。

4月 5~7日

在华东区召开的南京水文会议上,固始淮河三河尖水位站观测员杨子俊30年如一日,长期不计报酬,坚持工作,保持水位资料连续完整,受到大会表扬。

5月 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派沈观可恢复设立周口、漯河二等水文站。

6月

6月1日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宣布成立,水文工作由水利局设计科主管,科长魏希思。设立新郑、颍桥、宝丰、临汝、遂平、嵩县、宜阳等8个汛期水文站。华北水利工程局在卫河上设立楚旺水文站。

华东水利部派出技术人员,配合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测验处水文科对淮河上游河南境内设站,计设立长台关、息县、三河尖、西平、固始、扶沟、杜曲、西平、新蔡(洪河)等水文站和洪河口、新蔡(汝河)、等水位站,其中息县、漯河、周口为二等水文站,分片管辖三等站和水位站。

6月13日,中央水利部颁发《报汛办法》。

7月 河南省防汛指挥部于设立临汝、宝丰、襄县、新郑、遂平等第一批报汛站。黄河水利委员会设立黑石关(洛河)水文站。

平原省水利局(省会新乡)成立测验科,并在卫河水系上设立新乡、淇门、合河、浚县、蒋沟等汛期水文站。

19日 周口站用浮标测流,8月1日用旋杯流速仪测流。这是建国后淮河流域河南省境内最早恢复测流的站。

夏 淮河流域普降大雨,洪水泛滥成灾,许多河流漫决。洪河决口88处;汝河决口156处;淮河、白露河、史灌河决口262处,信阳城关7月4日平地水深数尺。汝南、新蔡一片汪洋,平地行船。河南省淮河流域受灾面积93.3万多hm2,受灾人口460多万人,倒塌房屋21.8万间。遂平县境内京汉铁路一度中断行车。设立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测得了一批暴雨、洪水资料。

10月 水利部设立水文局,负责指导全国水文工作。

是年 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测验处水文科主管淮河流域水文工作,科长李映棠。

是年 降水量和蒸发量观测时制均以9时为日分界,水文资料整编方法采用中央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规定表报格式的水文资料刊布实例执行。测站报汛按统一规定的密码,送当地邮电局拍发。

1951年

1月

2日水利部颁发《各级水文测站之名称及业务》规定,规定各省设水文总站,各大流域可分段设立水文总站,总站下设实验站、一、二、三等水文站以及水位站、雨量站等。

17日 河南成立开封一等水文站,站长朱克俭。

3~5月

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在黄河流域伊洛河水系设立潭头、嵩县、龙门、卢氏、长水、宜阳、洛阳等水位、水文站,其中洛阳为一等水文站,站长张三照。在汉江水系设立西坪、西峡、黑山头、南阳、新野、内乡、急滩、刁河店、唐河、社旗等水位、水文站,其中南阳为一等水文站,站长王景溪。

4月 水利部颁发《当前水文建设的方针和任务》,水文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探求水情变化规律,为水利建设创造必备的水文条件。

5月

淮河流域开封一等水文站迁至漯河,改称淮河上游(漯河)一等水文站,原漯河二等水文站并入,站长刘启佑。并前后增设调整了汝南、固始、沈丘、长台关、新蔡、襄城等一批二等水文站。

7月 1951年7月~1952年6月,平原省水利局又设立后进村、五龙口、山路平、五爷庙等水位、水文站,并建立新乡一等水文站,赵德文任副站长。

黄河水利委员会测验处水文科在黄河干流上设立三门峡、宝山(渑池县)、八里胡同、孟津、秦厂水文站。

陕县水文站首次使用排水10吨的汽油机船进行测流,测流时间比用木船缩短四分之三(流速仪测)至五分之四(浮标测)。

9月 5日,水利部颁发《水文资料整编成果表格式》。

10月 15日,水利部颁发《水文测报表格式》

12月 水利部颁发《水文资料整编成果格式和填制说明》。

1952年

3月 20日水利部颁发《修正报汛办法》。

4月 治淮委员会调整水文管理体制。原设在漯河的淮河上游一等水文站,自5月份起委托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代管,并迁设开封,与总指挥部合署办公,编制不变。

6月

27日,沙颍河流域发生大暴雨。周口、襄城的洪水位分别超过1950年洪水位1.60~4.65m。28日沙河叶县水文站洪峰流量为5096m3/s。

华北水利工程局设立新村、高城(汤河)水文站及安阳汛期水文站,建成后,均相继移交平原省水利局领导。

8 月

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与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工程部机构合并,在治淮工程部内成立水文科,由治淮工程部调配人员和水利局设计科的水文人员组成,科长赵劲民,副科长郭展鹏,统一领导各专区治淮指挥部设立的水文站和省水利局所辖的洛阳、南阳一等水文站及其属站。

9月 水利部发文,明确规定各级水文测站在政治上由当地领导。

10月 淮河上游一等水文站撤销,部分人员调水文科,属站管理划归水文科领导,水文科长刘也秋,副科长赵劲民(1953年由宋进彬接任副科长)。

由水利部水文局局长谢家泽、黄委水文科副科长陈本善等组成的洪水调查组,在陕县、潼关等地发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历史洪水痕迹,经中央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总工程师张昌龄对洪痕测量成果进行分折推算,洪峰流量为36000m3/s,考证为唐代以来的最大洪水。

11月 30日,平原省建制撤消,所属测站划归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领导。

是年 河南省水文站李芳青创造刀割式浮标投掷器,经治淮水文科组织人员加以改进后,于1953年向各地推广。

是年汛期

漯河、周口等站开始使用钢丝绳过河索,进行吊船流速仪测流。河南省治淮工程部在拟建水库工程的地点孤石滩、紫罗山、肖楼、官寨、白沙、石漫滩等处设立水文站,石漫滩水库水文站创造流速仪输送器,是以后发展为水文测流缆道的原型。

1953年

3月 黄委会设立秦厂水文分站,管辖河南省境内的黄河水系测站。

4月 水利部颁发《水文测站工作人员津贴办法》,规定水文测站人员开始享受外勤补助。

5 月 淮委精密水准测量队施测各水文站的水准基点高程,以后,水位一律冻结到废黄河口基面系统上,称为测站基面。叶县、孤石滩水文站首次按装浮标投掷器,改善了由人力投放浮标的问题。这是我省淮河流域安装最早的浮标投掷器。

9月

河南省治淮工程部与省农林厅水利局机构分开,省农林厅水利局开始成立水文分站,孟克东任副站长,管辖南阳、洛阳、新乡三个一等水文站。治淮水文科仍领导淮域内水文站。

10月 漯河站按装三轮测流绞关,改善了由人工提放流速仪的问题。

12月 水利部颁发《水文资料整编成果表式和填制说明(修正本)》及《水文资料整编方法》。

1954年

元月 降水量、蒸发量观测时制改为19时为日分界,一直沿用到1955年底。

4月 省水利局和黄委会测验处商定,将伊、洛、沁河的水文站移交黄委会领导,并办理了交接手续。

7月 水利部勘测设计院设立冯宿(安阳河)、马厂(运粮河)、土圈、峪河口等8处水文、水位站,同年10月,均移交河南省水利局领导。

10日,寨河水文站职工张文超同志在船上测流时,为打涝落水的原始资料光荣牺牲。息县县委发出通报,追认他为模范共青团员。

10月 20日,河南省首届治淮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开封召开。孤石滩水文站陈应祥和漯河水文站杜世敬被评为甲等模范。

11月 5日,白沙水文站进行地面水检验水化学取样,水样送至省水利科研单位分析,分析项目有12个,成果刊印在1959年水文年鉴上。这是全省水文站最早开展水化学分析工作。

12月 省水利局增设安阳一等水文站。

是年汛期,江淮流域大水。7月份,淮河淮滨站以上平均降雨量664.2mm;洪汝河平均降雨530mm;项城7月份雨量934.7mm。息县站连续出现7次洪峰;淮滨站7月6日最高水位达30.89m,相应流量6360m3/s,超过堤顶1.5m。淮河干流、史灌河、洪汝河、汾河灾情严重,低洼地一片汪洋,积水长达月余。

是年 各站开始执行淮委颁发的“1954年水文资料在站整编计划”。

淮委精密水准测量队接测水准点后,水位一律冻结到废黄河口基面上,称“测站基面”。漯河二等站首先使用自记雨量计。

1955年

2月 水利部颁发1955年报汛办法,电码型式进行了补充和变更,并确定过去“公益”电报改为专业“水报”。报汛站统一编号,用站号代码拍报水情。

按水利部水文局要求,撤销一等水文站建制,在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局水文分站下设安阳、新乡、五爷庙等中心水文站,分片管辖水文、水位及雨量站。

28日~3月12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召开淮河流域1954年水文工作总结会议,会议要求要加强支流水文测验工作,为山区建设水库工程和平原除涝灌溉的设计提供水文资料。平原地区要增设地下水观测工作。

3月

15日,水利部水文局在天津举办水文测站规范研习会,并随之检发《关于执行(水文测站暂行规范)的意见》,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水文测验技术标准文件。

6月,省治淮总部在商水县白寺乡穆庄村成立汾河试验站,以研究淮河流域平原区降水的损失及产流的关系,打了专用井进行地下水位观测,并送地下水水样进行化验,这是最早开展的地下水观测和地下水水质化验。

7月 省治淮总指挥部通知,非汛期水位每日8时、20时观测两次。汛期水位每日8、11、14、17、20时观测五次。

10月 各测站开始执行水利部颁发的“测站表报填制说明”。

是年,治淮委员会召开首届治淮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河南水文系统漯河水文站杜世敬劳模参加了会议。

