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部栏目
  • 全部栏目
  • 水文要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 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
  • 政策法规
  • 规范标准
  • 通知公告
  • 水资源监测
  • 水环境监测
  • 水情信息
  • 专题专栏
您现在: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 » 创先争优 » 先锋故事 » 正文
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冯跃华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寂寞
发布时间: 2017-08-17 10:43:38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386

2001年,他放弃机关工作,在基层试验站一扎根就是16年。16年来,他带领职工不等不靠、开拓创新,与中外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先后进行了26个大项、33个专题的科研和推广工作,其中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个项目获厅级奖,所在试验站跻身水利部100个重点灌溉试验站和全国灌溉试验先进单位,省水利厅也授予其“工人先锋号”称号。

16年来,他带领职工奋力拼搏,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灌溉试验任务,连续16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获得省水利系统优秀职工、省百名职工技术英杰、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市第三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1年,他当选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接见。

他,就是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冯跃华。

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位于开封县(现在的祥符区)兴隆乡兴隆村,是1963年设立的豫东地区农业节水灌溉试验和科研成果推广基地,但之前的数十年财政投入几近于零。冯跃华到任时,该站的科研人才流失殆尽,实验设施毁损废弃,基本没有仪器设备,科研工作停滞不前。就连围墙也因年久失修,倒塌的有250米,濒临倒塌的有100多米,职工队伍涣散,一片颓败荒废的局面。

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研究生毕业的冯跃华待了下来,而这一待就是16年。他带领职工自己动手建围墙,节省资金10万元。他自筹资金开展测坑、大田节水灌溉试验和气象、地下水、土壤墒情等基础观测工作,成为全国少有的按照规范要求全面开展灌溉试验工作的站点;连续积累了34年的气象、地下水、潜水蒸发等方面的观测试验资料,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由于科研工作停顿,该站职工的福利待遇一度非常低,要靠种植40亩试验田生活。冯跃华上任后,开着一辆破面包车到各大城市、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去寻求合作,为该所带来了充足的经费,上级拨款也随着科研成果而逐渐下达。当省厅人员得知研究生毕业的冯跃华在基层站扎根16年的经历后,都啧啧称赞。如今,该站职工的收入已与上级单位拉平,职工队伍也普遍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

冯跃华家住开封西郊,距单位26公里。为了工作,他经常在试验站一待就是很多天不回家,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抓纪律、抓建设、抓培训、抓试验,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工作,却牺牲了家人的需要。冯跃华的女儿有严重的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生活负担超出常人的几倍,是他爱人担负起几乎全部的重担。对妻女来说,他从没有陪她们好好度过一个周末;对父母来说,他甚至连父亲去世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在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中,冯跃华不知做过多少次艰难的抉择。

5月25日,当记者走进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时,看到的是绿树成荫和氛围宁静的办公区,以及布满各种仪器的试验区。在试验区的一侧,有两座矮建筑和4排竖埋在地里的大口径管道。冯跃华告诉记者,这就是全省唯一的潜水蒸发自动观测系统。别看外貌不起眼,但它们深入地下5米深,可以观测不同地下水埋深下的潜水蒸发变化。试验区里,新旧仪器错落有致,彼此间有着科学的分布关系。冯跃华告诉记者,自1982年以来,该站的观测记录就没有中断过,即使在工资发放不能完全到位的最困难时期也是如此。因此,也积累了该站长期系列观测试验数据的宝贵资料,为灌区规划和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冯跃华说:“农田气象观测工作并不复杂,只需要每天定时看3次,记下来。但关键是不管风云变幻,观测的人都必须不为所动,坚持下来,这才是最难的所在。别看这些数据琐碎,却是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决定性数据。灌区究竟要多大,凭什么这么大?大旱时,供水究竟要多少,凭什么这么多?这些都是依据这些数据算出来的。”

“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这样远离繁华的地方,这一点比知识还重要。” 冯跃华说。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电话:0371-65571718     邮编:450003

豫ICP备150133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