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部栏目
  • 全部栏目
  • 水文要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 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
  • 政策法规
  • 规范标准
  • 通知公告
  • 水资源监测
  • 水环境监测
  • 水情信息
  • 专题专栏
您现在: 首页 » 水文文化 » 水 文 志 » 正文
概述
发布时间: 2014-01-09 15:17:13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08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东经110021′~116039′、北纬31023′~36022′之间,中国中部偏东,承东启西,通南达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环绕,其间有陷落盆地,中东部为冲积平原。总面积16.7万km2。气侯位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在气侯、土壤、水文、植被和农作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以伏牛山——淮河干流为界,北为暖温带,南为北亚热带。全省属大陆型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13~150C。无霜期190~230天,多年(1956~1979年)平均降水量784.8mm,全省水资源总量413.7亿m3,人均460m3,地区分布南多北少,山丘区多,平原区少,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十分频繁。河南省地跨淮河、长江、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全省100km2以上的河道共493条,其中:10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淮河、沙河、洪河、白河、丹江、黄河、沁河、洛河、卫河等9条,5000~10000

km2的河流有史灌河、汝河、北汝河、颍河、贾鲁河、唐河、伊河、金堤河等8条,1000~5000 km2的有43条,100~1000

km2的有433条。全省河流有以下特点:1、自西、西折向东、东南流。2、水量主要由降水补给,洪涝灾害发生在6~9月,主要集中在7.8月。3、京广铁路以西河流坡陡流急,以东水流平缓,人类活动影响频繁,故防洪抗旱任务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变了落后的水利条件和生产面貌,也促进了水文事业的发展。

河南省文化开发较早。古代人民在发展生产中与水旱灾害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公元前2297年,“尚书.尧典”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河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共咎”。以后在夏、商、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00年)都有治水患的记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明、清朝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1年)有与水旱斗争的史料,其中也不乏记载水文测报的情况。如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左右)令天下州、县长吏,月奏雨泽,明洪熙元年(公元1423年)又颁发了“测雨器制度”,据“行水金鉴”一书所载,明代黄河报汛防汛已设塘马传递汛情制度等。

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中国聘请外国人担任水文测验部门的技术主管,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成立。河南省建立水文测站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八年(1919年)华北各大河沿河设立水尺,逐日记载水位之涨落,江淮水利局设立洪河口水文站和三河尖水位站。顺直水利委员会设立陕州水文站观测雨量、水位、流量、含沙量。民国十年(1921年)设立彰德(安阳)、淇县、新乡汛期水文站。当时测验的制式不一,有天主教堂观测的雨量,有采用美国气象局使用的标准雨量器,有法国气象学会建议的雨量器。民国二十七年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水工试验所正式颁发“水文测验规范”。抗日战争前,个别站已采用虹吸式自记雨量器。从民国元年起,淮河流域采用废黄河口基面。流量测验采用浮标法。民国时期的水文主管部门更迭频繁,资料时断时续。资料整编刊印不统一无定时。直到民国三十七年,中央水利实验处才对长江.淮河的历年水文资料,按统一方法整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冬河南水文测量队成立,是有水文专管机构的开始。民国三十五年,国民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正式颁布报汛办法18条,统一规定雨量、水位、冰凌的拍报要求和电码型式。1949年5月,长江、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由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下设水文组管理水文工作。

1949年建国前河南省仅有水文站3处,雨量站2处,资料不完整。

1950年,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是河南水文由分散到统一管理、创业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艰苦创业、设备简陋、生活条件艰苦、水文人员素质低、事业心强,树立了水文是水利工作的尖兵,是防汛抗旱的耳目。建立了基本站网、试验站、测报管理秩序,有了测、整、报的规范及规章制度,为以后水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水利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0年初,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工程总局水文科具体主管华东水文。195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水文局成立。1951年由淮河水利工程局改为治淮委员会。河南省淮河流域的水文站,改由淮河上游漯河一等水文站管理。1952年漯河一等水文站划归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工程部领导,改称水文科,直到1955年。非淮河流域的水文站属河南省农林水利局管理。1956年成立河南省水文总站,(1954年我省伊、洛、丹、沁河上的部分水文站移交给黄委水文总站管理)管理全省水文工作。

治淮初期,为满足工程规划设计的急需,除在拟建工程处进行历史洪水调查,重点收集历年大洪水资料外,在淮河流域陆续设立大批测站。截至1955年止,全省水文站已达126处,雨量站274处,水位站38处,蒸发站111处。1955年底“淮委”曾进行过一次“测验鉴定”,明确测站的目的任务及要求,开始有了“站网”的概念。1956年,水利部制定“水文基本站网布设原则”,将测站分为基本站和专用站两大类。河南省按“直线原则”和“区域原则”对测站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审查、调整,使站网结构布局更趋合理。

