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志,功在千秋。
河南省是水资源贫乏地区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和受季风影响的特殊性,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交替发生。搞好水资源调查评价、管理保护;搞好防汛抗旱、兴利除害、减灾防灾,水文工作是耳目和哨兵。
广大水文职工几十年风风雨雨、任劳任怨,在艰苦的环境中,长期进行野外水量水质监测,开展水文情报预报,整编水文资料,进行水文分析计算、水文试验研究,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针对河南的自然地理、流域气候、地形地貌等特点,积极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动态观测、发布水资源信息,为水利规划、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为河南省经济腾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志书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河南省水文的古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朴实简洁、文词严谨。她的出版,是河南省水利、水文系统的一件大喜事,特致祝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愿河南省水文事业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开创新局面,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河南省水文志》编纂委员会顾 问 夏邦杰
主任委员 邹敬涵
副主任委员 于新芳 杨正富 杨大勇 潘 涛 王有振
委 员 邹敬涵 于新芳 杨正富 杨大勇 潘 涛
王有振 赵桂良 王靖华 王继新 赵彦增
沈兴厚 崔新华 赵 建 杨 沛 朱荣华
赵凤霞 史和平 武泽民 于吉红 黄 恺
主 编 杨正富
副主编 陈宝轩 於 稹
编 辑 夏邦杰 田 龙 王志芳 蒋金才 李芳青
周玉醴 孔令钦 季新菊 江蓉美
审 稿 杨正富
审 定 邹敬涵
提供资料 王鸿燕 衣平凡 例
一、本志编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地反映史实,力求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志的时间断限,上限不求一致,尽量追溯事物起源,主要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以阐明历史演变过程(据本省情况,上限可以从清末、民国开始)。下限一般至1999年。
三、坚持统合古今和存真求实的原则,突出省境内发生的水文事实,突出水文事业特点、地域特点和时代特点,如实地记述事物的客观实际,充分反映水文事业的发展过程及成就。
四、志体采用横排门类,纵述始末,辅以必要的图表、照片等。一般设章、节、目层次,目为实体,以下用一、(一)、1、(1)序号表示。
五、广采博取资料,详加考证核实,力求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完整,详实可靠。
六、本志除引文外一律使用语体文、记述体。文风力求简洁、严谨、朴实,做到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述而不论,寓褒贬于事物记叙之中。
七、文字采用简化字,以1964年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
八、机构名称,首次出现时用全称,并加括号注明简称,再次出现时用简称。概述中一律用全称。
九、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表彰或奖励过的水文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入志。因公牺牲的水文职工正式确定为烈士者,其事迹可简介。其他可列表。水文管理机关领导人员,只记省级管理机构的正、副主管及总工程师。
十、志稿所取史料来源于河南省档案局、河南省水利厅与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历年业务文书档案、水文年鉴,淮河、黄河、海河、长江流域机构的有关史料,以及部份老水文工作者的回忆记录等。
十一、志书的记述,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后,统称建国前或建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