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在许昌水利系统中流传着一句话:“北京有三钱,许昌有三颜”,其中一颜说的就是许昌水文局的洪水预报专家——颜世德。
颜世德,男,1932年出生,河南省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退休职工。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斗在水文一线。他极其擅长雨水情预报,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水文“活字典”。颜世德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奉献给了水文事业,正所谓“深藏功名不显功,坚守事业守初心;淡泊名利心向党,为民造福献终身。”
少年壮志,誓与“蛟龙”斗
颜世德出生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北汝河畔,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有多次发大水的场景。
1942年8月北汝河洪水暴涨,年少的颜世德和围观的村民们站在堤坝上围观,只见县长一边烧香一边神色郑重地祷告河神:“求求神仙保佑乡亲,不要让蛟龙再出来作怪了”,然后命人将活猪活羊投向汹涌翻滚的洪流中,牲畜瞬间不见踪迹。但“河神”可不听他的祈祷,水位持续上涨,几乎淹到城门顶,围观的群众心里越来越害怕,大声呼喊着:“蛟龙还要县长的官帽”,无知的“县长”无奈地将自己头上戴的新帽子抛入滔滔洪水中,满足百姓的要求。
颜世德心中大为震撼,这蛟龙究竟要什么?扔官帽能有什么用?幸亏雨渐停,洪水位接近城门顶时,开始逐渐下降。这次洪水导致襄城到处漫溢决口,洪水水面南到首山脚下,跨许南公路向东流,北寨门外马湟河全线决口,洪水包围县城,水面宽达十余公里,无数良田被淹,房倒屋塌,人畜财产损失惨重。而这一迷信见闻,在小小的颜世德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的困惑着他,究竟何时才能降服“蛟龙”?如何才能避免这么惨重的损失?带着这样的疑问,颜世德立志要与“蛟龙”斗争!
艰苦钻研,炼成“活字典”
1950年,刚满18岁的颜世德在河南大学水利班短期培训后,就立刻参加治淮测绘、大型工程施工等基础建设工作。建国初期的水文事业,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基本上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国家也没有过多经费投入,颜世德和同事们只能因陋就简,几根水尺、一部水准仪、一部平板仪、几个雨量筒、几把算盘和一盏马灯,就是当时所有的设备。当地的群众有这么几句顺口溜:“水文站别去看,茅草屋里一群光身汉,不怕暴雨淋,不怕雷电闪”“远看收破烂,近看水文站”。年轻的颜世德就在这条件艰苦的山区,展开了与水文事业打交道的一生。
许昌地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从地理位置来说,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最大的暴雨中心之一,支流众多,历史上洪水频发,新中国成立前百余年间,许昌就发生过多次较大洪水,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能否通过测量来的雨水情信息准确预报洪水,对于合理规避洪水伤害有极大作用。山区河流的洪水特性是陡涨陡落,因距河源较近,边下暴雨边涨水,且大都发生在夜间。五十年代测流量,没有测船和其他测流设备。冬季测流,颜世德和其他同志们只能脱下厚棉裤,在寒冷冰水中涉水测量,两条热腿入水后刺骨的冷瞬间传遍全身,测完后冻得僵硬麻木的肌肉,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夏季测流,洪水小时让会游泳的同志手提流速仪涉水测流;中水时靠到上游弯道游泳放浮标,放一个浮标相当艰难,有时洪水把人打几里远才能爬上岸;大水时靠天然漂浮物,因不是人工投放,所以分布很不均匀。水位与流量关系不太好,但这些点据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抢测到的。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颜世德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雨情、水情、灾情信息资料。正常来说,一个流域的水文系统是非常复杂且庞大的,而预报所用的方法通常都采用了一系列的假设,即对真实世界情况进行了概化处理。有时雨量站点监测数据或其他途径获取的降雨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降雨时空分布,流域中存在的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的调度或下垫面出现大的变化后,也可能无法及时计算到,所以综合来讲,暴雨引发的洪水预测难度并不低。