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部栏目
  • 全部栏目
  • 水文要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 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
  • 政策法规
  • 规范标准
  • 通知公告
  • 水资源监测
  • 水环境监测
  • 水情信息
  • 专题专栏
您现在: 首页 » 水文文化 » 水文人物 » 正文
父亲的水文经历
发布时间: 2023-03-22 09:21:05   来源: 周口水文水资源测报分中心   浏览次数: 183

    我父亲栾铁山1958年10月参加工作,今年82岁。经历过64.10沙颍河大水、75.8大水、82.8沙颍河暴雨洪水,是198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表彰的抗洪模范。

    一

    1958年,父亲在河南省商水县水利局工作,参加商水县河网规划治理,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在邓城镇西边杨河工地当收方员。工程结束后,1960年10月,他被调到周口水文站工作,当时人员属商水县水利局管,资料整编归许昌水文分站。

    周口水文站于1935年8月由导淮委员会设立,1960年,我父亲到周口水文站时,站上还有其他6位同志,站长是黄晋纯。当时周口水文站的位置在中州路和八一路之间河堤南岸、回民小学北面,与回民小学一墙之隔,在院墙东边三、四米,1966年建设缆道时建有一座两层小楼,上下各20多平方米,一楼办公,二楼缆道房,教室西(与教室平行)建有两间青瓦房,作为仓库或者值班时临时休息房。测验断面正对着缆道房,西距老洋桥450米。1978年8月,测验断面从回民小学向东744米搬迁到了八一路大桥东面新址,断面改称周口(二),安装了新式缆道。

    1960年周口水文站的住址在丁家院,就是陈州街和新渡口街交叉口东北角第二家,西距中州路一百来米,北距河堤七、八十米,东距测验断面三百来米,1963年住址从丁家院搬迁到新街,地址就是现在的中州路大桥南头,沿滨河路向西一百多米到新街北口向南不足一百米路西,测验断面未动仍在回民小学,1972年,周口水文站新址开始建设,就是现在八一路大桥南头东100多米水文局家属院,当时建了6间瓦房,1973年住址也从新街搬迁到了这里,新街还有部分人员居住。

    听以前的老水文人讲,建国前周口水文站的住址在河北岸油坊街,后又迁到河南岸油坊街,再迁到丁家院。具体哪年哪月迁移的,没有具体记载,已无稽可考。

    1960年周口水文站的测验项目包括水位、流量、降水量、含沙量、水温、气温、冰情、初霜、水化学(水质化验)、蒸发、墒情、比降等,1972年以前的水样都是拿到许昌水文分站去化验。1973年住址搬迁到八一路东后,还在新址上建了一个自记水位井。测验断面直到1978年8月才迁移到新址,同时墒情、蒸发和比降观测项目取消。

    资料整编用手工计算和珠算,站上平时的资料每月都整理好,经过了三遍手,年底大家再集中审查。过了年,大概三四月份,再派人带着资料到许昌水文分站参加整编。1966年周口和许昌分家后,人员归周口管,周口、扶沟、李湾这三个水文站的资料整编归许昌水文分站,沈丘水文站、王爷庙水文站的资料整编归商丘水文分站。

    1957年以前测流用的船测,用木制水轮机驱动,测船仍需和过河索连接,直到1966年,全省成立缆道建设小组,总共10来个人,带队领导是省水文总站夏邦杰,首先在周口水文站(回民小学老断面)安装了建设全省第一套缆道测流设备,手工、电动两用。1978年8月,测验断面下迁到新断面后,又更换安装了新式缆道。

    1966年以前观测雨量都是用标准雨量器,测雨量时都是人工量。雨量达到暴雨加报标准时,还要另外加发电报,紧张时基本上一夜都不能睡觉。

    1966年周口水文站没有建设缆道前,取沙样是在船上,就是把水样瓶密封,引出两根软管,其中较长的一根软管连在测深杆上,需要在多深的水位采样就固定在哪个深度,另一根短的软管连在打气筒上,把气筒内的皮碗翻过来,这样好抽去瓶内的空气,采样瓶放在船上,抽取瓶内的空气,水样自动虹吸到采样瓶内,很巧妙很实用。1966年缆道建成后,沙样采取在缆道铅鱼上取样,取样装置是吴喜堂发明的,铅鱼下到水面下指定深度后,通上电,取样装置的两端自动闭合,完成取样。吴喜堂是大学生,在工作中方法点子比较多。

