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部栏目
  • 全部栏目
  • 水文要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 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
  • 政策法规
  • 规范标准
  • 通知公告
  • 水资源监测
  • 水环境监测
  • 水情信息
  • 专题专栏
您现在: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 » 学习园地 » 学习交流 » 正文
讲道德 做一个有品行的人
发布时间: 2016-12-15 10:03:50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59

                  周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张铁印

    谈到道德、品行的话题,我想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柳下惠坐怀不乱。

    是说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柳下惠的人,一天,他外出办事回来晚了,错过了入城的时间,只能在城门旁边的休息处过夜,碰巧,有一位妇人也入不了城,他们只好一处过夜。冬天的夜里很冷的,柳下惠把棉衣让给那妇人披,他们依偎在一起,一夜过去了,没有发生任何非礼的事情。柳下惠因此被世人传颂、称赞。

    柳下惠的确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坐怀不乱的故事,反映了柳下惠的高尚人品。他有爱心,作为男子汉,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帮助别人,关心爱护弱者;他尊重人,能够做到适可而止,没有引起别人的不满或误解;他正心诚意,堂堂正正,没有私心杂念,不怕被帮助的人误解,更不怕其他人误解。

    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柳下惠可以有多种选择。第一,为了不被误解或产生绯闻,他可以选择离开;第二,即使不能走开,他还可以不闻不问;第三,就是关心爱护别人;第四,就是欺负妇女、欺负弱者。话反过来说,这个妇人也有可能污蔑柳下惠,说柳下惠猥亵她、欺负她,得了便宜还卖乖。好心做好事也未必有好结果,更不用说打着做好事的旗号,去干龌龊的勾当呢。

    以今天的眼光看,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也只有在他那个时代才有可能发生,今天是不可能发生的。现在的人心思多了,复杂了,即使你诚心诚意也未必有好结果。

    学雷锋做好事缠上官司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有吧!

    老人摔倒了扶不扶?让人纠结!

    公交车上让不让座?时常起纠纷!

    女学生坐出租车被强奸杀害!

    假药、有毒有害食品、“黑心棉”、“空心奶粉”!

    道德沦丧!信仰迷失!

    有人说,“好人难做”,人心不古!

    其实,说起来这些都是个别现象,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回报的有的是,世上还是好人多,毕竟正气占主流!

    再说柳下惠,其本人儒家道德修养是很高的,在鲁国政坛大名鼎鼎。他在鲁国做管理司法的官员,坚持原则,性格耿直,曾三起三落而不改初心,有人劝他说,以您的才能,何不到其他国家去做官呢?他说,以我的作风,到哪里不会被排挤,不会被罢黜呢,故国用我则为国尽力,不用则安心做臣民,决不离开父母之国,更不能背叛父母之国。孟子因此评价柳下惠是“和圣”,孔子在臧否人物时,批评当时鲁国的执政者臧孙辰(臧文仲)说,“知柳下惠之贤而不用”。三起三落而没有怨言,没有怨恨,仍然忠君爱国,无怨无悔,可见柳下惠的贤能和道德修养之高。

    一个人有道德、有品行体现在哪里呢?遇到困难和挫折、受到不公正待遇、面临抉择的时候,最能体现。柳下惠是这样,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叫狼曋的人,也是这样。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在函谷关发生“崤之战”,秦国全军覆灭,晋国俘虏秦国一员武将叫褒蛮子,此人在战场上曾打败晋国大将莱驹。在刑场上,晋侯让莱驹行刑,莱驹抡刀站在褒蛮子面前,褒蛮子怒目大吼:“你是我手下败将,怎敢犯我”,莱驹吓得倒退几步,刀坠于地,褒蛮子奋力挣断绳索,意欲夺刀反击。说时迟,那时快,有一个下级武官叫狼曋,冲出来抢起地上那把刀,一刀劈到褒蛮子。晋侯嘉奖狼曋之勇,封为车右将军。狼曋拜谢晋侯,但并未到元帅先轸处拜谢,先轸心中不悦。第二年,在“箕之战”中,狼曋请为先锋,遭到先轸羞辱,叱令殿后。狼曋羞愧而出,朋友深为不平,出谋刺杀先轸报仇,狼曋说:不可,大丈夫当为国捐躯,不能因小忿而废大义。后来,在和秦国的一次战斗中,狼曋冲锋陷阵,英勇无畏,战死沙场,青史留名。

    什么是道德修养,这就是道德修养,什么是有品行,这就是有品行!有些人工作中稍微受到一些挫折就一肚子怨言,牢骚满腹,稍微工作不如意,就一副怀才不遇的感觉,怨天尤人,或不顾大局故意捣乱,或破罐子破摔,不作为,不尽职,拿着俸禄不干事。事实上,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情况经常发生,怎样正确对待?就体现出我们的道德修养和品行。

    其实,夏商周三代时期,华夏民族纯正朴实,勤劳勇敢,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有血性,有气节,人心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弯弯绕绕,对是对,错是错,是非分明。

    荆轲、聂政、要离、专诸、豫让等侠士们为报知遇之恩,挺身入虎穴,义无反顾。司马迁对这些侠士们的义行赞赏有加,在《史记》中专门为之立传。

    荆轲刺秦王,尽人皆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聂政受朋友之托,感朋友相助之恩,一诺千金,刺杀韩相侠累。我国古代著名的琴曲《广陵散》,就以聂政刺韩相成曲,又名《聂政刺韩王曲》,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死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我死不足惜,唯《广陵散》于今绝矣!”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以聂政姐弟作《棠棣之花》,激励国人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专诸刺杀吴王僚,食人俸禄,忠人之事,保障了吴王阖闾、伍子胥策划吴国争夺王位的政变成功。专诸也是为知己而死。