1956年

1月

中共中央提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其中第33条规定:要求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在7年或12年内基本上建成水文和气象的台、站网,这是水文工作首次列入国家规划。

11~21日

在水利部召开的全国水利会议上,要求1958年(边远地区1960年)以前,建成基本水文站网,1956年要全面贯彻水文测站规范,1957年起做到当年资料次年完成整编。随后水文局主持召开全国水文工作会议,提出〈关于1956~1957年全国水文工作初步规划意见〉的报告。

4月17~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水利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水文劳模李芳青、陈应祥参加了会议,毛泽东主席于24日下午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合影。

5月 27日,省水利厅发出“关于二等站改组为中心站及干部调整的通知”,原二等水文站改为中心水文站,分区领导属站,三等站改为流量站。

6月 27日, 水利部颁发《水文测站暂行组织简则》规定测站类型、等级的基本任务和工作内容以及人员编制和仪器配备等。

9月

9月30日~10月8日,河南省召开了水利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周口水文站授为先进单位;孙双进、徐天德、颜世德、李富起、徐建业、刘春杰、鹿清州、朱国民、黄来申、罗福录、施云鹏、马骠骑、陈应祥等授为先进生产者。

10月 淮委颁发“淮河流域1956年水文资料整编办法及说明”。

11月 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11月2日根据中央指示批准治淮指挥部与水利厅合并,厅、部于1957年4月正式合并。1957年4月成立水文总站,负责全省水文业务领导,水文测站的政治思想领导归地方管理,经省编委同意,水文总站编制35人(包括勤杂3人),由刘也秋任站长,郝诚儒任副站长,下设水情、测验、整编、研究等4个业务组,另有财会、器材管理和行政办事人员等。为了适应水文站设置分散,加强统一领导,从1957年5月起,将原治淮水文科领导的二等水文站改为中心水文站,原水文分站领导的中心水文站进行调整。当时改组或调整后的中心水文站有潢川、息县、汝南、周口、漯河、襄城、常庙、紫罗山、南阳、濮阳、安阳、新乡、西峡等13处中心水文站,原汾河试验站改为小商桥排涝实验站。

是年 全省基本流量和基本雨量等站网,分别由淮委及省水利厅进行了统一规划,以苏联点、线原则为规划站网的技术指标,全省共规划基本流量站94处,基本水位站1处,雨量站258处,于1958年先后建成。

是年 停测气象项目,并停止刊布气象资料。

1957年

4月 河南省水文总站成立,属水利厅二级机构,负责全省水文业务领导,编制35人。刘也秋任站长,郝诚儒任副站长兼党委书记。全省各地相继成立了水文分站。

5月 河南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提出《淮河综合标准单位线之研究》成果报告,本报告是小组集体研究的成果,最后由王邨、林继伦二人进行总结编写的。在以后全省的设计洪水中,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

7月 10日沙河叶县站出现最大洪峰流量9980m3/s大水,泥河洼进沙河洪水5次(7、10、15、19、20日),蓄澧河洪水3次(7、15、19日)。

8月 水利部和农业水利工会筹备委员会联合发给周口中心水文站先进单位奖状,以表彰该站在社会主义竞赛中的显著成绩。

11月 各站执行水利部颁发的“水文资料审编刊印须知”

1958年

2月 12日水利部颁发《水文测站调整、撤消、移交的管理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4月 21~30日,水电部召开全国水文工作跃进会议,提出水文工作总方针:“积极发展,加强研究,全面服务。”并提出口号:“苦战三年,做到全面服务;苦干七年,赶上国际水平”。

5月 21日省人委根据水电部批示,同意水利厅所属水文站下放专、县管理,撤销省水文总站,业务归省厅设计院增设水文测验室领导,主任刘也秋。各地专署水利局内增设水文组管理水文属站工作。漭河实验站交河南省水利厅设计院领导。

6月 1日起,停止使用防风圈雨量器,仍恢复标准雨量器观测雨量。

7日,水电部发出《关于大力开展群众性水利建设观测研究工作的意见》,并随文附寄《河南省群众性水利建设观测工作会议总结》,在全国交流。

7月水利部水科院水文研究所叶永毅所长率领工作小组到许昌专署水利局搞编制水文手册的试点工作,以求在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中提供区域性水文资料。8月,《许昌专署小型水利工程简易算水账方法》编制完成,部水文局曾对这个方法进行推广。

14~18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间普降暴雨,18日花园口出现洪峰流量22300m3/s。京广铁路黄河铁桥冲垮两孔。

30日,水电部发文,要求全国水文工作开展全面服务,群众办水文,全民办水文。

8月 水电部水文局颁发《降水量观测暂行规范》。

10月10~16日,在信阳召开了全省水文工作跃进会议,主要贯彻全国水文工作跃进会议的精神,交流全省水文技术革新成果,进一步推动群众水文观测工作。会议是鼓干劲的,对制定的跃进规划,有许多是脱离实际的高指标

12月,许昌专署水利局完成河南省沙颍河流域实用水文手册及河南省许昌地区水文特征值的编制工作。

1959年

1月10~20日,水电部水文局在郑州召开全国水文工作会议。提出“以全民服务为纲,以水利、电力和农业为重点,国家站网和群众站网并举,社社办水文,站站搞服务”的水文工作方针。

3月水利电力部布置了“中国水文图集”的编制工作,省水利厅组织水文人员,编制河南省水文图集,得到水电部水科院的指导,10月间,与华北诸省进行了拼图工作。并于1960年8月编印出版了《河南省水文图集》。

5月下旬 河南省河网径流观测研究现场会议在新乡召开,会议期间参观了原阳、济源两县的工程和观测试验的布置。

1960年

2月20~24日,河南省中小型水利工程算水账现场会议在禹县召开,有6专、1市、53县的代表参加,水电部水文局、黄委及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各省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3月 部水文局在官厅召开蒸发观测座谈会,讨论和交流蒸发皿观测实验问题,定型为E601型水面蒸发皿,替代过去沿用的100m2蒸发池。

14~23日,水电部在浙江省嵊县召开全国水文工会议,研究水文工作三年规划,参观新昌水文站自动化缆道,在全国交流推广。

各测站执行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水文情报拍报办法”。

6月 水电部颁布第二部《水文测验暂行规范》。这是对1955年颁布的第一部《规范》进行补充修订。

是年 将“测站基面”改为“冻结基面”。

是年 连续大旱

。自1959年7月中旬开始,全省降雨普遍偏少,7~9月全省平均总雨量约200mm,比同期多年平均雨量少60%。1960年又出现春旱和连旱。1961年春夏又旱,7月份开封、许昌、信阳等地区降雨量仅为历年同期平均的20%~25%,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旱期,1959~1961年全省每年受旱面积分别为3504、3459、5158万亩。

1961年

4月 8日省水利厅根据水电部文件通知各地水文站的测报时间在第二、第三季度内一律改为北京时间,每日6时为日分界。

14日4时30分,白龟山水库白村进库站青年测工岳朝鲜观测水位,(当时流量1560m3/s)落水遇难,为水文事业献身。

9月

19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豫水字44号文《关于改进水文测报站管理工作的通知》决定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凡属省直接领导的大型水库和灌区的水库站、渠首站和入库站;灌区的重要控制站和担负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试验站由省水利厅直接领导。凡国家基本站和省、专(市)为防汛、工程管理、规划设计需要的专用站和试验站,由各专(市)水利局领导。凡为县水利建设需要的专用站等由县领导。群众站则本着自设、自管、自测、自用的原则,由社、队管理。

12月

18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豫水字63号文“关于南湾等13座水库收归省直接管的通知”,规定水库水文站(包括上下游属站)从1962年1月1日起同时收归省水利厅直接管理。

1962年

8月

全省开展测站鉴定工作,主要是对测站测流断面布设和基本设施进行清查和鉴定,以符合水文测验规范的要求,提高测验质量,并为进一步装备测流设施做准备。采取测站自查填表,地区水文部门审查,省厅水文部门复查。

10月

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以中发(62)503号文批转水电部党组“关于当前水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意见的报告。决定将国家基本站网的规划、设置、调整、裁撤的审批权归水电部掌握;将基本站一律收归省、市、自治区水利厅(局)直接领导;水文站职工列为勘测工种。”12月7日,河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发文批转水利厅党分组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503号文件的决定,“将现由各专(市)水利局领导的国家基本站、省统一规划的专用站、径流实验站,收归水利厅直接领导。将厅设计院水文测验室改由厅直接领导的水文总站,负责全省的水文测站管理工作,下设8个水文分站。于1962年基本完成水文测站的交接工作。

1963年

1月

省水利厅成立水文总站,管辖全省水文测站工作,在厅水利事业费内编造水文经费项目,专款专用,总站设办公室和人事、测验、资料、水情、基建等科,计50余人。站长张剑秋。

4月

12日省水利厅发文“关于1963年水文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贯彻巩固调整站网,加强测站管理,提高测报质量的方针。随后,颁发测站任务书。并要求对雨量站进行整顿,签办委托合同书。

9月 18日国家劳动部公布试行《国家企业职工个人防护用品发放标准》的规定,其中列有“陆地水文人员”、“水文测量人员”所应发放的劳保用品标准。

10月

8~14日部水文局召集黄委、山东、河南等9个水文单位负责人汇报水文测站基本设施整顿工作情况,经过讨论,会议要求在3~5年内测站基本设施达到《水文测验暂行规范》规定的标准。