除基本站网外,1955年在淮河流域建立了汾河迳流实验站(1957年撤销)。1956年建立了薄山水库水面蒸发实验站,1958年设漭河实验站,目的在揭示迳流.蒸发形成的物理机制,探明水文要素间依存转化关系,为水利规划设计、建设提供服务。

50年代以来,测验项目逐步扩展。1919年陕县站开展悬移质含沙量观测,1950年开展输沙率观测。1954年白沙站开展水化学分析,1955年汾河实验站陆续开展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土壤入渗率、土壤蒸发和堰槽测流等项测验。当时,测验设备简陋,主要是人工观测、手工操作。

1958年至1978年期间,河南省水文工作经历过一个艰难曲折.大起大落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体制不稳定、站网有较大发展,文革冲击水文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这一期间的进展和挫折,体制的上收、下放,为水文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定位观测与开展水量调查、积累水文资料和水文服务等关系,通过实践,有了比较深刻和较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水文工作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958年6月河南省水文总站撤销,水文业务工作由设计院水文测验室管理,中心站、水文站下放到地、县,有的下放到公社,设施遭破坏,部分技术人员被调走。1961年9月,下放县、社的水文站一律收归地区管理。1962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503号文,同意将基本水文站一律收归省、市、自治区水利厅(局)直接领导,将水文职工列为勘测工种。1963年1月恢复河南省水文总站。1964年1月,管理权限收归水利电力部统一领导,政治思想工作委托省水利厅代管。1969年4月下放给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领导,同年12月撤消水文总站,与气象部门合并,成立水文气象台,管理全省气象及水文工作。1970年1月全省水文站再次下放到地、市。1971年9月又恢复河南省水文总站,但基层水文站仍属地市水利局管理,而个别地区如南阳、将水文站下放到县。1980年1月各级水文站再次收归省水利厅领导,成立中共河南省水文总站党委,体制维持至今。在此之前由于管理体制的多次变动,水文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人力、物力亦有很大损失。

1958年4月,水利电力部水文局制定“多快好省地发展水文事业”的奋斗目标。这样在全省水文系统掀起了一个大搞技术革新、比先进、赶先进的热潮。水文站网迅速发展,水文站达148处,雨量站379处。此外群众自发的雨量观测站基本上达到每个公社都有。为了研究不同工程措施和水保措施,拦蓄利用当地迳流的效果,增设漭河迳流试验站,东花木、祁仪等一批迳流站。

1964年,在漯河、周口、马湾等站,开展流速仪测流缆道的规划建设试验,建立了方便适用的电动缆道,推动了测流设施的发展。

正当水文工作稳步前进的时候,1966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冲击了水文工作。个别站设施遭破坏,但基层测站人员绝大多数能自觉坚守岗位,坚持测报。如1975年8月上旬,洪汝河、沙颍河、唐白河水系的特大暴雨洪水。水文职工坚守岗位,尽量完成各项测验工作,说明水文职工的素质基本是好的。1976年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文工作和水源保护会上提出,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实现“水位、雨量观测自记化,测流取沙缆道化”等项任务,水文工作出现新的转机。广大水文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1977年水利电力部在长沙召开全国水文战线双学会议上,河南省有10 个站(队)受到表彰。

1978年至1999年,是河南水文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机构体制稳定,行业管理加强,测站建设发展,站队结合步伐加快,遥测遥感、电子计算机、固态存储、水文数据库、自动译报、自动信息传递、人事档案、财务会计、办公自动化等自记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水文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了水文技术现代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给水文工作带来了新的起色。水文工作从测、整、算、报逐步扩展到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的各个领域。业务面不断扩大,国内外技术交流日趋频繁,与水资源有关的边缘学科和各行业的联系,愈来愈广泛,正向着多功能“大水文”的模式前进。

为迅速治愈“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创伤,1980年各级水文站收归省水利厅统一管理后,首先,从组织上健全总站和所属分站的机构设置,总站成立党委,分站建立党支部,逐步增配水文、水质监测、电子计算机等专业人员,改善各级水文站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对水文业务进行全面调整。在站网建设上,水量、水质相结合,全面考虑,综合设置测站,至1988年全省水文测站有流量站120处、雨量站755处、水位站25处、地下水位观测站1375处、地表水水质站141处、地下水水质监测井258眼,基本上配套成网。在设施配置上,发展水文缆道测流和雨量、水位自记。截至1999年止,全省水文测流缆道73处,水位自动测报22处,雨量普通自记296处、自动测报37处,分别占水位测验的48%,雨量测验的28%。同时,在测试手段上也有提高。如开展的不同高度雨量器的对比观测、水库动库容试验观测等一批研究成果,大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或编入有关规范。

