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山厅长看到鄱阳湖水文局曹儒珍同志《拳拳水文心 悠悠鄱湖情》的发言稿后,当即作出重要批示:“我含着眼泪读完了!向您致敬,老曹!水文条件再变再现代化,您身上的水文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这不仅是对江西水文人默默奉献的肯定和表彰,也是对江西水利人的鞭策。
曹儒珍同志《拳拳水文心 悠悠鄱湖情》的发言稿全文如下:
拳拳水文心
鄱阳湖水文局 曹儒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我是鄱阳湖水文局的一名退休职工,名叫曹儒珍。今天,感谢省水文局党委的关心,让我有机会来到共青城,参加“感悟水文”青年专题培训班,跟大家一起说传统、话未来。今天的会场里,几乎都是80、90后,很多人对基层水文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才刚刚开始。下面,我以在鄱阳湖棠荫岛27年工作、生活的经历,跟大家作一个交流,与大家共勉。
棠荫岛的峥嵘岁月
棠荫水文站是1957年建立的,在鄱阳湖中部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水文观测项目有水位、雨量、蒸发、水温、湖流、悬移质含沙量、波浪等,地面观测项目包括气压、温度、湿度、云、能见度、风向风速等。
当年,棠荫水文站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全省水文是出了名的。涨水季节,要划船到10多公里外的小镇取邮件、报纸和购买生活用品;枯水季节,小岛四周遍布洲滩、沼泽、湖泥,生活物资和用品只能脚踏湖泥,肩上挑着七八十斤的东西,长途跋涉走过8里长的江蚌湖。每次回到站里,肩膀磨破了皮,又红又肿、疼痛难忍,身子骨像散架了一样。
“棠荫血吸虫窝,蚊虫蛇又多,苍蝇握成把,人来无处躲”。这是当地老俵流传的顺口溜。棠荫岛——其实原来叫苍蝇岛,很形象、很贴切。事实也确实如此,每到夏天吃饭时,刚刚盛出来的白米饭,不到1分钟就变黑了——上面盖满了厚厚的一层苍蝇。为了防止数以万计的苍蝇“人口夺粮”,每天吃饭的时候,不得不躲进蚊帐,晚上睡觉之前,又得下大力气与“飞行物”搏斗。后来,可能是当地人觉得苍蝇岛太难听,就变成现在的棠荫岛了。 名字是好听多了,但情况却不是那么好。棠荫是血吸虫重疫区,凡在棠荫站工作过的水文职工100%都感染上了血吸虫病,有的同志还反复感染。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周期很长,一旦患病就很难治愈,而且对身体的影响也很大。我本人就曾经先后治疗过5次,血吸虫肝硬化病史,也已经30多年了。
在棠荫工作了27年,油灯也陪伴了我27年,直到1997年底,岛上才通了电。那个时候,岛上的几乎没有文化生活可言,一年到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唯一的“精神食粮”,就只有一台收音机。吃完晚饭后,抱着收音机关注一下外面的世界,靠着听听新闻,了解一下国内外大事,才觉得自己还未与世隔绝。有时我们也看看报纸,但去镇上一躺来来回回得几个小时,遇到天气不好,就更麻烦了,等到取回报纸,”“新闻”早已变成了“旧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观测、取样,分析、计算,单调、枯燥。然而,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了整整27年。
团结和谐的水文大家庭
基层水文站作为水文工作的最前沿,是水文工作的基石。过去,水文站大多条件艰苦、地处偏僻,与外界联系接触少,基层职工情感上的孤独,生活上的不易,更渴望他人的关心,我一直把测站当成自己的家,工作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对待同事就像家人一样,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 1982年,我刚当站长时,棠荫站有6名职工,其中3人年龄比我大,资格比我“老”。当时人心不齐,同志间相互闹矛盾,严重的时候甚至互不理睬,站上的食堂也“散伙”了。 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把站上的工作做好。我主动找大家谈心,尽量关心同志的冷暖,尽量为大家提供方便。例如,有的职工家属小孩生病,我就主动到医院去看望;同事的小孩当兵、上学有困难、家中有急事,我都主动伸手帮忙。虽然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但是在职工看来,站长始终代表组织、代表单位,一些小事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勤俭办水文”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每逢站上有基建任务,我总是既当管理员又当小工,既当泥匠、又当电工和木工。搬砖运砂,灌注水尺桩,还带领大家捡卵石。虽然辛苦一些,却在本来就十分紧张的经费中节约了一大笔开支。记得有一年,因为湖水退得太快,基建材料不能及时运到站上,只能租用老俵的小渔船在外港过驳,我就和全站职工充当起了搬运工。正当驳船行进中,不料小船却在中途搁浅。情急之下,我只好跳进冰冷刺骨的湖水,用肩扛、用手推,硬是把满满装载了一整船的材料抢运到了站上,公共财产没有因此蒙受损失。
水文站长,不能计较重活、苦活、脏活。挑米、挑煤过湖,挑大粪、扫厕所,甚至爬10米高的风速风向杆,这些有危险的事、困难的事,我都少让其他人做。 站上职工都患有血吸虫病,为了不耽误工作、少影响健康,我总是让其他同志先去治,自己最后一个去治。因为总不能因为治病,让站上的人就一起走光,站是要守住的。那时的水文职工还有一个特点(可能现在也还有),因为很多人家属是农村的,所以每年“双抢”大忙季节,都要回家到田里插秧、割稻子、打谷子。这时候,我总让其他人先回家“双抢”。每逢节假日,自己总是主动留下值守,让其他同志回家团聚。
1982年腊月的一天,快要过年了。当时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要命。我离开周溪镇的家,带着年货,带着老婆、小孩准备赶回站上,一边守站,一边过年。家人劝我,天太冷,又是刮风下雪,让我第二天动身。我对他们说:我已答应今天回站,作为站长,不能让同志们失望! 腊月的鄱阳湖,天寒地冻,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情急之下,我只好挑起一担箩筐,让家属牵着两个小孩,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由于风雪太大,道路模糊难辨,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沟。我一边挑着箩筐、拄着竹竿,一边不时探路。老婆、小孩就踩着我的脚印跟着走。一路上,小孩也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浑身是雪。这一次,我用了三、四个小时才到站上。我一家人到站后,所有同志都感动地流出泪水。有位老同志说:站长呀,今天这样的天气你就不要来了,你自己吃苦是小事,家人也跟着受罪啊。事后,我回到家中听邻居说起:你公公婆婆昨晚一夜都没睡好,一直为你们担心,流了不少眼泪。