11月

20~25日晋、冀、鲁、豫及北京市水文协作会议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会议着重交流加强水文测站思想政治工作和整顿基本设施的经验,并对1964年协作区的活动安排达成了协议。以后协作区活动持续了数年,每年都预定协作议题,至“文化革命”暴发而中止。

12月

9日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关于改变水文工作管理体制的报告”,决定将各省(市)、所属水文总站的体制收归水电部统一管理,但仍委托各省水利厅(局)代管,其水文人员编制、经费、器材由水电部审批下达。省水文总站从64年起改为水电部河南省水文总站,站长仍为张剑秋。

是年汛期提前来到,5月份全省阴雨连绵,并有大雨、暴雨,8月份又遭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造成麦秋两季受淹,是全省性大水年。6~9月汛期雨量,淮干地区达862mm,洪汝河达779mm,淇卫河上游区达922mm,其它地区也达到400~600mm之间。8月3日,暴雨中心横穿卫河,在汤阴至内黄一带降雨300~400mm。8月初,在林县弓上水库又出现第二个暴雨中心,日雨量307mm。自7月30日~8月9日,历时11天,卫河流域平均雨量达433mm,暴雨集中在安阳小南海水库758毫mm,汤阴老观咀785mm。称海河流域“63.8”大洪水。新乡、安阳市内被淹,京广铁路新乡站停车3天。全省成灾面积5632万亩。

1964年

1月

水电部冯仲云副部长在全国水文工作会议总结中,明确当前水文工作的任务是,进一步整顿和恢复老站和重点建设新站,继续整顿测站基本设施,进一步加强测验和资料整编,做好水文情报和预报,重点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1月 省水文总站收归水电部统一管理,改称“水利电力部河南省水文总站”。

6月 25日,撤销洛阳分站,其所属测站划归许昌分站领导。

7月

水文总站对全省水文站网分析,开始组织试点,10月至1965年5月,组织了17人参加该项工作,分析了雨量、洪量、洪水过程、蒸发、水化学、泥沙等6个项目。于1965年6月份提出《河南省站网分析与调整规划报告(草案)》,规划初步调整意见为:基本流量站100处,专用流量站26处,基本水位站5处,专用水位站12处,基本雨量站720处,蒸发站44处,水化学站27处,基本泥沙站49处。所规划的基本水文站网,其功能主要是达到最经济的站数,据以内插全省任何地点水文特征的目的。

8月 各测站执行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水文资料审编刊印暂行规范“。

12月

省水文总站派员参加水电部水文局在北京举办的水文测验建筑物研习班,对过河设备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学习研究,结业后编写了《水文测验过河设备技术参考材料》。并在全省测站普及技术知识。

是年大水

汛期开始早,结束迟,降雨时间长,降水量多。全省从4月初至10月间除6月份少雨外,基本上都阴雨连绵。各地区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的有信阳1277.7mm、驻马店1112.3mm、许昌1243.8mm、开封1058.8mm、洛阳1069.8mm、南阳1286.4mm。周口、商丘、新乡都在900mm以上,安阳在800mm以上。全省受灾面积达5784.0万亩,成灾面积4518.6万亩。

1965年

1月 按水文规范要求,流量站名称取消,仍恢复为水文站。随后,各水文测站的测站任务书进行了修订。

3月

18日水电部以特急件批转水文局提出的《1965年水文工作要点》。指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提高测报质量为中心,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要大学毛主席著作,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撤销漭河迳流实验站,保留赵李庄水文站。

6月 1日,执行水电部颁发的“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及“水位拍报办法”。

7月 许昌水文站测流时发生两次翻船、一次跑船的事故。22日孤石滩测流时翻船,3人落水,漂流10余里上岸。

23日,水电部水文局检发《水文机构定员标准(草案)》,要求全国部属水文系统提出修改意见和测算结果。

12月2~16日,水电部在保定市召开全国水文工作会议,提出“三五”期间的水文工作方针为:“发扬大庆精神,狠抓基层建设,开展技术革命,提高测报质量,更好地为水利建设和其它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上述文件,省水文总站于1966年1月召开全省水文会议进行认真贯彻,并在水文总站内增设政治处,以加强对全省水文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

1966年

3月

水文总站决定以漯河站为基点,在对测站基本设施整顿的基础上,开展水文测验基本建设的歼灭战,成立30人组成的专业基建队伍(其中测站20人)7人领导小组,组长由张剑秋站长兼任,下分缆道组12人,自记化组7人,测船配套组4人,加工供应组7人。架设了漯河、周口电动水文缆道,下孤山手摇水文缆道,周口、漯河、何口、马湾站水位自记井及鸡冢测流吊箱。随后总结经验,促进了全省水文测验设施的基本建设工作。

6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总站及分站水文领导机构受到冲击。

7月 按照部水文局关于对水文测验暂行规范进行改革的布置,于7月1日起,水文总站总结制定了第一批规范改革意见,发至测站试行。

是年连续大旱

1965~1966年连续二年大旱,首先在豫北、豫西以及豫南地区大旱,而后发展到豫东、豫中地区,形成全省性大旱。1965年安阳、新乡两地的年雨量只有多年平均值的42~46%,5~6月,正当夏季作物生长需水时期,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比同期均值少5~8成,新乡地区不足20mm,安阳地区不足40mm;1966年,旱情进一步发展,全省降雨量为490.3mm,只有多年平均值的62.5%。信阳、驻马店稻区,汛期降雨量只有多年平均值的30%左右,大部份地区基本上未下透雨,从6月~11月上旬大旱160天。许多河道断流,潢川站9、10月份,班台站10月份,漯河站10月初,沁河小董、卫河合河、金堤河范县和天然文岩渠大车集等河段都发生断流现象。

1967年

4月

7日水电部发出《关于做好当前水文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要求水文测站和各级水文领导机关不失时机地做好一切汛前准备工作。在汛期,测站职工都应回站坚守岗位,做好水文测报工作。

6月

2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保证做好防汛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水文测站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向原收报单位发报水情、雨情,各群众组织应大力支持测报工作正常进行,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能对测报工作进行干扰破坏。

冬 总站、分站、测站人员集中在郑州水校参加“文化大革命”。

1968年

4月

11日,水电部军管会发出《关于1968年水文站网计划审批工作意见》,明确水文站的增设、调整、裁撤、迁移,建议各省区革委会指定各级水利领导机关审批,并报水电部备查;对关系到相临省区的水文站,可协商决定,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由水电部审批。

1968年5月成立水文总站革命委员会,同年12月5日,水文总站留3人(二个技术人员和一名会计)坚持工作,其余50余人去商水县邓城农村搞“斗、批、改”,全省水文管理工作瘫痪,在测站职工的努力下,基本维持了全省的水文测、整、报工作。

7月

在6月28日~7月4日淮河干流和淮南山区有一次平均降水量140mm的降雨,7月12日~17日又降暴雨,长台关681.5mm、新店643.8mm、乌龙店681.5mm、南李店598.2mm、息县575.2mm、潢川508.5mm、蒋集570.6mm。息县以上平均降雨约560mm,因前期雨量大,该区出现大洪水,淮干及支流师河、小洪河、竹竿河等堤内外一起行洪,7月15日息县站最高水位45.29m,洪水水面宽2500m,南至蒲公山,北到息县县城连成片,水文站所在的王湾村成为孤岛,最大流量为15000m3/s。潢川站以上平均雨量527mm,16日最高水位40.62m,最大流量3300m3/s,潢川南城以上右堤全线漫决,长达6km,潢川至商城公路一片汪洋。淮滨站最大流量达16600m3/s,洪水位高出县城围堤0.79m,城关进水。

是年 水电部水文局撤销。

1969年

4月 30日,水电部军事管制委员会发文通知水文体制下放,将部属体制的水文总站下放给各省、市革命委员会。

11月

河南省革委生产指挥组批准水文总站人员编制为20人,先确定15人工作,其余超编人员下放农村或干校劳动锻炼。12月,水文、气象合并,成立水文气象台,负责人马金印,由省水利局领导,水文组人员15人。1971年9月,水文和气象机构分开,仍恢复省水利局水文总站,负责人刘彤,到1975年,水文总站增至35人。

1970年

1月

19日省革委生产指挥组发文“关于再下放一批企事业机构归地、市革委会领导”的通知,其第三条为“取消原水文分站跨地区的领导关系,原设在信阳、许昌、商丘、安阳、南阳的水文分站及派出水情组(驻开封、洛阳、周口专署)连同设在各地区、市的水文站,委托水位、雨量站均下放给所在地区、市革委会领导。设在大型水库上的水文站(包括进库站)建议各地划归工程管理单位统一管理。从1970年到1975年,安阳、新乡、开封、商丘、周口地区和郑州市的水文测站,由地、市水利局领导,属水文单位建制;信阳、驻马店地区的水文测站,其工作由地区水利局领导,而建制分别在水文分站、工程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洛阳地区的水文测站,分别由地、县水利局领导,建制一部分在水文分站,一部分在工程管理部门;南阳地区的水文测站,建制在水文分站,领导权全部下放到县水利局;其中有的地、县受省级水文、气象合并的影响,也将地、县的水文、气象合并过,

