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部栏目
  • 全部栏目
  • 水文要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信息
  • 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
  • 政策法规
  • 规范标准
  • 通知公告
  • 水资源监测
  • 水环境监测
  • 水情信息
  • 专题专栏
您现在: 首页 » 水文文化 » 精神文明 » 最美水文人 » 正文
奉献不是为了荣誉
发布时间: 2012-08-02 12:07:32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388

     1969年汛期,在烈日炎炎的一个下午,只有蝉儿在有气无力地鼓噪,周口至漯河的公路上,一位青年男子汗流浃背地蹬着自行车,缓慢地向周口方向驶去,车上绑着一根十几米长碗口粗的竹竿,过路的行人不明白要这么粗的竹竿是做什么用的?难道他是一位手工艺人,要加工竹制品?不是!原来他是周口水文分站的技术人员牛维强,去漯河为站上采购测量水深用的竹竿。那个年代测验设备很落后,基本上都是靠人工,测流用的是船测,测量水深还是用最传统的方法,在竹竿上用皮尺量好后做上记号。那时的漯河比周口航运便利,购买大竹竿,只有蹬着自行车往返120公里到漯河,然后再不辞辛苦地带回来。

     一位退休的老职工告诉我,他年轻时在位于扶沟县城西南20多里的西孟亭水文站工作,那时乡里还没有公路更谈不上通车,从站上回分站要步行20多里路先到扶沟再乘车。有一次,冬天下大雪,他从扶沟赶往西孟亭水文站,大雪封路,辨不清通往村子的路,真是“千‘村’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凭着经验,冬季常刮西北风,他顺着风向朝西孟亭出发,按常理早该到了,可怎么也看不到水文站,好不容易找到一人家问问才知道,他跑到扶沟东南的方向去了,那天北风转了方向。

    这是两个发生在水文前辈身上的真实故事。老一辈水文人用他们青春的经历书写出了奉献、坚守的人生主题,用自己的恪尽职守,守护好江河的一片宁静。六十年代的祖国落后,水文也落后,水文人的工作条件很差,很艰苦。以后的十几年间,祖国在发展,水文也在发展。

     1994年,我到条件比较差的玄武水文站工作。当时使用的还是手摇缆道,测一次流量,两个人要摇上一个小时,总是累得抬不起胳膊,有时还得下河测深测流,冬天穿着胶皮裤下水测量,上来的时候腿都冻麻了。1997年我调到到周口水文站工作,当时站上使用的已经是电动缆道,没过多久,电动缆道又改成调速缆道,比以前更先进了。取沙测流,我们在岸上就可以完成。在2000年7月沙颍河大水中,站上的职工齐心协力,奋勇拼博,迎着洪水站在岸边等待铅鱼一次次返回,为它除去满身杂草,可不一会儿它又满身“披挂”回到我们身边,但比起前辈当年那种辛苦,真是天壤之别!

     随后的几年里,水文科技迅速发展,水文仪器逐步实现自动化,各种自记水位计、雨量采集器、测距仪、测深仪等现代化水文测验仪器相继投入使用,为水文测验工作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减轻了水文职工的劳动强度,更提高了水文测验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2001年汛期,水文缆道全自动测流系统在周口水文站正式投入运行,这是周口水文也是河南水文的一次改革。

     2003年9月,黄河兰考段发生重大险情,河南水文人凭着先进的设备和精湛的技术,奋战20多天,取得了抗洪抢险的胜利。这是河南水文人首次使用目前最先进的测流设备ADCP参加抗洪抢险工作,我们为此感到自豪,同时也赞叹现代科技给水文工作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为了提高河南水文的抗洪抢险能力,2004年汛期,省局分别为周口、班台等水文站配备了第一批快艇和ADCP,白色的快艇上醒目地印着“河南水文”,我们第一次迎来这种高科技的“武器”,它为周口水文的抗洪抢险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驾着快艇穿梭在沙颍河洪流中,比起水文缆道真是快捷多了!大家都非常珍惜它,同时也期盼着它能为更多的水文人带来方便,能让更多的水文人体验到高科技的优势,能在抗洪抢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水文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行业。2005年7月,淮河息县水文站出现特大水情,省局即刻组织抗洪抢险队,我和另外两位同事临危受命,在省局测验科科长赵新智带领下,立即携带先进测流设备ADCP长途驰援息县水文站测洪工作,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傍晚时分第一次来到了淮河岸边的息县水文站。看到汹涌的洪水咆哮着,我们都惊呆了,在沙河边长大的我尽管熟谙水性,也从没有见过这般壮阔甚至可怕的景象。夜幕下的淮河漫无边际,水天一色神秘莫测,我们的心就像那澎湃的淮河水……顾不上旅途疲劳,我们立刻安装调试仪器设备,并对测站断面情况进行观察了解,这时已是深夜。凌晨3时,抢险队员们被紧急召回测站待命,因为天太黑,水急浪大,漂浮物又多,快艇根本无法下水,凌晨5时,我们就整装待发,上了战场就是战士,都把生死置之度外,赵科长带领我们三人踏上了快艇,在近2000米宽的河面上冒险穿梭,整个洪峰过程,我们测流16次,实测最大流量为6360立方米每秒 。由于息县水文站被洪水围困,快艇成为唯一的交通工具,测流之余,我们8次驾艇往返运送领导和职工们以及测站生活物资,在得知下游淮滨水文站的ADCP快艇出现故障时,赵科长不顾劳累,又和息县站职工驾驶冲锋舟顺淮河而下80公里,连夜冒险前往淮滨水文站救援。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省局组织的抗洪抢险,先进的ADCP使大家开阔了眼界,也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这是对我们几天来辛劳的最好奖励,也是对水文高科技的最高赞赏。离开息县的时候已近黄昏,“暮蔼沉沉楚天阔!”我们回望淮河,看到了洪峰过后渐渐恢复平静的水面,心里痛快了许多!

