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部栏目
  • 全部栏目
  • 水文要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 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
  • 政策法规
  • 规范标准
  • 通知公告
  • 水资源监测
  • 水环境监测
  • 水情信息
  • 专题专栏
您现在: 首页 » 水文文化 » 精神文明 » 文明百科 » 正文
对2011年气候特点 易发疾病及防治的部分认识
发布时间: 2011-08-19 10:54:25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74

    学研《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等关于2011年的气候特点、易发疾病以及防治论述的部分认识如下。

    2011年1月下旬到3月下旬(从大寒到春分前),气候特点和容易发生的疾病:风湿、倒春寒,天气变冷,河水结冰,时有寒雨;易患内热胀满,面目浮肿,喜睡眠,流清涕或鼻血,喷嚏,呵欠,呕吐,小便色黄赤,甚则尿频、尿急、淋漓不断等病症。

    3月下旬到5月下旬(从春分至小满前),阳光普照,人们感到温暖舒服,万物生长繁荣;由于气温回升过快和偏热,此期间极易发生急性发热传染病,体弱之人易突然暴亡。

    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从小满至大暑前),燥凉之气与热气相争,天气忽冷忽热;人们易患寒热疾病。

    7月下旬至9月下旬(从大暑至秋分前),寒雨降,多湿寒;体弱之人易发生突然跌倒,寒冷发抖,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少气咽干口渴,以及心痛、痛肿疮疡、寒性疟疾、骨软无力、大小便出血等疾病。

    9月下旬至11月下旬(从秋分至小雪前),秋天反行春令,草木不凋反而生长荣盛;人们心平气和无病。

    11月下旬至2012年1月下旬(从小雪至大寒前),阳光明媚,气候反温,蛰虫不藏,流水不冰,民乃康平;由于阳气盛则易发温病。

    全年用饮食搭配防治疾病的原则:

    饮食宜咸(不完全是咸盐的意思,下同),应适量增加大豆、黑豆、豆芽、黑芝麻、栗子等;

    饮食宜苦,应适量增加全小麦、杏等;

    饮食宜辛,应适量增加大黄米、桃、葱、姜、韭等;

    胃为五脏之首。小米还能和胃安眠,应适量增加;

    赤豆、绿豆、蒲公英还能助脏腑解毒,应适量增加;

    饮食宜半饱。因为半饱可以保持胃气(即饥饿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持胃气可以很好地发挥人体大医、大药的作用。无病只因餐饭少,不饱才是祛病方;

    饮食超过半饱的,宜常增加消食水,如用炒大麦芽、炒稻芽、炒谷芽、炒焦糊馍干、炒山楂等消食品种煮水喝。或者用焦糊馍干研粉、山楂糕等消食品种配饭吃;

    饮食宜五味不过、调和。不仅仅是每日限盐数克,五味(苦辣酸甜咸等)都应限量且需搭配制约。特别是要慎用辣椒、胡椒、生蒜等过于辛辣的调味料;

    早餐一定要吃好、吃平衡、吃全。因为早餐是每日人体必需的唯一的一餐。“把早餐送给朋友,把晚餐送给敌人”;

    时时刻刻注意把胃保护好,不要伤胃。胃喜温和、平淡、滋润、软烂、稀少,不喜生冷硬、辛辣油腻、五味太过、寒热、冷凉、胀满、饥饱不均;

    午时(11:00---13:00)不宜饮食。过午不食,食则易与心经夺血,从而易发心脏病;

    每月月圆,宜断平常饮食,全天宜饮白开水或消食水;也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食用少量水果、干果;

    要根据天气和身体寒热燥湿等的轻重,来调节饮食品种量的多少;

    要熟知饮食品种的生熟、鲜干、炮制后的性质和味道以及功能;

    天气热或体内热的,应以清凉之品调和;

    天气清凉或体内清凉的,应以温热之品调和;

    天气清凉或体内清凉的,应避免用凉性之品;

    天气热或体内热的,应避免用热性之品;

    天气寒冷或体内寒冷的,应避免用寒冷性之品;

    天气温暖或体内温暖的,应避免用温性之品;

    天气湿或体内湿的,应避免用湿性之品;

    天气燥或体内燥的,应避免用燥性之品;

    若天气或身体反常多变、表里不一,则应灵活运用。

    以上都是适应自然的法则。违反之,则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就会发生疾病或者疾病不易治愈。

    以上这篇文章成文后的感想:中长期天气、水文预报是当今世界性难题!然而我们的老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用一套系统的极有成效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后世之今、特别是近现代,这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失传了,宝库的大门也少有人迈入。如果我们能够高度重视、很好地继承,再结合各地地域(大小流域等) 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则精准地预报各地中长期天气、水文状况将不再是很困难的事情。我积近40年的学习和研究,也只是在近两年的时间之内刚刚迈入这个宝库的大门!期待着领导们的极为高度的关注和支持!若是(能引起各级领导的极为高度的关注、重视和支持,研究立项,组织人员攻关),则河南幸甚!中国幸甚!世界(也即全人类)幸甚!(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省局 王新民)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电话:0371-65571718     邮编:450003

豫ICP备150133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