1971年

3月 按省水利局豫革水(70)73号文,开始编制“河南省水文图集”及“河南省水文特征资料”。

5月 息县水文站自己动手建造支柱高21.2m、跨度为561m的自动水文缆道,1972年8月竣工,这是我省第一个大跨度水文缆道。

9月 水文气象台撤销,恢复省水利局水文总站,负责人刘彤。测站仍属地区管理。

各地水文体制管理不一,全省10个地区中的水文测站,6个属地管,4个属县管,体制不统一。

1972年

10月

黄委会与华东水利学院、河南省气象局协作,省水文总站派员参加,引进美国使用的水文气象法,开展了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可能产生的最大暴雨和最大洪水的分析计算工作,历时3年完成。1975年12月11~14日,水电部在郑州召开黄河特大洪水分析成果审查会上,提出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可能发生46000m3/s的洪水。

10月

5日,水电部发文《对水文工作的几点意见》,特别强调“水文体制一般应由省一级管起来,少数可视具体情况下放到地区一级,不要再层层下放“。对此,10月下旬,省水文总站到湖南、浙江、江西调查水文体制管理情况,并向中共省水利局党的核心小组写了《关于水文管理体制意见的报告》,充分说明了省管水文体制的好处。11月中旬,省水利局向省革委生产指挥部写了《关于健全水文体制的报告》说明了当前全省水文管理体制不统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为省管的必要性。为全省水文体制管理统一认识奠定了基础。

省水利局派徐荣波同志为水文总站负责人之一。

水电部恢复成立水文司,下设水文处。

1973年

3月 20日,水电部在北京举办水文测验学习班,要求在北方井灌区加强地下水观测、分析,掌握地下水动态;积极开展水源污染监测。

5月

3日,省革委水利局发文《对开展1973年水文工作的意见》,指出水文工作在新形势下的许多新任务,要搞好平原地区的地下水观测研究工作,加强为库、渠工程的水文工作,开展水源污染的监测工作等,都作了全面布置。本年地下水观测点400余处,至1975年,地下水观测点即增至1100处。

5月 13日~6月22日,人民胜利渠向天津送水40天,总水量为1.3亿m3。

7月

28日,湍河突然山洪暴发,内乡后会水文站职工唐忠源、吴辉堂上船抢测洪水流量,吊船索被漂浮物拉断,船被卷入洪流飞浪,唐忠源不幸以身殉职。南阳地区为表彰唐忠源同志的英雄事迹,在内乡县召开追悼大会,追认唐忠源为烈士,并安葬于内乡烈士陵园。

8月

省革委水利局布署“关于开展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动态变化的调查意见”,指出1972年全省抽浅层地下水11亿m3,其中农业灌溉开采量10亿m3,工业用水开采量1亿m3(另外还抽深层地下水1.7亿m3)。由于豫北机井密度较大,水位下降,在温县青风岭、修武郇封岭和汲县东部,发现3个区域下降漏斗,面积460km2。

10月 “河南省防汛水情手册”编制出版。

17日,水电部编发《水利动态》第四期(水文专刊),该期刊的按语是:“河南省洛阳地区开展中型水库水文观测,为水利管理和工程建设服务的经验很好,值得推广。”在洛阳地区共有13座中型水库,已有10座水库从1960年开始进行水文观测工作,观测项目有雨量、蒸发量、水位、下泄流量和水库淤积、大坝渗漏等,这些资料的测得,为验证水库规划、编制水库预报图表、编制水文图集补充了水文数据。为水库工程管理,充分发挥效益起了很大的作用。

12月

《河南省历年水文特征资料统计》编印成册,第一册为降水量、蒸发量部分;第二册为考证、水位、地下水位、流量、泥沙、水化学、水温等内容。资料统计时限为二十世纪20年代起至1970年止。

1974年

6月 《河南省中小型水利工程水文计算常用图》即水文图集出版。

11月 水电部颁发第三部《水文测验试行规范》,这是1972年以来,水电部组织收集各地对第二部水文测验规范的改革意见,进行修改定稿的。

12月

15日,水电部颁发《国务院环境保护机构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范围和工作要点》中规定:“------由各地水文站经常检验主要水系水质变化情况,调查污染来源,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监督有关地区和部门向江河湖海的排污情况,并及时向有关地区和部门提出防止对水源污染的要求。”

下旬,水电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水文工作与水源保护会议。同时还召开了水质监测工作座谈会。钱正英部长在会上要求“今后水利部门不仅要管水量、沙量,还要管水质”。还要求在“五.五”计划期间,水文站要实现"水位、雨量观测自记化,测流取沙缆道化。”

是年

全省许多河流已经严重污染,安阳河(安阳市段)汞、砷、酚、氯化物、六价铬五毒俱全。惠济河(柘城段)酚的最高含量超过国家规定27倍,砷超过4~8倍。沙颍河白龟山水库稀释后的水,酚的含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2~14倍,师河水质大肠菌指数超过国家标准7600倍,细菌总数超过规定标准1400倍。

1975年

3月,省革委水利局发文《关于认真贯彻全国水文工作和水源保护会议精神的通知》,提出水文工作“不仅要观测研究水流动态规律,还要进行水质分析和水源污染的监测工作”。“中型水库和位置重要的小型一类水库,都要常年开展水文测报工作”,“大型灌区的渠首都要进行水文观测,为灌区的科学用水,农业增产服务”,“要巩固、提高地下水观测站网”等工作。

4月

省水文总站派员参加长办水文处于17~20日在汉口主持召开的第一届长江流域汛期长期水文气象预报讨论会,分析预报当年汛期旱涝趋势。此后,每年汛前召开一次,讨论当年汛期天气趋势和交流经验。

8月

4~8日,由于三号台风深入内陆,发生了洪汝河、沙颍河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暴雨影响范围4万余km2,三天雨量大于600mm和400mm的笼罩面积分别为8200和16800km2,暴雨中心三天最大点雨量泌阳林庄1605mm,其中6小时雨量为830mm,达到当时世界最大记录。洪水来势猛,使水库、河道大大超过设计标准,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溃坝失事。洪水横流,沙颍、洪汝河洪水连成一片,京广铁路冲毁102km,中断行车18天。驻马店、周口、许昌、南阳四地区29个县市,1100多万人受灾,淹地1700多万亩,倒房560万间,死亡2.6万人,死亡牲畜30余万头,冲走、霉烂粮食11.4亿万kg。

在“75.8”特大暴雨洪水中,全省水文站职工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严守岗位,临危不惧,抢护资料,测报水情,与暴雨、洪水展开了英勇的博斗。暴雨中心泌阳县林庄雨量站委托观测员陈家三,暴雨中不顾家中房屋倒塌,坚持认真观测雨量,实测到我国除台湾省外短历时暴雨的最大纪录。板桥水文站程树林,在水尺全被淹没的情况下,就用斧子在一排树上,砍一个水痕,记录一个时间,冒着生命危险实测到了溃坝前后极难得的水位资料。田岗水库水文测报人员张书灿、罗宗山两同志坚持测报,于8日凌晨水库溃决时被激流冲走牺牲。泥河洼管理所副主任马河银同志,在木排上指挥抗洪斗争,坚持测报史埠口决口水位,因水流太急,木排冲散,英勇牺牲。这次洪水,全省计冲毁37个水文测站,占雨洪区域46个水文站的80%,其中严重摧毁的有9个站。冲毁测流缆道21处,浮标投掷器11处,测船16只,有101个水文站和雨量站,因报汛线路冲毁不能报汛。

8~10月

水电部组织豫、皖、苏、鲁4省水利局、治淮规划小组办公室、水电部十一工程局、黄委等单位共60余人组成水库、河道2个调查组,调查“75.8”大水的情况,编写了《雨情、水情资料(初步成果)》及2个附件,初步调查、核算了暴雨、洪水资料。

1976年

是年

主要总结、吸取“75.8”抗洪斗争中水文测报的经验教训。本年新建了200多处雨量站,恢复重建水毁测站,计30多处,修订了全省主要河流测站的洪水预报图表。

是年 总站成立监测室,周口、许昌、南阳、洛阳、信阳相继建立化验室,开展污染项目的监测。

1977年

6月

8日省革委水利局印发《省水文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主要精神是"从今年起到1980年的四年内要把全省1/3以上的水文站建设成学大庆、学大寨先进水文站”。

12月

6~16日,水电部在长沙召开全国水文战线“学大庆、学大寨”会议,提出《加快革命化现代化步伐,当好水利尖兵》的倡议书。板桥水文站被评为“学大庆、学大寨”英勇顽强、奋战特大洪水的标兵站,林庄被评为先进雨量站。

1978年

3月

《淮河流域洪汝河、沙颍河水系1975年8月暴雨洪水调查报告》出版,供内部使用。该《报告》是淮委组成调查组,由河南等省水利人员参加,从1975年冬至1976年春,历时4个月,进行了大规模的现场调查和复核,并对调查资料详细整理分析,由华士乾负责组织编审的。

4月

下旬,省水利局召开全省水文战线学大庆、学大寨会议,提出“要求1980年有1/3的测站,力争1985年有95%以上的测站建成大庆、大寨式水文站。”要求制定今后3年和8年加速水文技术现代化规划。1980年前要完成水位、雨量自记化,测流、测沙缆道化,推广电子计算机在水文整编、水文预报和水文计算中的应用。

6月 各蒸发观测站改用改进后的E-601型蒸发器观测水面蒸发。

11月 总站开始应用TQ-16电子计算机进行水文资料整编。

是年大旱

豫西、豫北、豫东春大旱。豫北、豫南秋大旱,部分地区夏、冬旱。豫北地区从1977年冬开始,200多天少雨,降水量比常年少6成以上。安阳地区4、5月份滴雨未降,为1920年以来没有遇到的现象。伏旱严重,卫河断流,彰武、南海水库放不出水,大部分中小型水库干涸,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3m。安阳地区有万余眼机井抽不出水。全省旱灾成灾面积2767.4万亩。