但颜世德不惧困难,在预测时能充分运用在学校学到的洪水预测知识,不断结合历史数据,实时校正现有数据,渐渐地颜世德能够较为准确预测洪水洪峰高度、何时到达、何时下降等准确信息,成为当时一绝。曾有许昌地区气象专员讲过,一下大雨他就害怕,但只要颜世德在,他就能睡个安稳觉。曾任河南省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办公室主任的退休职工李国杰回忆到,有一年化行水文站下大雨,几个小水库水快溢满了,眼看有点撑不住,化行站所在地的乡长、镇长害怕水漫溢,淹了村子和庄稼地,到时候农民可怎么生活?颜世德站出来说都放心吧,水是可以被控制的。他一头钻进办公室开始计算起来,然后给了一个具体的时间,把化行闸的水放空。结果果然如他所料,洪峰到达时,化行闸刚空,时间把握的非常准确。
经过多年工作的积累,颜世德广泛积累了淮河流域这一水系暴雨的特征、成因、洪水演变规律等,预测的精度不断提高,预见期不断延长,慢慢地,颜世德水文“活字典”的称号在全省水文系统都有所耳闻。不仅仅是洪水预报工作做得好,以颜世德为代表的一代水文人,还树立了“水文是水利的尖兵,是防汛抗旱的耳目”的观念,逐步建立起了许昌地区基本站网、试验站、测报管理秩序,有了测、整、报的规范及规章制度,为以后许昌水文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工作成绩显著,颜世德多次被评为单位和地区模范工作者,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表彰:因在治理淮河方面的特殊贡献,1954年10月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治淮乙等模范”;因不断改进测验设备,完成1956年特大洪水的测报工作,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水利先进工作者”;与有关同志研制成功YC-79型无线电雨量遥测设备,分别被省水利厅和省政府授予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抗洪先锋,永远“在路上”
颜世德出色的洪水预报,在抗洪时发挥了显著作用。1975年8月,注定是水文人难忘的一个时间节点。当时,由于超强台风7503号“莲娜”导致的特大暴雨引发淮河上游大洪水,石漫滩、田岗水库垮坝,澧河决口,老王坡蓄洪区相继决口。板桥水库漫溢垮坝,六亿多立方洪水,五丈多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沟中型水库垮坝,薄山水库漫溢,及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河南、安徽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亡,1700万亩农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灾情堪称建国以来最重,史称“75.8”大洪水。颜世德同志在“75.8”时期,参加了内业分析计算和报告汇编工作。他坚守水文站一线,乌云翻滚,昼如黑夜,如注的暴雨夹风挟雷、来势汹汹!颜世德多次深入暴雨之中测量流速、流量、水位、雨量等关键信息,然后立即展开计算,为抗洪指挥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预报信息。
1982年汛期,我省发生了全省范围的特大暴雨洪水。此次洪水的暴雨特点是:次数多、范围广、雨期长、强度大、梯度陡、暴雨连续下了近2个月。根据资料记载,1982年7月12日至8月24日,我省先后出现四次大的降雨过程,致使省内各主要干支流河道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大水。淮河、洪汝河、伊洛河、北汝河、安阳河等流域都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区,44天累计降雨量大于1000毫米的面积有5430平方公里,大于400毫米的面积达120900平方公里,全省平均降雨量498毫米,最大点雨量驻马店站1175毫米,泌阳老河口水库1168毫米,鲁山双石滚站1134毫米。陆浑水库、双石滚站最大日雨量分别为544毫米、540毫米,暴雨频率相当于千年一遇。上述暴雨特点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北汝河紫罗山站发生了787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沁河五龙口站发生425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安阳河安阳站发生193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都是建国以来的第一位大水;洪汝河、沙河的洪水仅次于“75·8”,伊洛河、黄河的洪水仅次于1958年,都是建国以来的第二位大水;淮河王家坝站的洪水仅次于1968年和1954年,是建国以来的第三位大水,且高水位持续的时间很长,三河尖站在保证水位(26.50米)以上行洪达30天,为历史所罕见。洪水特点是峰高量大,次数多,来势猛,持续时间长,使河道行洪和拦蓄工程都处于饱和或超标准状态运用。