    要离刺庆忌。要离这个人,五短身材,面黄肌瘦,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屈服勇士椒丘忻,受到伍子胥赏识,推荐给吴王,刺杀庆忌。庆忌乃吴王僚之弟,吴国大力士,高大威猛,力雄万夫,却被要离刺杀。要离不畏强暴、敢于向强敌亮剑,为勇士之名、为证明自己维护尊严而刺杀庆忌。

    豫让刺杀赵鞅子无恤,为其主智伯瑶报仇。“人主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智伯瑶一家全部灭绝,豫让的报仇毫无意义,但豫让说,我就是要做给那些为人臣不忠者看一看,漆身吞炭的故事讲的就是豫让的事迹。

    士人如此,民风也如此。《诗经、褰裳》中记述少女对爱情的表白也酣畅淋漓,毫不拖泥带水,引起后世多少志士仁人的共鸣,“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由此衍生出“褰裳”一词。常用来为国事奔波、立即行动之典。还有“深则厉,浅则揭”的话,表达了因势而变、干脆利落的处世哲学。

    这一时期的民族性格十分让人敬仰,有人总结为“率性”,就是敢作敢为,敢爱敢恨,不遮掩,不隐匿。做人有原则,有底线,孟子描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侠士们的德行、品行体现哪里呢,就体现在“义”的方面,血性方面,每当国家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人们总是想起他们,从而激励国人奋起抗争,救亡图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大批的仁人志士为家国民族赴难、牺牲,那这个民族就难以生存。

    历东西两汉、三国、魏晋、李唐至于北宋南宋,国民淳朴、诚实的性格总体上没有大的变化。南宋和蒙元崖山之战,南宋灭亡,南宋丞相陆秀夫背负小朝廷蹈海殉国,数十万臣民不甘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野蛮欺凌而纷纷跳海自尽。华夏民族的血性、气节还在。

    宋代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国家非常富裕,GDP占全球八成之多,但国家却不重视军事实力,面对外敌入侵总是战败求和,丧权辱国,最终难逃灭亡。蒙元统一整个中国后,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中原文明那么高度发达,光辉灿烂,却被野蛮落后少数民族征服,被迫接受其奴役,真是无法再活在世上,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蹈海自尽。有人说“崖山之后无华夏”,是说,野蛮战胜了文明,中原文化遭到严重撕裂,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

    北方游牧民族野蛮统治中原,蹂躏中原文明,跑马圈地为牧场,人分三六九等,几家供养一个蒙人,几家共用一把菜刀等等,中原文明严重倒退。在强大的武力威慑下,华夏民族的性格也开始发生了扭曲,血性、气节严重受损。在屈辱中苟且偷生,苟活于世,“好死不如赖活着”大有市场。

    至于明代,中原文化有所回归,但已大不如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两面三刀,耍阴谋,搞诡计,下套子,使绊子,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人心莫测,着实让人可怕。至于清代,专制统治登峰造极,“文字狱”株连九族,官场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哲学,人们没血性,没思想,没见解,没底线,有的是随声附和,有的是磕头作揖,真是万马齐喑。

    有人说,“明亡之后无中国”,中国人变成了“丑陋的中国人”,集各种劣根性、劣习性于一身,也难怪,面对日本亡我中华、亡国灭种的侵略,仍然有那么多的汉奸、伪军!鲁迅先生曾感叹:没有敢扶哭反叛的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竟然有那么多的中国人做麻木不仁的看客,哀其不兴,怒其不争。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就是要医治国人的“精神之病”。

    梳理了这么多,就是要让大家大致了解一下国人性格的演变历程,当下,国民道德修养如此糟糕是有来历的,有背景的,不是一天就变成这样的。有人说,今天的国人已进入“互害”模式,虽然有失偏颇,但也着实让人深思。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不可能从古至今一成不变,道德具有传承性,也具有历史性,我们需要传承,更要有创新。我们要有历史使命感,要有责任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加强道德修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个民族的强盛,不仅是物质的强盛,更是文化的强盛,是国人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中华民族淳朴、诚实、勇敢的本性让人追仰,我们呼唤回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道德规范,这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一个为了金钱连毒食品、毒蔬菜、地沟油、假药品等等什么都敢做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

    说了这么多,道德是什么?道就是路,德就是中正之路、正路。在《道德经》中,道讲的是规律,万事万物、人类社会、自然界的规律,德就是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论语》中讲的道,是儒家治国理政的政治主张,“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天下“大同”。在“大同”之下还有个“小康”,孟子描述为:人们灾年不至于饿死,丰年有肉吃,幼有所养,壮有所为,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谓之“小康”。

    今天意义的道德,是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完全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依靠人们的精神自觉,它虽然十分重要,但约束力却很小,需要不断的修炼和强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修养的民族,传统儒家文化、道德规范滋养了无数的华夏儿女,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传统道德修养内涵丰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修养的内涵也在变化。那么,今天,中华儿女、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行体现在哪里呢?这里不妨列举几点,大家讨论。

< >< >< >< >< >< >< >

    还有,清正廉洁,勤奋务实。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团结同志,互帮互助。尊重他人,善待万物。热心公益,与人为善。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家庭和睦,教子有方。等等。道德修养的内涵丰富,做一个有品行的人体现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体现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是一生的必修课,需要一生的修炼、学习、提高。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电话:0371-65571718     邮编:450003

豫ICP备150133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