是年

全省已建有水文站149处,水位站27处,雨量站866处,地下水位站1700多处,中小型水库工程管理部门开展水文观测,能进行资料整编的有48处,基本上建成了一个国家基本站和专用站相结合、地面水和地下水相结合、定点观测和面上观测相结合的水文观测站网。

是年 《对孔开关式电动缆道连续取沙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河南省水利工程水文计算常用图》获河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9年

6月 水利部发文,重申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水文管理体制的意见,要求各省(区、市)水文管理体制仍要以省管理为主。

1980年

1月

10日,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发文批转同意省水利厅党组的报告,明确“各地市水利局领导的水文分站(包括辖区内各水文站)于1980年元月1日起收归省水文总站统一管理,改为省水文总站的派出单位,------各水文站的党团组织受省水文总站党委和地市水利局党组织双重领导。”计上收省管的水文站139个,水位站26个,委托雨量站499处。

4月

河南省第一次水资源调查和水利化区划工作会议在禹县召开。对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内容要求、技术规定和工农业用水等调查工作进行了布置。此项工作以各水文分站为主,地(市)水利局配合。

总站成立技术职称评定小组,按照“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开展工作。

经省水利厅党组批准,成立中共河南省水文总站委员会,徐荣波任书记兼站长,调周西乾、王亚岭任副站长。总站内设办公室、测验、资料、水情、监测、人事等科,共计50人。

12月

16日,河南省劳动厅和省水利厅以劳薪字(1980)第77号及豫水文字(1980)第46号联合通知,调整水文勘测职工野外工作津贴,从1981年1月开始,根据水利部转发的国务院批转的国家劳动总局、地质部关于调整地质勘探职工野外工作津贴的规定执行。

1981年

4月

按时完成了全省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及其水质)调查评价的初步成果,在水利厅编制全省水利化简明区划中得到了引用。为水资源计算进入细账阶段奠定了基础。

汛前

为适应河南省蓄、引、提、排等水利工程和跨流域引水较多的特点,对18个水文站作了调整,对地下水位站网进行了全面审查分析,提出了调整意见。对长台关、遂平、漯河等22个水文站的23处水文缆道装了可控硅调速装置。开展水文资料电算整编工作。全年水情报汛3419份,错误率仅0.15%,提高了水文测报工作的质量。

汛前 黄河水利学校陆地水文专业的大专毕业生42名,分配来河南省水文系统工作,成为全省水文职工中的新生力量。

8月 21~28日,总站召开技术职称评定会议,颁发工程师证书和总结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10月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紧急抗旱会议精神,决定引黄济津,新乡和安阳分站承担了向天津送水的测报任务,按期设立和布置人民胜利渠渠首、四号跌水和汲县、淇门、元村集等水文站,进行水量的监测工作,从1981年10月15日~1982年1月13日的90天中,总站编发“引黄济津”水情简报24期,以元村集出省水量累计,共向天津送水4.2亿m3。

1982年

3月 《河南省防汛水情资料汇编》刊印出版。

4月

1~7日,河南省水文总站在郑州召开了“表彰先进暨工作会议”,总结了1981年度的工作,提出了1982年工作的意见;对水文系统21个先进单位、42名模范进行了表彰。

汛前 按计划完成了裴河、王勿桥、豆湾、内黄等4处小流域代表站和20处雨量站的增建任务。

5月 河南省水利厅在郑州召开“河南省水利系统先进单位代表大会”,会议表彰了水文、引黄济津等先进单位98个。

6月 14日,部水文局王子平局长、胡宗培副局长来河南检查工作。

汛期

是年汛期,全省由南向北先后出现了4次大的暴雨洪水,北汝河、沁河、安阳河都发生了1949年以来的第一位大水;洪汝河、沙河的洪水仅次于1975年8月的洪水,伊洛河、黄河的洪水仅次于1958年,卫河的洪水仅次于1963年8月大水,淮河王家坝洪水仅次于1968年和1954年大水,三河尖在保证水位(26.5m)以上行洪达30天,为历史上所罕见。息县水文站在40余天持续高水位的情况下,坚持全力抢测洪峰,用3条测船施测流量达83次。洪河班台站测流缆道房被洪水包围,测站同志就扎木筏渡到缆道房,从窗口爬入室内,坚持测流。安阳市安阳河发生大水,市区进水,京广铁路中断行车20小时。8月14日漯河站洪水高出上行铁路1.01米,使铁路上行线停运2

4小时。总站水情室从7月12日到8月底50天里,共收到水情电报34380份,共发水情简报53期,雨量图40期。泼河水文站及时准确的预报出水库在超蓄的情况下,可以不开闸泄洪,避免了10几万斤鱼的流失。水文测报工作起到了尖兵、耳目作用。

10月

20日,历时4天的省抗洪抢险庆功表模大会胜利闭幕,大会总结交流了经验,表彰了先进单位和英雄模范人物。田龙、赵守章、朱晓秋、颜世德、张宗信等17位同志被评为“省抗洪模范”。

是年 水文总站编制完成和刊印出版了《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及《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旱年表》两本旱、涝史料。

1983年

1月 省政府召开全省农业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王志芳、田龙同志被评为省农业劳模。

4月

11日,水电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水文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会议,刘颍同志代表水情室先进集体出席了大会。总站水情室等4个先进单位、杨正富、刘肃德等4位先进个人受表彰。

5月

5~8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召开“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调查及评价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豫、皖、苏、鲁四省水利厅及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会议对四年来水资源工作进行了评价、讨论了地表水资源调查报告编写中的有关问题。

5月

24日,钱正英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对水文工作提出:要“有步骤地发展水文站网,特别要及早解决西部地区,如长江、珠江、黄河中上游的设站问题。水文管理体制,要坚持上收到省。站队结合逐步推广。各地对水文经费要给予必要保证,要加强水文科研,开展多方面的服务工作。”

汛前 开展试行站队结合,史灌河4个水文站.鸭河口水库5个水文站,采取定任务、定经费、定人员的水文承包责任制,提高测报质量。

汛期 淮南出现较强暴雨,在7月21日南湾水库上游潭家河站李淑颍同志被雷击,仍坚持测流和发报工作。

9月 “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旱年表”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是年

完成《河南省防汛水情资料汇编》,并进行了1971~1980年《水文特征值资料汇编》的汇编、刊印工作。开始试行编制《1982年河南省水文年报》。

是年 开始进行缆道测深的压敏传感器的研制。

1984年

1月

23日,河南省水利厅豫水人字(84)13号“关于河南省水文总站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的通知”,省编委豫编(1983)204号文批准河南省水文总站事业编制1100人。王亚岭任党委书记,王志芳任站长。

4月

15~20日,总站召开全省水文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1993年的工作,对业务工作提出了三项重点:1、组织职工培训;2、抓好站网调整及规划;3、开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水文工作中的应用。会议上进行了电子计算机操作表演。

9月 17~20日,中、意合作项目淮河遥测系统土建工程在信阳召开落实会议。省水文总站主持,淮委及信阳地、县有关部门参加。

10月

10日,李伯宁副部长在全国部份省、区水文工作改革汇报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水文工作的重要性:水利、水电、防洪、水利工程调度,保护水源等都离不开水文。水文要改革,要敢于创新,要搞信息、搞社会服务,同社会挂钩。

25日,水文总站水情室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宋良壁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

11月 “河南省水文技术咨询服务部”成立。

是年 是多水年份,洪汝河、汾泉河、贾鲁河、颍河等河道出现较大洪水。颍河出现30年来最大洪水,全省涝灾严重,受灾面积3702万亩,成灾2591亩。

是年 《河南省地表水资源》刊印出版。

是年 总站科室设置进行了调整:增设了老职工科及水文分析室。撤销了财务器材科,业务直接由行政办公室领导。

1985年

3月

总站转发省政府豫发(1985)17号文,按照助理工程师以上人员其在农村的配偶及未婚而又未就业的子女,均可迁入城镇,转为非农业人口的规定,办理有关人员的农转非问题。

5月 豫水组字(1985)029号文决定:马骠骑、严守序二同志任河南省水文总站副站长;王志芳同志任河南省水文总站总工程师。

6月 开封水文分站撤销,合并到郑州水文分站管理。

13日,河南省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初步方案完成。该规划是根据水电部水文局(84)水文质字第52号文要求,由省水文总站编制,经厅审查后上报。根据规划,在全省四个流域、13个水系、66条河共设站138个,其中基本站54个,辅助站82个,专用站2个。

8月 5日,省编委以省豫编(85)84号文批准,将河南省水文总站改名为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不增加行政和事业编制。

9月 中旬,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完成中、意淮河遥测土建工程合作项目。经淮委验收,工程质量合格。

12月 水文水资源总站内设机构调整:增设水资源室、总工程师室、财务科,撤销水文分析室、资料情报室。

是年初 对水文站网进行调整。撤销或交管理单位9处,改水位站的7处,改汛期站的1处,雨量站减少约200处。对全省的水质站网进行了规划。

是年 进行工资改革。总站系统参加947人,工资平均增加原工资总数的12%。

是年 为解决部份职工住房问题,总站在厅院14号楼加盖住房一层。

是年

《河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研究》获1985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线压力传感器水文缆道测深仪》、《近五千年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变迁规律》、《豫北国土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应用研究》获1985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

