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部栏目
  • 全部栏目
  • 水文要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 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
  • 政策法规
  • 规范标准
  • 通知公告
  • 水资源监测
  • 水环境监测
  • 水情信息
  • 专题专栏
您现在: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 » 创先争优 » 先锋故事 » 正文
河就是家 家就是河 ——记河南省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淮滨水文站站长余金洲
发布时间: 2017-08-17 10:31:59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527

“风急雨大时,人家都往家里跑,而我却朝河边跑。”余金洲不好意思地说,“没办法,干水文干了三十多年,我已经形成条件反射,快成病了。”54岁的余金洲现任河南省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淮滨水文站站长,对于他来说,河就是家,家就是河!

从大坡岭到淮滨,从弱冠之年到知天命,从一名普通的水文勘测工到测站站长,余金洲回顾自己多年的工作感慨:“水文工作很单调,很枯燥,但如果没有热情,绝对干不好!”这位皮肤黝黑、个子不高的站长话不多,但一涉及水文这个话题,他好像换了一个人,马上打开了话匣子……

去艰苦的地方

河南省优秀职工、河南省水利系统文明职工、河南省水文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水利系统十佳职工、河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余金洲多年奔波于最艰苦的水文一线的身影。

1981,余金洲参加水文工作伊始,被分配到大坡岭水文站值守。这个水文站地处偏远山村,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有“信阳小西藏”之称,交通不便,离最近的集镇还有6公里的山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条件有多么艰苦,只有长期在这里工作的人才能感受得那么深切,面对的是寂静的大山,看管的是时而默默流淌、时而又咆哮奔腾的大河,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静静地呆着,沉默多于语言,思考多于交流! 年轻的余金洲在这里一干就是7年!当洪水来临的时候,紧张、忙碌、还有危险,与暴雨洪水搏斗,像一个战士,充满了豪情与英雄的气概。当时测报条件落后,需要乘木船到河里实测。有一次,洪水从上游裹挟着大量木头冲下来,余金洲乘坐的船差点被撞翻,而不远处就是湍急的漩涡,可以说当年许多水文数据是用生命换来的。当洪水退去,大部分的时间是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工作,寂寥的院落,空旷的山谷。

生活苦点、难点不算啥,但慢慢的他就感到一直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他想:“既然从事水文这个行业,还是首先要学好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当时的余金洲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他下定决心不能虚度时光,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他坚持自学水文专业理论知识,孤灯夜读、废寝忘食,三年的坚持让他的业务水平有了突飞猛进地提高。在大坡岭水文站工作、生活的历程,也是他知识、实践经验和心路成长的历程。

而今回顾艰苦的大坡岭生活,老余笑言:“淳朴民风,山村炊烟,我在大坡岭过的可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到技术的前沿

大坡岭的经历是余金洲的宝贵财富,同样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当中,1988年,余金洲被调到淮滨水文站任副站长,1991年任站长。淮滨水文站是淮河上游河南出境重点控制站,是淮河防汛的前哨,距离淮河重要水利枢纽王家坝仅有18公里,这里测报的数据是淮河防汛决策必不可少的支撑。水文站要测报河流水位、流量、降水量等大量数据,而且淮滨水文站是国家级水文站,汛期每天要测3次水文数据,洪水来临时测报频次更密。

余金洲走马上任时,淮滨站只有7名同志,而且青工较多、技术力量薄弱。1991年,余金洲考入长江水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陆地水文专业函授中专班,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以优异成绩完成了3年中专学业,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升,还熟练掌握了水文站的河道特征及各项水文勘测、洪水预报等技能,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除了自己努力学习外,他还精心备课,利用每周二业务学习日给职工讲课,组织职工开展知识竞赛及洪水测验演习,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余金洲上任后,督促全站上下以防大汛、抗大洪为目标,扎实做好汛前准备工作。为了检查各雨量站点的仪器运行情况,每年汛前,他都要步行几十里山路,亲自检修调试水文仪器,校准水尺,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不放过,确保汛期到来时各项水文测验设施能正常运转。在他的严格要求和辛勤工作下,淮滨水文站的测报工作从未出现任何责任事故。

2000年6月1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出其不意”来淮滨站视察。聊起当时的情景,余金洲眼睛亮亮的。据他回忆,当天下午两点多,天正下着雨,一辆中巴车徐徐开来,让人没想到的是,从车上走下来的是当时正在信阳视察工作的温家宝副总理。温家宝亲切地和余金洲握手,在10多分钟的时间里,余金洲有问必答、对答如流,介绍了水文站的基本情况,并演示了遥测水文监视器和人工置数发报技术,领导们都夸赞他业务精湛。“温家宝总理能来我们水文站,真没想到,但这同时也说明了水文工作的重要性,我们一定会坚守岗位,随时观测水文变化,给后方提供最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余金洲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干劲更足了。

随后,他积极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请假制度、财务制度、工作学习制度、值班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注重加强测站精神文明建设,带领全站上下积极开展争创文明水文站活动,2008年,淮滨水文站被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评为“文明水文站”。