     淮河无言浪涛翻,我们无言只奉献!

    2008年的汛前,省局为周口水文站配备了一辆新皮卡车,这为我们参与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水文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月12日,我第二次参加省局抗洪抢险队出征淮河,驾驶着装载有新配备的橡皮艇和无线ADCP的汽车,行驶在宽阔的大广高速路上,比起三年前确实方便多了,也少了诸多风险。还是那条河,还是水文人,不同的是更先进的装备让我们有了更强的信心和力量!这次出征,我们不仅要参加息县和淮滨水文站的洪峰测验,而且要把新配备的橡皮艇和ADCP在洪水中进行检测试验。几天时间里,先进的仪器在水文人的技术和力量支持下在洪水中得到充分的考验,也让我们真正体验到科技推动水文的一次次变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代范仲淹的胸怀,也是我们水文人的作风。作为一名水文人,就应该有着热爱水文、奉献水文的热情;先百姓之忧、后百姓之乐的风格。2008年的冬季,周口商丘交界处的惠济河发生了严重水污染事件,接到省局通知,周口水文局立即安排我和站长等一起装载橡皮艇和ADCP驱车前往支援,接到命令,我们放弃休息,立刻出发,3天时间里,我们与省局抢险队员共同组成抢险队,圆满完成这次水污染事件的监测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

    梦想变成了现实,感叹水文发展之迅捷超乎了想象!科技的发展把我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我们改善了工作生产生活条件。的确,交通方便了,前辈们步行几百里聚在一起整编会审,骑车几百里去买竹竿,摇着橹在江河里穿行的故事再也不会发生了;有了GPS定位仪,雪地里找不到方向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有了自记水位计,水文职工再也不用穿着胶鞋雨衣,半夜里跑到河边去看水位了;有了快艇和冲锋舟,水文人再也不用划着船冒险去测流了;有了车,哪里有洪水,哪里有险情,我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和力量去增援;……

    2009年的汛前,我们早早地调试好测验设备,整装待发,不是我盼着洪水与险情再次发生,而是我希望在国难当头之时,自己能尽一份绵薄之力!2005年的淮河大水在我记忆里经久不灭,有次到郑州出差,见到赵科长,他问我“淮河抢险怕不怕?”,我说:“不害怕是假的,不过洪水就是命令,怕也要冲上去,为了不辱水文人的使命,如果哪里有洪水有险情,我还是随时准备出征。”

    多年来,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水文人在风雨中用数据和曲线弹奏出一曲曲悦耳的“交响曲”,一场场防汛抗旱减灾抢险斗争,让水文一次次从幕后走向前台,老百姓也开始通过崭新的视角认识水文、了解水文。

     我是水文队伍里的新兵,是年轻一代的水文人,肩负着发展、壮大水文事业的责任和使命。我走过的每一步都代表着自己的心声,也代表着自己在水文路上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我们生当其时,是祖国给了我施展身手的平台,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我成为上路能驾车、下河能开船,架上仪器能测量、拿起笔来绘图畅的技术能手。建国60年,祖国强盛了,科技进步了,水文发展了,水文强大了。

     “刮风下雨不间断,越是洪流越向前”,这是水文人的真实写照,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百姓的平安,用不眠之夜换来千家万户的安宁,这是每个水文人奋斗的目标。作为新世纪的水文人,要踏着老一辈水文人的足迹,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水文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为水文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电话:0371-65571718     邮编:450003

豫ICP备150133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