2月 23日,省科委在《河南科技报》公布获奖项目。总站的《有线压力传感器水文缆道测深仪》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月 29日,水文总站派彭新瑞、李俊卿二同志去美国孙氏公司接受VAX—11计算机三个月培训,8月底携带主机回国。

4月 《河南省地下水资源》刊印出版。

5月 自1日开始,郑州水文分站邸阁水文站实行家庭承包。

6月 为了给各部门提供引用水资源的统一数据,25日,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发布《河南省水资源基本数据》。

26日,鸭河口水库上游普降暴雨,白土岗水文站6小时降雨354.5mm,最大入库流量7550m3/s,水库最大下泄流量327

m3/s,削减洪峰95.7%,保证了南阳市的安全,经济效益4.2亿元。白土岗水文站在特大暴雨洪水的情况下,6人舍生忘死,园满完成测报任务,8月21日,省广播电台播出“当洪水到来的时候”,表彰宣扬白土岗水文站的先进事绩。12月24日,省人民政府发布嘉奖令,号召全省各行各业向他们学习。

8月 商丘水文分站改建为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商丘水文勘测大队(科级单位)。

9月 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白土岗水文站先进事绩。

10月 建立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平顶山水文水资源勘测队(副科级单位),隶属许昌水文水资源分站。

是年 是建国以来受旱面积最大、受灾程度最重、冬春夏连旱时间最长的一年。全省受旱灾面积8182万亩。

1987年

元月

21日,省政府在南召县召开了表彰白土岗水文站全体职工与“6.26"特大洪水英勇搏斗光荣事迹授奖大会。水电部水文局给大会发来贺电。会上有关领导宣读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白土岗水文站的嘉奖令》和《关于给王景琴等六位同志晋级的通知》;《河南省总工会关于向白土地岗水文站和王景琴同志颁发“五一”劳动奖状和奖章的决定》;《中共河南省直属机关委员会授予孙明志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共表团河南省委关于授予王玉娟“优秀共青团员”,陈献、梁青为“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好青年”的决定》。领导同志还向六位英雄发了奖状、奖章和荣誉证书。最后,省水利厅、南阳行署、南召县、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各级领导在大会上讲了话。参加会议的还有地、市水利局长、各水文分站站长和南召县直机关共1000余人。

元月 豫水劳人字(1987)002号文决定:严守序同志任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站长。

2月 总站VAX计算机开始安装,16日进行验收。3月2日正式投入试运行。

4月

2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水利电力部以(87)水电水文字第2号联合发文《关于加强水文工作意见的函》,文中指出:“水文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前在水文工作和水文职工生活方面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和困难,急待解决。”为加强水文工作:“除水利电力部安排部份资金用于重点技术改造外,水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经费不足等问题,主要应由省、自冶区、直辖市予以重视和妥善解决。”为此“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水利水电基建经费中,每年划出一定数额的投资拨给水文部门用于发展水文事业。”“请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在安排水利事业费时,根据财力情况对水文事业费给予必要的支持。”------对于水文管理体制问题认为:“当前水文管理体制仍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管理,不宜再下放到地、县一级。”

6月 20~30日,部水文局副局长赵珂经等一行4人到河南检查防汛水文测报准备工作。

7月

24日,河南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发文《关于保护防汛水文测报设施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市、县防汛指挥部门对各水文测报设施的安全应给予高度重视。”“各级公安部门对有关破坏水文测报设施的案件,要严加追究,坚决打击,保证防汛工作的顺利进行。”

9月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事业编制8名,从水文水资源总站划拨。

9月 严守序同志被选派下基层锻炼。

是年 开始第一次刊布《河南省水资源公报》。

是年

是继1985年干旱之后的第三个连续干旱年。7、8月份,我省中部和北部地区降水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5~9成。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麦播期间出现多年没有过的高温干旱天气。

1988年

元月

19日,传达省直团委1987年12月15日决定:授予河南省水利厅水文站李淑颍、陈杰为新长征突击手;金成林、吴新国为优秀共青团员;对温少蕾、徐柏发、杨文英、罗清华四同志进行通报表扬。他们在1987年7月20日和8月29日两次特大洪水中,英勇奋斗,忘我工作,为防汛抗洪作出了显著成绩。

3月 8~13日,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站马骠骑、杨正富二同志参加。

5月 23日,马骠骑副站长宣布全省水文系统王志芳等18名高级工程师名单。

7月 6日,总站首次与各水文分站(勘测大队)签定“三定一包”(定编制、定岗位、定任务、经费包干)责任书。

9月 5~6日,总站召开“站队结合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经验,布置下阶段工作。

10月 11~14日,全国水利系统水文综合经营工作会议在郑州中州宾馆召开。

17日下午,在总站职工大会上,胡宗培司长、山西总站张履声主任、黑龙江总站牡丹江大队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张培亚同志,介绍了他们综合经营的经验。

25日,总站在开封市省水利职工培训学校举办了测站站长训练班。

12月

河南省工资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河南省劳动人事厅研究同意,我省基层水文测站从今年十月一日起按水利部人事劳动司人劳工(1988)6号文的有关规定执行野外地质勘探队工资标准。

是年

《河南省洪水调查资料》获1988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其他单位合作项目《水情电报接收系统与白龟山水库防洪系统的微机处理技术》获1988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豫北平原区三水转化分析》获1988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二等奖。

是年 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严重干旱。是继1985年之后的第四个连续干旱年。

1989年

元月 31日下午,总站机关召开了首次发放技术职务聘任大会。

4月 豫水劳人字(1989)030号文决定:马骠骑同志任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站长;杨大勇同志任副站长。

5月 15日,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和全国水利工会工作会议上,白士岗水文站的孙明志同志被授予“特等劳动模范”。

7月 24日上午10时,总站党委书记王亚岭同志在省人民医院病逝。

8月 2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了先进单位76个。其中“河南省水文总站信阳分站谭家河水文站”被授予先进单位。

8月 马骠骑同志任中共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委员会书记。刘春来同志任副书记。田龙同志任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副站长。苏玉璋同志任总站工会主席。

11月 1~8日,中央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水利部水文司司长、水调中心主任卢九渊等来我省检查水文、防汛工作。

豫水劳人字(1989)020号文决定:严守序同志任厅工程管理处处长,免去其水文水资源总站站长职务。

12月

26日,水文水资源总站以豫水文字(1989)083号文对河南省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网进行调整。调整后共有水质站125个,其中基本站58个,辅助站66个,专用站2个。另布设水质调查点12个。

1990年

2月 原河南省水利厅水文总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刘也秋同志于2月9日零时逝世,终年91岁。

3月 《水质监测整编技术研究》获1989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历史特大洪水分析研究》获1989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三等奖。

4月

24~26日,水利部水文司咨询服务和综合经营座谈会在洛阳召开。有10个省、市水文总站和长委、黄委的负责同志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综合经营领导小组成员、水文司原司长胡宗培主持。

7月 总站委托黄河职工大学举办的“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专业证书班”于7月15日结束,14名学员学习一年,受到比较系统的水文专业知识教育。

10月 10日,原水利电力部河南省水文总站站长、离休干部张剑秋同志患肺癌于10月10日9:20分在郑州逝世,享年76岁。

30日,水利部水文司综合处王玉辉处长来河南检查指导工作。

10月 30日~11月2日,由水利部办公厅和水文司组织,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节目组到南阳地区采访水文工作。

11月

17~22日,水利部召开全国水文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河南省的先进集体是:省水文总站水情室;先进水文站是息县水文站、扶沟水文站、尖岗水文站、漯河水文站;先进个人是谷培生、李春正、邢长有、黄柏富;先进委托观测员是刘肃德、陈加三、李世亭。

11月

15~16日河南省水利厅在漯河召开的“河南省沙颍河水系动态监测工作会议”上,经有关部门共同讨论,通过了《关于防止我省沙颍河水系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在拟定的站网上进行水质、水量同步动态监测,利用水文系统的传报方式,即时进行信息传递,并不定期发布《水质公报》,提出预报或警报”。具体实施和传递信息工作由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布置进行。”

是年 8月下旬至11月6日,大部地区降雨偏少,全省出现建国后40年来少见的秋旱,其中南阳、商丘两地区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旱。

1991年

元月 潢川、漯河、濮阳、鸭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队成立。均为副科级单位。

22日下午,王守强副部长来河南检查工作时,在水利厅长马德全、副厅长王习俭、李日旭的陪同下,接见了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正在郑州开会的会议代表。王部长在接见时说:水文工作是水利工作的前期工作,基础工作,很重要。水文站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很艰苦,危房漏房、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很多,水文职工要搞好测报,当好尖兵,搞好咨询服务,搞好创收,改善职工生活。水文上有困难,厅长要多安排一些基建经费,我们一齐帮助水文解决困难。水文测报设施很重要,要保护好,一旦遭受水毁,要及时用特大防汛水毁费予以恢复,超前恢复,安排好。水文职工的职称要按水文工作条件照顾考虑。子女就业,厅要力所能及的尽量给予照顾。------水文上困难,我们要千方百计的共同创造条件帮助解决。部里多给点,厅里也多拿点钱,算奖励性投资。

30日~2月1日,水利部水文司水质处金传良处长一行5人来河南检查水质监测及排污口情况。

5月

3日,省水利厅召开会议,表彰1990年目标管理“焦裕禄杯”竞赛活动优胜和先进单位,省水文水资源总站荣获1990年度目标管理“焦裕禄杯”优胜单位奖。

6月 中共河南省水利厅直属机关委员会决定,对1990年度“创先争优”活动中成绩突出的1

个先进党委、16个先进支部、26个先进党小组、108名优秀共产党员和13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予以表彰。中共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党委被评为先进党委;许昌水文分站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信阳水文分站息县党小组、洛阳水文分站测站党小组、总站机关党办人事党小组被评为先进党小组;水文水资源总站谷培生、邢长有、武中孚、宋良壁、吴会堂、冯克兆、田龙、王新正、王金安、刘锦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刘春来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7月 《地下水资源资料整编照排系统》获1990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二等奖。