80年代初,完成的《河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研究》获1985年度省科技进步贰等奖,1987年完成的《河南省洪水调查资料》、1994年完成的《黄河下游河南省引黄灌区资料汇编及水资源分析研究》、1995年完成的《灾害预报试验研究淮干实时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等成果获省科技进步贰等奖,还有1983年完成的《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1985年完成的《近五千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变迁规律》、《豫北国土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应用研究》、1986年完成的《驻马店地区水资源调查和水利区划》、1988年完成的《计算机水情电报接收处理系统》、1992年完成的《河南省水质分析研究与对策》、《河道建闸蓄水补源及水资源合理调控研究》、1994年完成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动态研究》等8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叁等奖。

80年代以来,国内外水文技术交流频繁,省水文水资源局先后派6人赴美国、荷兰学习考察交流,此外,还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会。河南省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水环境工作委员会,举办过多次跨部门、跨单位的学术交流会、报告会。

1980年商丘水文分站按水利部提出的“站网优化,分级管理、站队结合、技术先进、精兵高效、全面服务”的水文工作发展模式,开展站队结合试点工作。1985年以后,根据测站的不同水流特点和测验工作条件,将全省水文测站划分为驻测、巡测、间测等类型的站队结合规划,这种把站点水文与区域水文相结合是当前水文管理体制上的一项创新。在水文服务上,除继续加强水情服务和水污染监测外,还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如地形测量、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分析计算、水质化验、举办技术培训等有偿服务和综合经营。

为防汛抗旱服务的水情工作,历来是河南省水文工作的重点。1986年与郑州大学合作开发水情自动译报系统,利用VAX机实现实时水情信息处理。1999年全省共建成自动测报站点42处,基层无线通讯网65 处。1996年以来又开发应用邮电公用数据网,实现收、传信息计算机化。

水质监测是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研究的前期工作。截止1999年全省江、河、湖、库水质监测站达129处,除常规的水化学分析外,还进行污染监测,对点面污染源和污废水进行调查测算,监测结果及时作出评价和动态分析,向有关部门管理、保护水资源、及取水许可等提供服务。

水是生命的源泉。1984年完成全省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为经济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1987年以来每年开展水资源评价,1993年以来每年发布水资源公报。

为适应新老职工交替和新技术更新的需要,自1981年起,有计划地对中青年职工进行岗位培训。自1989年起选拔一批人才参加长江职工中专、河海大学函授、脱产等培训,截至1999年止,通过各种渠道培训水文及各类专业人员1400人次,取得大、中专毕业学历的156人(本科26人,大专80人,中专50人),提高了整个队伍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1988年以来,经考核受聘高级工程师95人,工程师(含经济师)566 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 1355人 。这批骨干,正以历史的责任感、以改革的精神,迈向21世纪。经费是搞好水文工作的基本保证。建国初期,水文经费没有独立会计单位。1956年开始有独立会计单位统一管理,各地市由地市水利局财务部门代管,向省报报表。1980年全省经费统管,市地水文勘测局也设会计单位。全省1949~1999年总经费2.2亿元,其中1999年达到2400多万元。“八五”期间,省计委和水利厅批准我省组建站队结合基地和基层设施建设,投入基建经费1600万元,“九五”投入2050万元。

水文仪器、测具,建国初期由省统一配发,主要有经纬仪、水平仪、流速仪、标准雨量计、自记雨量计、自记水位计等。1963年起增加吊船过河索、手摇式电动水文缆道。1970年以后,增加机动测船,1984年后增加水文遥测设备,1986年增加电子计算机、水质化验设备、测流车、悬移质泥沙采样器,1998年增加固态存储雨量计、水位计等。截止到1999年全省共有缆道73处(其中电动69处)、吊船过河索54处、测桥24处、测船58只、电子计算机106台、测流车(运输车、越野车、小轿车等)31辆,固态雨量计、水位计30套。

在水文管理方面:在水文机构内部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任务承包,经费包干,人员定编、定岗、定责的目标管理”。在水文工作进入技术市场的情况下,从原来的全部公益服务向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化,水文经济得到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水文工作发展的动力;领导重视是水文工作发展的关键;经费投入是水文工作发展的保障;人才和科技进步是水文发展的根本出路。

河南水文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壮大,随着资料的积累、人才的成长、科技进步、新技术采用而不断成熟。水文工作的有关决策人员能否正确认识水文工作面临的形势、水文工作的性质、功能和任务,水文部门能否主动适应现有的和潜在的、发展的社会需求,也会对一个时期或一些地方的水文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水文事业如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尚待探索。全省水文职工正发扬“求实、团结、进取、奉献”的水文精神,以战斗的步伐、以“知难而进”的态度,迈向21世纪。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电话:0371-65571718     邮编:450003

豫ICP备150133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