    我父亲参加工作时周口水文站就有墒情观测项目,取样地点在商水县气象台院里,就是现在交通路西段路南贾庄村东边原商水县园艺场内,离水文站有5、6公里路,当时没有自行车,都是步行去。那时没有烘箱烘焙土样,他们就利用煤火炉加热水箱,将土样装在铝盒内放在水箱上面的密闭空间内进行加温烘焙,做完这个项目需要2个多小时,后来才有电烘箱,能达到200多度,温度可调,烘焙时节省了很多人力,称量土样用的是百分之一天平。

    二

    在父亲的水文工作经历中,印象最深的大水是75.8大水,其次就是82.8沙颍河暴雨洪水。75.8大水时父亲在商水县汾河黄冲水文站,8月15日观测到水位46.20米,为历年最高。当时因为水位太高,他们设立了临时水尺,又站在水中将断面内影响测流的树木砍断,清理干净,加固了两岸的拉锚和绞关,用木棍支成人字架,在过河索两头架起来,升高了过河索,满足了行船测流需要,测到了比较完整的洪水过程。最麻烦的是大水期间夜里要发水情电报,因水太大,许多通讯线杆歪倒,导致报汛线路不通,要是电报发不出去,消息传递不到上级和下游的防汛部门,影响了防汛,那责任可就大了。那天夜里10点,父亲穿上雨衣,掂着脚爬子、安全带,带上查线机、钳子、起子等工具,装好拟好的报文,打着手电出发了。从黄冲水文站沿着河堤一直向西北方向走,走了四五里地,从河堤下来又向北几百米,终于在公路边见到了未倒的通讯线杆,上面有几组线,线杆是木质的,向上爬时线杆直摇晃,到达线杆顶部后,父亲经过观察用查线机将其中一组线连接,幸运的是,第一次就接通了总机,在电线杆上将水情电报发了出去,那时别提多高兴了,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步行回到水文站,已经快12点了。

    1982年大水时我父亲在周口水文站,8月15日洪水达到峰顶,测到水位49.34米,流量2840立方米每秒,也是非常大的一次洪水。当时测流用的是缆道,由于水流急,100公斤重的铅鱼难以入水,摆动剧烈,严重影响测流,根据经验,我父亲在现场将铅鱼尾翼用钢板加长70厘米,并用螺钉加固,将吊装铅鱼的位置后移,铅鱼平衡,顺利入水,测流才得以完成。大水持续了10多天,站上职工日夜奋战,测得了完整的洪水过程,为周口的抗洪抢险作出了贡献。当年10月,在郑州黄委会大礼堂举行表彰会,我父亲与田龙、赵守章、颜世德等17名水文系统的同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抗洪模范”称号。

    三

    1972年,在确山举行全国水文缆道经验交流会,全国近百人参加,我父亲和吴喜堂代表周口水文分站参加。会议结束后,他们又先后到南阳唐河、信阳板桥、安徽金寨县梅山水库和安阳学习参观。经过这次学习,他们安装、使用缆道的技术得到了提高。在后来咱周口地区的几个水文站安装缆道,我父亲都参与了,他和曹新敏新建了扶沟水文站缆道,对周口水文站、槐店水文站、沈丘李坟水文站缆道进行了升级改造。

    过去谁的业务不好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说话抬杠都没底气。那时大家文凭都不高,好多小学都没毕业,但都有一股钻研劲、认真劲,资料整编时常争得面红耳赤,吹胡子瞪眼甚至拍桌子,平时大家经常学习水文知识,业务能力也能满足工作要求。论学习我父亲最佩服的人是魏宪昌,他虽然没上过学,但他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业务上很棒。搞地下水研究时,他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动态评价,研究成果获得了科技进步奖,职称晋升到了高级工程师。我父亲常讲,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水文工作,就要干好。

    我父亲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时光变迁,当年周口水文站早期住址丁家院虽在老城区,但还未拆迁。丁家后人对老房子进行了翻盖,当年的几间老房子已不见踪影,从院落的整体来看并不宽敞,通风采光条件也不是太好,可以想象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与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父亲虽然退休多年,还依然关心着他热爱的水文工作。他常常说:现在国家强盛,水文发展日新月异,我相信水文的明天会更好。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电话:0371-65571718     邮编:450003

豫ICP备150133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