翻开余金洲的工作月历,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的工作内容。“基层水文站给了我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让我能够更加大胆地放开手脚。”余金洲感慨地说。

              战斗在风口浪尖

1998年8月的一天,淮河上游普降大暴雨。在迎战大洪水的日日夜夜里,余金洲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始终战斗在抗洪最前沿。一次,他在缆道操作室正准备指挥大家测流时,突然发现缆道流速信号不通。为了及时测到起涨流量,他果断命令用铅鱼定位,小船跟着测流。当时水位涨势很猛,不到一天时间,水位已从24.40米涨到29.90米,河道主槽的流速越来越大,抛锚已不能固定测船。他决定利用缆道主索作为吊船索,另拉一条钢丝绳,每隔10米栓一个红布条,作为起点距。在河道流速达到每秒近2米的情况下,他硬是带着职工划着船用手拽着钢丝绳在几座钢塔之间拉起了一道起点距索,手被钢丝绳勒出了道道血痕。就这样,他带领职工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圆满地完成了测流任务……

虽然现在水文站设备越来越先进,有超声波测速流仪、冲锋舟等,但还是需要人工下河测报,尤其夜间在洪水肆虐的河道里工作,非常危险。

2003年7月2日夜晚,在抢测洪峰的关键时刻,缆道信号突然被雷击坏。此时,正值下游王家坝开闸泄洪之前,测取淮滨站的流量至关重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余金洲带领职工在1200多米的河道上抢测流量。当时水位接近洪峰,河面布满水草,布设测点,停船难度大,安全系数小,加上还正下着大雨,情况不仅紧急而且十分危险。他带领职工经过3个多小时苦战,终于测得了宝贵的资料,为防汛调度决策提供了最真实的水文资料……

“虽然辛苦,虽然危险,但准确测报避免洪水灾害,能带给我们极大的成就感。”这是余金洲的心里话。一次,淮滨水文站通过监测,并根据上游来水情况,及时发布了较为准确的洪水预报。当时淮河滩地内许多麦子尚未收割,淮滨县委县政府立即部署沿淮各乡镇抢收,终于在洪水来临之前避免了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消息传来,站里的每个人都欢喜雀跃,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每年夏季,持续高温都是信阳天气预报中的常客,殊不知高温往往伴随着强降雨,强降雨常常引发山洪泥石流,山洪泥石流让人们避之不及。可余金洲和他的同事,为测得洪水资料,经常性地全体出动,轮班上岗,昼夜不停,迎战高洪。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要挺身而出,还要战斗在风口浪尖!

                   坚守战位干水文

    谈起水文工作,老余有说不完的话;谈到家庭,老余说:“我只有歉疚……”

2007年主汛期,受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和梅雨带共同影响,信阳市平均降雨量达672毫米,较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偏多73.6%,具有场次多、降雨量和强度大、时间相对集中等特点。连续降雨致使淮河干支流洪水一场接一场,淮滨站超警戒水位运行长达275小时,洪水总量高达44.6亿立方米,淮河干流淮滨站以上全线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以下全线发生超保证水位的洪水。支流浉河、竹竿河、潢河、白露河、洪河均发生了超保证水位的洪水;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有11座超汛期限制水位而开闸泄洪,防汛形势异常严峻。省防办要求淮滨水文站每小时向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汇报一次水情。余金洲连续几天几夜坚守在水文测报第一线,渴了喝几口水,饿了啃点方便面,困了就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

在抗洪抢险最繁忙的时候,余金洲接到家里的电话,说他80多岁的老母亲摔断了腿,需要立即做手术。亲情、汛情交织在一起,余金洲心情十分复杂!作为长子,在母亲身边尽孝是他不能推卸的义务;身为站长,在站里值守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艰难的抉择之后,他选择坚守岗位,把躺在病榻上的老母亲托付给了妻子。“想着病床上的老娘,我的心里也不是个滋味,老娘把我养大,不就图有个病有个灾的时候我能守在她身边吗?可……”余金洲说不下去了。同事们都知道余金洲是个大孝子,但更能理解他的坚守和执着,谁也没有劝他走,都自发地加班。

淮滨水文站里每隔几分钟就会响起一次电话声,省、市、县询问水情的电话接踵而至,市、县领导又来到水文站了解汛情,余金洲一一详细回答,谁也看不出来他有何异样。

由于洪水来势凶猛,夜间测流危险性很大。余金洲不顾多日的疲劳,坚持和职工们一起上船测流。在测流时出现了几次险情,他们及时启用了应急措施,圆满地测得了洪水全过程。

惊心动魄的洪水过去了,余金洲的声音嘶哑了,人更瘦了。“我当时想一步就跨进医院,陪在老娘床前。”

 

余金洲把最深的感情和全部的精力倾注给了水文事业,无论是在偏僻恶劣的环境中,还是在酷暑严寒的季节里,他和一线职工肩并肩默默奉献,他从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个信念:用精准的数据保淮河安澜,护百姓安康!这是余金洲的风采,是我们水利人的风采,更是人水和谐建设者引以为荣的精彩华章,是最朴实而又最真诚的水利人的情怀!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电话:0371-65571718     邮编:450003

豫ICP备150133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