南阳水文分站工会主席、全国先进工作者、水利部特等劳模、省劳模孙明志同志因心肌梗塞于7月23日逝世。

12月

全国水文站队结合工作会议10~14日在郑州山河宾馆召开。各省、市、自治区水文总站、各流域机构、水电规划院,重庆水文仪器厂,南京自动化所,南京水文所,河海大学等单位代表及列席代表98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水文管理暂行办法》,交流了“站队结合”工作经验,讨论研究了1991年修订的站队结合规划(修改稿)及评审站队结合建设标准、管理条例和技术规定。会议期间,国家物价局吕福新博士在水文司综合处王玉辉处长陪同下,邀请省物价局收费处的同志参加,就水文有偿服务收费标准问题进行了座谈。

是年 《水库动库容试验研究》获1991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二等奖;与外单位合作的《河南省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被河南省城建厅授予科技二等奖。

1992年

元月 为加强水文系统行政监察工作,河南省劳动人事厅研究:同意水文水资源总站下属的10个分站(勘测大队)各设一名副科级行政监察员。

4月

《毛河流域‘四水’转化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试验》获1992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二等奖;《降水量、蒸发量资料电算整编照排研究》、《河南省豫北地区水资源系列分析与研究》获1992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三等奖。

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4月初通过水利部水调中心的鉴定验收,汛期正式开通使用。杨正富同志被部水调中心评为建设先进工作者。

5月

14日,总站被评为1991年度“焦裕禄杯”先进单位。是年,总站纪委、监察室被评为厅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周口水文分站被评为全省水利综合经营先进单位;马骠骑、吴国泉、王有振、张殿识、韩瑞武、王增海、李向鹏、孙志武、程杰9位同志被评为厅先进工作者。

5月

19~26日,水利部水调中心在郑州举办全国桥测车使用方法研讨班。来自11个省、市、自治区水文总站的40名同志参加了研讨,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利用桥测开展水文巡测具有投资省、安全可靠、保证资料质量等优点,对于水文勘测站队结合工作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7月

24日,河南省水利厅以豫水政字(1992)018号发文《关于水质监测工作归口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级水文机构是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保护的监测机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今后凡涉及取水、排水、向河道、水库引黄渠系排污的排污口的设置和扩大以及有关的水事纠纷案件裁决等所需水量、水质资料,一律以水文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关于水质监测方法,资料整编方法等工作,由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归口管理。”

8月

27日,经信阳地区行署批准:成立信阳地区水资源水质监测中心。该中心办公室设在信阳水文分站,隶属于地区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全区取水许可管理中水质、水量的监测核定。水文分站支部书记艾昌术、站长张殿识任副主任。

9月 8~11日,河南省水利系统水文勘测工技术比赛在周口水文分站举行。

30日,总站豫水文字(1992)064号《关于站网调整意见的通知》,对站网进行调整:顺河店、水寨、丁店、孔村四水位站撤销;礓石河、豆庄、玄武、秦厂水文站迁移;后会、半店、西黄庄由水文站降为水位站,其中半店、西黄庄二站全年推流;下孤山水文站改为汛期站,全年推流;段胡同水文站改为汛期水位站;内黄水文站改为汛期流量站;内乡水位站上升为水文站。新建南阳白牛巡测断面。

9月

省水文水资源总站获得水利部颁发的《全国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格证书》。省总站将按照甲级资格证书的业务范围,向社会提供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和水能的勘测,水文情报预报,水文分析计算及水资源调查评价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和咨询服务。

10月

国家防汛总指挥部、人事部、水利部表彰1991年全国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总站、息县水文站被授予“全国抗洪抢险先进集体”,信阳分站艾昌术、总站王有振同志被授予“全国抗洪抢险模范”。

10月

由水利部水文司组织的全国水利系统水质质控考核历时两年,测试项目共18个。在1991年的考核中,洛阳、周口分站化验室,被水文司授予“全优分析室”。在1992年考核中,我省7个化验室全部均达到“全优分析化验室”标准。

10月 田龙同志经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发给证书。

1993年

元月 信阳、南阳、郑州、驻马店、周口、安阳、新乡、唐河、许昌、洛阳建立水文水资源勘测队,为副科级单位。

3月

20~25日,水利部水文司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全国水文行业管理经验交流会”,水利部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部水文司王厥谋司长、程谓钧、焦得生副司长参加了会议。河南省信阳水文分站在会上介绍了“信阳水资源水质监测中心”成立以来工作开展情况。

3月 在全国水文系统应用计算机整编、存贮、检索水文资料达标评比中,总站被水利部人劳司、水文司评为集体一等奖,张延杰同志被评为个人三等奖。

4月 8日,安阳分站那雅尔法式面包房开业。

赵庆淮同志任中共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委员会副书记,兼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潘涛同志任副站长,陈宝轩同志任总工程师。

《河南省水质分析研究与对策》、《河南省辖淮、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与评价》获1993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二等奖;《沙颍河水系水质动态监测及水资源保护措施的研究》、《河南省新乡市环境水资源评价》获1993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三等奖。

5月 于新芳同志任中共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委员会书记;马骠骑同志改任副书记。

6月 经省物价局、财政厅、水利厅豫价市字(93)93号文批准,《河南省水利系统水文专业有偿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颁布执行。

7月

19日,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79-93《河流流量测验规范》,此规范自1994年2月1日起实施。

河南省水利厅豫水劳字(1993)045号文批准:撤销总站监测室,成立“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9月

厅党组豫水组字(1993)26号及厅豫水劳人字(1993)80号文决定:邹敬涵同志任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站长,中共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委员会委员、副书记。王有振同志任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副站长。

10月

6日,总站邀请王习俭、舒嘉明副厅长及厅办公室等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座谈,共商振兴河南水文事业大计。各处室负责同志对水文工作存在的问题表示理解并大力支持,积极争取经费增加对水文的投入。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书记和总站机关各科室负责同志也参加了座谈会。

陈宝轩、张殿识二同志经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发给证书。

1994年

元月 由水利部水文司下达的《洛阳市城市水资源精测评价》工作任务正式实施。此项工作计划进行3年。

4月

《黄河下游河南省引黄灌区资料汇编及水资源分析研究》获1994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一等奖;《豫东平原东五县市水资源供需展望与对策研究》获1994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二等奖。

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蒋集水文站站长范厚克同志“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

7月 VAX3100计算机投入使用,并与邮电部门的分组数据交换网联网。

8月

12日~9月2日,省委、省政府领导李长春、马忠臣、宋照肃、李成玉、李志斌等就新华通讯社编发的《国内动态清样》第2025期刊登的“河南省水文测报设施破坏严重”一文作重要批示。

10月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水文基建“九五”计划)编制完成,分别报送江、淮、黄、海四大流域机构和省水利厅。

11月

5日,《黄河下游河南省引黄灌区资料汇编和水资源量分析研究》荣获1994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动态研究》荣获1994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1月 1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水文测报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发至各县、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及省直各有关单位。

1995年

4月

《灾害预报试验研究淮干实时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获1995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水质站网设计及优化研究》、《河南省辖海河流域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与地表水污染关系的分析研究》、《郑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分析》、《河南省水文水资源站队结合勘测研究》获1995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

5月 11日,经厅党委批准,中共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党委以(95)007号文通知,补选潘涛、王有振二位同志为总站党委委员。

7月 完成了21个水文报汛站的电台配置、安装任务,组建了南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无线通讯报汛网络。

13日,以豫水文(95)035号文对桐柏县水利局要求设立桐柏水文站的请示予以批复:建设由地方投资,总站负责业务管理。

9月 2日,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网点),通过了由水利部评审组会同河南省技术监督局评审组的国家计量认证。

10月 17~11月3日,总站承办“全国水文宣传通讯员培训班”。来自流域机构和兄弟省总站的25名水文通讯员参加了培训。

10月 总站站长邹敬涵同志参加水利部水文司组织的“水文业务管理研讨班”赴美国考察。

对漯河、班台、沙口水文站进行重点站达标试点验收。

苏玉璋同志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民主管理工作者”。

11月 建立了省水文水资源工会女职工委员会,陈丽旗同志任主任。

是年 李玉兰同志荣获省妇联、省科委“巾帼建功科技成果杯”奖励。

是年

新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峪河口水文站职工闫寿松同志被共青团河南省团委授予“十佳团员”称号;被水利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被省水利工会评为省水利系统“十佳职工”。

是年 赵凤霞同志被河南省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是年 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被水利部水文司评为先进水环保监测单位二等奖,信阳分中心被评为三等奖。

1996年

元月 10日,转发水利厅《关于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的通知》,通知规定:颁发取水许可证须进行水质监测。

21日,史和平同志被水利部水文司评为“全国水文宣传先进工作者”。

26日,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评为“1995年度全国防汛计算机网络建设先进单位”。

4月 2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给总站,总站制作了8块铜牌发给有关监测中心。

《水资源评价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获1996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其他单位合作的《河南省利用银行贷款发展平原井灌规划》获1996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直单位首次执行零基财政预算,水文系统共落实经费2040万元。

