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河网)
丁金良,男,回族,1962年4月生,中共党员,1981年12月参加工作,生前曾任河南省驻马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芦庄水文站站长。他27年坚守在最艰苦的水文监测岗位上,把一生献给了最热爱的水文事业。2011年1月27日,丁金良在芦庄水文站工作时,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英年49岁。
共产党员越艰苦越要冲锋在前
丁金良一生只工作过两个水文站,一个是班台水文站,一个就是芦庄水文站。尽管水文站都是位于比较偏远地方,工作枯燥而又艰苦,但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自己选择的无怨无悔。
1981年,高中毕业的丁金良进了距驻马店市120公里外的班台水文站。该站是洪汝河上一个重要控制站,测验项目繁多,刚刚参加工作的丁金良把班台站当成了磨练自己的好机会,迅速成为技术骨干。班台是个大站,距新蔡县城只有10多公里,职工人数最多达10人,是很多水文人求之不得的好站。可丁金良多次提出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83年6月测站人员调整,他被任命为芦庄水文站站长,在这里一干就是27年。
芦庄水文站位于系薄山大型水库的进库站,始建于1954年,是驻马店地区最偏僻的一个水文站。从繁华都市来到最偏远乡村,不仅条件简陋,工作生活环境艰苦,人员也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两个名额,工作量越来越繁重。尤其该站位于溱头河边,孤零零守候在丛莽的山坡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最近的瓦岗乡街需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与世隔绝一般,即使买日常生活用品也非常困难,遇到大雨天更十天半月不见外人。可丁金良总能笑眯眯的面对这一切,总是说:“共产党员不怕苦,越艰苦越要冲锋在前”。
27年的执著坚守让人动容
27年来,他长期坚守在溱头河岸边,以站为家,爱站如家,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把毕生的精力无怨无悔地献给了他热爱的水文事业。
工作中他测流取沙摇绞车、做记录,风雨无阻;整理资料做预报、搞分析,通宵达旦。每当洪水来临,他总是带头冲在风口浪尖第一线收集宝贵的洪水资料;每次寒风凛冽,总是他第一个脱衣下水观测收集枯水资料。清杂草、护地锚、除铁锈、擦黄油等维护设备,弄个划破手脚面目全非对他而言是家常;爬铁塔、过缆索、吊铅鱼等排查隐患,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对他而言是便饭。芦庄所属雨量站大都处在偏远的大山里,其中去柴岗雨量站要绕过一座座大山,蜿蜒的山路要走40多公里。丁站长每年汛前都要亲自去检查维修,每年年终都要亲自去慰问观测员。由于不通汽车,他只能下山骑自行车、上山推自行车、过河扛自行车,每次来回要两三天,全部检查一遍要半月时间,人都瘦了一圈。
27年来站上的职工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就象他亲手植下的樱桃树,一直坚守在这里,开花结果。
我死也要死在水文站
这是丁金良多次对妻子说过的一句话。没想到还真是应了他的话,只可惜这一天来的太早了。
2011年1月26日,是农历小年,城市里不时响起了鞭炮声。而丁金良站长却一大早就撇开妻子,偷偷赶到了芦庄水文站。对此,妻子早已经习惯了,她知道水文站才是他的家。这一次妻子原打算是要陪他一起到站上去过年的,可他坚决不让去,说是家里还有孩子老人需要照顾!没成想他这一去竟成了夫妻的永别!
他要到下面的雨量站去看看,赶春节前把最近几个月的观测费亲自送到观测员的手上,尽管钱很少,但也不能寒了他们的心,这已成为他当站长以来的历年习惯。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从不在观测员家里吃饭,以尽量减少他们的负担。在“过了这村不知哪里还有店”的山区里奔波,一天下来常常是只能吃上一顿可口饭。这次到雨量站,他还惦记着要测流,到下午三点多赶回站上,就立刻和同事小吴一起到河里进行测流,山区河道沟叉多,测一份流量,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他们测完流量回到办公室,已经是快5点了。这时小吴恰好有事出去了,站上就只剩丁站长一个人,接着他把刚测的流量计算好放在桌子上,也许实在太饿了,才感到一天多没吃东西,就泡了一碗方便面,没想刚吃了一半,就突然感到胸部剧烈疼痛,紧接着一头栽倒地上,不省人事。当小吴回来发现时,他已经停止呼吸了。看着桌子上计算好的流量表和剩下的半碗方便面,小吴忍不住地哽咽到:“站长,你是太累了,才死得啊!”
是的,在小吴眼里,丁站长总是笑呵呵的,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病,也从没听到他叫过累,永远是个硬汉子!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站长从昨天一早到现在,都没好好吃上一顿饭,加上连续工作的劳累,终于支撑不住心脏的过度负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