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郑州西郊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2-4标段、1-1标段,干渠总长8公里,在六月的骄阳下,已经建好的长渠气势雄伟,静静等待着南来碧水。
几年艰辛建设历程,凝结无数心血汗水。作为两个标段的负责人,面对工程建设如山重任,省水利第一工程局技术管理中心副主任吕希宏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带领一群优秀建设者,铸就了质量过硬的精品工程,在千秋伟业刻下精彩的中原印记。
打硬仗 他以工地为家
在一般人看来,不善言谈的吕希宏只是个普通的中原汉子,在同行眼中,他却是个非同凡响、善打硬仗的水利建设行家。
自1985年从郑州水校毕业进入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工作,在水利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后,善打硬仗逐渐成了吕希宏身上的鲜明标记:盘石头水库、燕山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工地,都留下他鏖战的身影。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吕希宏临危受命,担任河南水利救灾抢险突击队队长,带领近百人紧急奔赴灾区,冒着余震、塌方等险情,疏通大量河道、堰塞湖,抢修公路,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不畏艰难的吕希宏,近年又遇上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硬仗——负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2-4标、1-1标建设。
郑州段2-4标、1-1标紧邻城区,跨郑州市3个区、5个乡镇,涉及几万名群众,是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以南征迁任务最重的标段。同时,郑州近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2-4标、1-1标内先后增加了11座跨渠桥梁,对施工进度产生较大影响,工期紧迫、任务艰巨。
“南水北调是千秋伟业、世纪梦想,必须全力以赴,再苦、再难也要圆满完成任务。”吕希宏说。每天行程约10公里的工地巡查,是吕希宏雷打不动的“必修课”。碰上出差,他回来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先到工地上转一圈。“每天不到工地上看看,我的心里就不踏实。”吕希宏说。
吕希宏家在郑州,虽然工地离家很近,但他以身作则,长期坚守工地。有一次,正是百日劳动竞赛的关键时期,吕希宏78岁的母亲因为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当地医院,吕希宏因为太忙无法到医院照顾老人,直到竞赛结束,才把母亲接到郑州治疗。
女儿高考,想让他回家陪几天,老吕也没能满足女儿这个小小的愿望。
铸精品他严把质量关
质量就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生命,这是吕希宏的口头禅。
带着打造精品工程的信念,吕希宏对质量的控制严之又严。“他对质量要求太苛刻”,这是项目部许多同志对吕希宏的评价。
在郑州段2-4标、1-1标,抓质量不做表面文章,从细节入手,让每个职工都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工地上开办了农民工培训学校,强化质量意识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结合严格的奖惩制度,一些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工从开始对质量不在乎,到后来主动提高质量标准。
项目副经理弯红晓告诉记者,一些渠段施工时,需要用黏土碾压堤岸。从渠道里取土,也符合工程设计标准,但不是太理想。后来项目部决定从别处取土施工,但如此一来,一方土单单运输费就增加了10元。
在建设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很多,郑州段2-4标、1-1标总是不仅仅满足于设计要求,而是不惜加大投入,主动提高质量标准。
许多同志不理解,吕希宏说,南水北调工程举世瞩目,出现一点点质量问题就是大问题,质量标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不能留下丁点儿遗憾。
因为工期紧,赶工和抓质量是一对矛盾,一些职工因此降低了质量标准。吕希宏大会小会上常常告诫大家,越是赶工期,质量应该抓得比平常还要紧,质量一旦出问题,返工重来更耽误时间,要算清这笔账。
郑州段2-4标、1-1标先后接受南水北调办多次质量“飞检”和稽督检查,工程质量始终优良,从未出现返工现象。
保工期 他创新管理
在郑州段2-4标、1-1标工地上,管理十分严格,有许多诸如必须6点起床、不吃早饭被罚款等细致规定。
“刚来工地时,还真有些不适应。”80后大学生王辉说,但来工地不久就改掉了许多上学时的坏习惯,几年下来感觉很充实、进步很快。
这是吕希宏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他从细节入手,把项目团队打造成了一支战斗力、凝聚力极强的建设队伍,为水利行业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导师带徒弟”制度,也是吕希宏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一个管理秘诀,取得了良好效果。“人才是一支工程建设队伍最大的财富,通过导师带徒弟,可以让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吕希宏说,只有改变技术人才薄弱的情况,形成人才梯队,才能保证不断建成一个个精品工程。
现在,许多从吕希宏工地上成长起来的徒弟都成了骨干,徒弟带出的徒弟也活跃在工地各个岗位上。
高效的管理模式,确保了工程又好又快推进。在我省南水北调办开展的劳动竞赛中,吕希宏负责的两个标段先后9次获奖,工程进度始终保持领先。
吕希宏连续多年被评为第一工程局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授予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0年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被授予省先进工作者。
“只有把工程踏踏实实干好了,才能无愧于南水北调建设者的称号,无愧于历史的重托。”吕希宏说。