12~16日,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主任卢九渊由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舒嘉明陪同,到南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检查指导工作。

开通防汛计算机网络。

总站获水利部“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优秀单位”奖。

5月 8日,河南省测绘局向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颁发“乙级测绘资格证书”。

6月 总站荣获水文司、劳动人事教育司“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一等奖。王继新、王景新、王鸿杰三同志被评为“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先进个人。

总站公派总工陈宝轩同志赴香港参观学习考察。

总站参加省直机关房改,并集资准备筹建5000多m2宿舍楼一幢,解决机关职工住房困难。

26日,省水文水资源总站连续第五年被水利厅评为“焦裕禄杯”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卫河发生近20年一遇的大水,部分站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公派杨大勇副站长赴荷兰考察。

9月 公派于新芳书记前往美国考察。

10月 15日,河南省总工会授予殷世芳同志“河南省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积极分子”。

11月 上旬,淮河干流、洪汝河和唐白河发生建国以来罕见冬汛。

杨正富、郑晖、翟公敏三位同志被评为“河南省水利优秀专家”。

《淮河干流洪水预报综合分析系统》荣获1996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2月 3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省经贸委授予闫寿松同志“河南省优秀职工”。

28日,艾昌术同志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水利系统“优秀干部”;郭有明、梁德来、李继成三同志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水利系统“模范工人”。

人和水文站下迁10.25公里,更名为新郑(二)站。

是年 史和平同志被省工会评为“群众生产保护先进工作者”。

是年 完成了1995、1996年汛期南水北调总干渠沙河至漳河段8条交叉河流的水位、流量观测。

1997年

元月 《河南省水文志》编纂工作开始起步。

2月

18日,河南省水利厅下发豫水人劳字(1997)010号文件。经省编委豫编(1995)51号、豫编(1997)8号文批准,同意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总站更名为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挂河南省水质监测中心的牌子,规格相当于处级。下设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安阳、濮阳、许昌、漯河、南阳、平顶山、信阳、周口、商丘、驻马店等14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规格相当于副处级。

3月

10日,河南省总工会等单位联合发出“关于1996年度河南省职工技术选拔赛表彰决定(豫工总字〔1997〕23号):授予新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郭有明、南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梁德来、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李继成三位同志“河南省技术能手”称号。

完成河南省水文站网调整和水文基地建设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八五”水文基本建设)1990-1996年总计投资151, 9万元,完成征地64亩,建站房4580m2,生活用房15570

m2,17套巡测设备、化验设备等。

4月

7日,省人民政府授予省水文水资源局1996年“河南省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岳利军、何俊霞、邹敬涵、王俊杰、张开森、陈淮颍、李振安、李继成、方和平、王林、路云程、朱富军、李坤志、朱玉祥等14人,1996年“河南省抗洪抢险模范”。

4月 12~13日,由河南省水利厅主持召开了全省水文工作会议,厅长及地(市)水利局、有关处室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4~5月 对淮河流域69个城镇、178个排污口调查登记和对143个排污口连续监测。

5月 与其他单位合作的科研项目《河南省地表水功能区划分及其研究》获1997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组织编制“河南省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省计委以豫计农经(1997)944号批复,总投资2575万元,主要任务:国家级省重点站达标建设等。

8月 6日,王有振副局长在太康县任副县长二年,期满,回水文局。

8日,水利部水文司司长焦得生一行3人到我省检查指导水文工作。

根据6~8月统计,全省平均降雨仅221毫米;相当于多年同期均值的54%,从多年同期来讲,今年是建国以来不曾有过的旱年。豫北旱情更为严重。

9月

4日,豫水文字(1997)064号《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关于机构设置方案的通知》:根据豫水人劳字(1997)88号《河南省水利厅机构编制方案通知精神》,本着“精简、优化、效益”的原则,确定省水文水资源局的职责任务、机构设置。主要任务:负责全省水文行业管理工作,承担全省防汛抗旱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发布水情预报和地下水动态信息,负责全省水文监测自动化网络规划,建设及业务管理,负责全省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以及水量、水质监测工作。机构设置:省水文水资源局设置党委办公室、办公室、人事劳动科、财务审计科、测验科、水资源科、水情科、综合经营科、离退休职工管理科、工会、监察室、计算信息室、水质监测室等13个内设机构,规格相当于科级。省水文水资源局下设信阳、南阳、驻马店、郑州、周口、安阳、新乡、平顶山、商丘、洛阳、许昌、漯河、濮阳、开封14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规格相当于副处级。其中信阳、南阳、驻马店、郑州、周口、安阳、新乡、平顶山8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设置办公室、人事劳动科、财务经营科、水情科、站网科、水资源科等6个内设机构;商丘、洛阳、许昌3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设置办公室、人事劳动科、财务经营科、水资源科、技术科等5个内设机构;漯河、濮阳、开封3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设置办公室、人事劳动科、财务经营科、技术科等4个内设机构。以上内设机构规格相当于科级。

10月 省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杨正富赴美技术考察,为期15天。

Windows NT网络,将局机关计算机全部联接成网,标志着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计算机发展从此进入网络应用阶段。

11月 11日,河南省总工会等单位(豫工总字〔1997〕第50号)授予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罗殿华“1997年河南省职工自学成才奖”。

16日,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在南京举行,省水文水资源局郭有明、梁德来、李继成等人参赛,获鼓励奖。

26日,省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潘涛同志赴美国考察,为期15天。

12月 15日,全国水文预报技术竞赛在武汉举行,省水文水资源局王有振、赵彦增、何俊霞等3同志参赛,获作业预报优秀奖。

是年 峪河口水文站上迁3.5公里,更名为宝泉水库水文站;睢县水文站下迁1.0公里;赵李庄水文站更名为济源水文站。

1998年

元月

7~13日,按照淮委和省水利厅的要求,进行了省辖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监测工作。此次完成368个城镇、157个排污口的监测工作,共获得925个测次的资料。

2月

10~11日,水利部在北京举行全国水利行业技能人才表彰大会,竹竿铺水文站站长李继成同志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称号,急滩水文站站长梁德来被劳动部评定为“高级水文勘测技师”。

3月 杨大勇副局长结束在范县的任职锻炼,回省局工作。

4月

《Windows下地表水资源信息处理系统开发研究》获1998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豫东平原排涝模数初步分析研究〉获1998年度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

4月

水利部授予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王鸿杰、竹竿铺水文站站长李继成“全国水文系统先进个人”。省总工会等单位授予李继成“河南省十佳职工”。5月,省总工会授予李继成“省五一劳动奖章”。

7月 王有振、赵桂良二同志被评为省水利系统优秀专家。

9月 29日,新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郭有明同志被省总工会等单位授予“河南省职工自学成才奖”荣誉称号。

9月 全省水文职工为灾区人民捐款52312元。

12月 河南省水利系统DDN广域网开通,该网络将在我省水利系统防汛指挥系统建设、INTERNET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近10年的努力,河南省水文数据库建设达到了水利部基本建成标准,已提请水利部验收。

是年 秋冬旱,从8月下旬开始,9、10、11、12月份降雨稀少,大部地区雨量不足10毫米,其中11月份,除信阳地区外,其他地区滴雨未下。

是年 根据淮委和河南省水利厅的安排,完成了省辖淮河流域重点城镇入河排污监测工作。

是年 省水利厅授予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1997年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是年 派出两批人员赴外省学习考察,一批考察了海南、广东等省,一批考察了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并学习了有关的水文改革、管理、战胜大洪水的经验。

1999年

1月 29日,河南省总工会授予许昌水文水资源局职工田海洋“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授予殷世芳、田海洋、王玉娟“河南省职工技术能手”。

2月 13日,水利部授予新乡水文水资源局职工阎寿松“全国水利系统文明职工(97年度)”。

3月 23日,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省经贸委授予驻马店水文水资源局“河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4月 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竹竿铺水文站职工李继成“河南省劳动模范”。

6月

20日,我省国家水文数据库通过水利部验收,正式投入使用。我省国家水文数据库共收录了全省境内淮、黄、海、长四大流域自1931年有记录以来的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等项目的水文信息量1000多万条,涉及到41个库表,水文数据库量达到420兆,并且今后以每年10兆的数据量递增。该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7月

中旬,根据省水利厅部署,历时近4个月的全省水利工程内排污口的调查登记及监测工作圆满完成,共调查水利工程排污口1000多处,完成水质水量监测407处,向水利厅上报了全部监测成果。

8月 31日,全省水文系统副处级以上干部在郑州集中,参加全厅第一批“三讲”教育第一阶段即思想发动学习提高阶段的10天学习。

9月 19~21日,首届全省水文系统职工乒乓球赛在郑州举行。14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各派出代表队参加比赛。

11月

23~25日,河南省水文系统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省局领导、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负责人及老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及厅老干部处领导参加了会议。

12月 22日,全省水文系统首批测站站长培训班在郑州开学。

30日 由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负责技术设计的河南省水利网页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1998年度《河南省水资源公报》在河南水利信息网上首次对外发布。

是月,省局郑州职工技协服务部获得郑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1998年度“绿城杯”奖杯。

是年

截止年底,重点水文站建设竣工验收的有水文站共8处,其中国家级2处(急滩、黄桥)、省级6处(大坡岭、竹竿铺、秦厂、周庄、尖岗、泌阳),总建筑面积2500m2。同时,竣工验收了周口、新乡水环境监测中心。在建的驻马店、漯河等4处水环境监测中心也正按计划加紧施工。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电话:0371-65571718     邮编:450003

豫ICP备150133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