在完成日常水文测报工作的同时,为了解决职工的吃菜问题,我就带着大家开荒种地,在测站的房前屋后,栽种了成片的蔬菜瓜果,做到蔬菜、菜油自给,集体劳动、共同生活。这一举措得到了全站职工的积极响应,共同劳动,又增强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集体观念。
用生命呵护“一湖清水”
大家看来,在水文站,看水位是件再简单不过的小事,可是在当时的棠荫水文站,枯期观测却是令常人难以想象。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湖水退去、洲滩显露,水位观测断面迁至主航道边。从站上到水尺断面有近1500米的路程,中间还要趟过一条150米宽、0.8米深的串沟,途中遍布湖泥、洲滩,必须穿下水裤才能到达目的地。遇上冬天湖水结冰,还得手拿木棍一边打冰开路,一边往前走。往返一趟往往需要耗费1个多小时。每天如此,观测水位,变成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 有一天晚上,站上一位同志去外港观测水位,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人却还没回来,大家都非常焦急。我跑到外面一看:糟糕!起了大雾,浓浓的雾气伸手不见五指。根据多年的经验判断,这个人肯定是迷路了。于是,我和站上同志分成两路,大家手提马灯,一边敲打脸盆,一边大声呼叫。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艰难寻找,最终把人找了回来。这种迷路的情况,其他同志也多次遇到,这也成了棠荫站的一段“佳话”。
汛期搞水文观测,风险也很大。有一次,我和站里同志下湖勘测风浪。那片水域属于鄱阳湖咽喉要道,既是有名的“风窟”,又是著称的大浪区。为了做好每小时一次的风浪测验,我们在湖中的航标塔上搭一个只能卷进两个人、还直不起腰来的小篷子。当时正遇台风,阵风十级以上。为了不让自已被风吹走,我和另一位同志用绳子一头捆住自己,一头拴铁塔上,也算是安全绳吧。就这样,我们在水中的塔上坚持了两天两夜,全凭干粮支撑,最终圆满完成了测报任务。
在做好外业工作的基础上,内业管理我也一刻不放松,始终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坚持执行“四随”、“四不”工作制度,特别是在水文测报整算方面,认真抓好每一个工作环节。多年来,无论是原始资料质量,还是汇编资料质量均列全湖前茅。自记水位、自记雨量记录,在十多年里连续保持着无缺测、无中断的较高水平。所属代办站,由于管理指导到位,代办站的资料质量一直较好,水位雨量自记记录,均保持着100%的完整率。
棠荫站虽然交通闭塞,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正如1989年时任江西省长吴官正视察我站时称赞的那样:“棠荫水文站是鄱阳湖的哨兵,有她,湖区人民放心,各级领导放心。” 继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水文站”后,棠荫站还连续多年获得“江西省先进水文站”称号。我个人也多次被表彰为“全湖水文先进个人”和“优秀站长”,先后获得“全省水文系统优秀站长”、“江西省劳动模范”、“98 特大洪水水文测报有功人员”、“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0年7月,上级安排我到北戴河疗养。当时正值鄱阳湖大汛,考虑到站上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我还是决定放弃这次机会,依然坚守在防汛测报一线。
看今朝水文蓬勃发展
棠荫水域位于四县交界处,都昌在北,鄱阳处东,东南是余干,西南是新建。赣、抚、信、饶、修五大河中,除修河和赣江西支外,进入鄱阳湖的水量占入湖总水量的55%。由于远离湖岸,这里的水位、水质监测不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研究鄱阳湖,棠荫站的水文资料极具代表性。 2009年,省水利厅孙晓山厅长深入鄱阳湖考察调研,实地察看了棠荫岛地形地貌,提出了在棠荫建设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的战略构想。如今,四年时间过去了,作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平台,保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的建设已经初具雏形,蛇山水量水质水生态自动监测站也成功运行了三年。水文基地的建设,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自基地开工以来,水利部刘宁、周英副部长,省委强卫书记,省政府鹿心社省长,中国科学院王浩、张建云院士等多位领导和专家先后来到鄱阳湖水文基地考察调研。
如今的棠荫站,与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的棠荫站,生活条件艰苦、测报手段落后,“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一天一个点、一年一条线”;而现在,水文职工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工作、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不必走出站门,就可以轻松完成一天的工作;只要轻点鼠标,水文数据便一目了然,各类信息应有尽有,老一辈水文人的共同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回忆过去,在那个近乎与世隔绝的水文小站,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守望着浩淼的鄱阳湖,忍耐着孤岛上的寂寞,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渡过自己人生。今天,往事历历,我只想说一个字:值! 青年同志们:美好的未来属于你们,美好的未来依靠你们。希望你们接过老一辈水文人手中的接力棒,在省水利厅党委、省水文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好好学习、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尽心尽责,创造江西水文更加辉煌的明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