7月30日9时、8月1日2时,北汝河紫罗山站相继出现7870、543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后,河南省防讯指挥中心预估此次洪峰会超过堤坝高度,危及县城安全,已经下令让襄城上游西岸沿分洪口药室填好炸药,爆破官兵集结待命,只等一声令下就要炸掉大坝。此时的颜世德等专家沉着冷静,充分展现了水文人特有的职业素养,颜世德运用北汝河上下游各站三十多年的实测暴雨洪水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不同的暴雨中心、降雨强度、结合工情、气象等因素,准确地预测出8月1日洪峰水位接近堤坝顶部(84.5米),不会漫堤淹城。领导及时下令,加强全线防守,争取不炸堤分洪,但要做好爆破准备。结果洪水位在84.34米停涨,距堤顶0.16米,最大流量3900立方米每秒(比1943年最大流量大29%)。洪峰安全从全河通过,没有一处决口,据当时估算,此次洪水未炸堤分洪,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约7000万元,保住了下游无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经此一役,颜世德被同行人戏称为“颜博士”,说他“地上全知道,天上知道一半”,据闻单单是他自己总结记录的水文工作笔记本都是一摞一摞的好几箱。他也获得了河南省政府颁发的“抗洪模范”奖励,其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
发光发热,谱写“夕阳红”
夕阳为霞尚满天,余辉映旗谱新篇。1992年,颜世德从单位领导岗位退休,退休后的他仍坚持钻研防汛抗旱工作,并且继续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93年3月,颜世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退休后,颜世德依然时刻关注着水文事业。2000年,白沙以下,颖河发生了57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当时工作人员用错了词汇,向上级汇报为“溃坝”,一下子让大家绷紧了神经。情势万分危机,急需专业的测报人员过来指导,颜世德接到领导通知后立马骑着自行车赶去指挥部。风雨交加,大水已经淹没了路面,此时已68岁的他,卖力地蹬着车子行走在大水中,行经一个小水坑时车链子突然掉了,万般无奈下他只得推着车咬牙前往,几公里的路,仿佛走了很久很久,一想到水情工作的紧急性,他一身冷汗就再也停不下来。到了水利局后,许昌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防汛小组,正在大门口翘首以盼,颜世德当即了解详细情况,结合上游来水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给领导汇报时,领导说:“现在您就是指挥长,您说怎么调度就怎么来!”颜世德成功的化解了这次危机。结束后,还把自己多年来的雨水情预报经验悉心传授给了年轻职工,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扛起水文工作这面大旗。
同时,他对许昌的沙颍河流域暴雨洪水进行了再一次系统、详细的研究。为了全面分析这一水系暴雨的特征、成因、洪水演变规律,给水利规划、洪水预报、合理调度提供依据,他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搜集整理了这个特定流域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分布、地质、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资料,他综合分析几十年实测洪峰成果,结合对历次较大洪水预报调度实践,将主要控制站和上下游洪水演变规律,归纳成了简明易记、便于操作的应急方法,为许昌乃至河南水文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将自己毕生的水文工作经验、研究成果转化成一本本珍贵的书籍材料。1999年4月出版《沙颍河流域暴雨洪水研究》一书,十余万字;2001年发表《颖河防洪工程减灾效益显著》在《河南水利》第3期上。颜世德在1999年获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离退休职工先进个人奖,2013年2月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时至今日,已经89岁高龄的颜世德依旧坚持写作,继续为许昌水文事业发展发光发热。
走过古稀,走过耄耋。如今年近90的颜世德,已经满身病痛,步履艰难,他已经不能再很流畅的说话,却在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水文人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